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文环  何琳  傅钰  刘涛 《心理学报》2023,(9):1542-1561
4项行为实验与1项脑成像实验一致证实,增加产品的传统文化载荷能够提升消费者对产品品牌地位的感知评价。赋予产品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能够激活消费者的社会认知脑区以及奖赏脑区,提升消费者的社会价值感知,进而影响其对产品品牌的地位感知评价。产品类型调节产品传统文化载荷对品牌地位的影响,传统文化载荷对品牌地位的赋能作用更适用于实用型产品,对享乐型产品品牌地位感知的影响并不明显。该研究发现拓展了文化营销的研究范畴,并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赋能品牌地位的认知神经机制,同时对实用型产品生产企业如何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品牌地位管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在乡村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等领域有丰富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索。他促进新文化的大众化价值转向;以本土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内部凝聚整合;传承发展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品格;注重讲好乡村故事,提高乡村社会的文化地位。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和实践启示我们,应充分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紧迫性,必须讲好乡村故事以彰显乡村文化独特价值,要在城乡文化互动中提升乡村文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重视宗教的影响和作用,由此也明确了宗教工作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宗教工作部门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作用,首先要认识和把握宗教工作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方向明确,措施得当,产生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中西宗教观的比较,指出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价值观念、神人观念、“来世”观念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宗教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王权和教权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完全不同,从而解答了为何没有一种宗教在中国取得统治地位的问题,说明了中国哲学和文化虽与西方哲学和文化不同,但同样具有超越性。本文认为,中国文化价值观是以家庭为本位,以“忠”“孝”为核心的人生追求和伦理标准,它主张“天人合一”,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改造外来宗教,使之为世俗王权服务;由此决定了几大宗教都不可能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而把中国的宗教观硬装入西方的理性模式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架构中——论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历史地位秦惠彬作为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伊斯兰文化,具有民族性与宗教性品格,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架构中,其亚系(子系)地位相当独特:革新性的融入。在“汉刻它布”即汉文伊斯兰教经典中,...  相似文献   

6.
本义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的有神论性质,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问题,指出了无神论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服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7.
在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反思过程中,儒家学说的局限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史概括为经学史的观点早已过时,儒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居于主流地位的观点也正被“儒道互补”和“多元互补”的观点所补充或取代。继之,一些学者又提出了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居于“主干地位”的观点(参见周玉燕、吴德勤:《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陈鼓应:《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  相似文献   

8.
<正>道教素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在古代社会里,它与儒、释合称三教,是中国文化的支柱之一。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格局大变。及于现代,中国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格局,原来所谓三教的地位也随之大变。那么在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道教的文化地位应当如何看待,道教本身又应当承担起什么样的文化责任,可以有什么样的作为呢?当今,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意义。对于道教来说,这是一个认识自己的文  相似文献   

9.
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化史和哲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传统文化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前几年的文化研究中,相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来看,对道家思想的研究有所不足。为了促进文化研究的深入,加强对道家思想的研究很有必要。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近年来已引起学者的关注。研究道教更需要深入研究道家的哲学思想。道家思想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如何抓住重点深入下去,这本身就需要探索。看来,把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放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关系中去考察,可能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道家思想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较为恰当地评判道家哲学对我们民族理论思维的影响等等。从本期起,本刊开辟“道家思想与传统文化研究”栏目。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老子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老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我们欢迎踊跃来稿阐述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文摘     
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现代价值卿希泰在2006年第4期《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文章《道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现代价值》。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这一论题。一、道教的思想来源是多方面的,它对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些古代文化思想,汇集在道教之中,并借道教的经典存留下来。二、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了深刻影响,其中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  相似文献   

11.
正苏南佛教建筑经过吴文化的兴盛,苏南经济地位的提升及现代旅游文化的发展,确立了其在苏南地域建筑中的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几千年苏南历史文化发展、成长、演变的全过程。一、苏南佛教建筑的历史特点1.延承水乡地域神韵的佛教建筑布局。苏南最为重要的地理因素就是水体结构丰富密集,大部分地区的河道纵横交错。当地的佛教建筑形态与格局必然与河道系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浅谈五岳的文化整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历史十分悠久。五岳是中国古代正统疆域的代名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五岳是一个文化的统一体,应该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五行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的哲学、文学、美学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从五行文化的概念和发展历史入手,从五行文化的象征意义展开,深入探讨了如何巧妙地将五行文化与校园景观设计相融合,使五行文化在现今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4.
道家、道教缘起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去人们对儒家的思想研究较多,对道家和道教文化重视不够。因此,重新认识道家和道教在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追溯它们产生的文化渊源,理清它们形成和演变的脉络,是重要的学术,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论"有文化"     
邓小平对我们的干部和人民提出的“四有”要求中的“有文化”,是指要有文化知识。掌握文化知识是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大事。同时 ,“有文化”在“四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形势下 ,我们要直面挑战 ,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6.
彝族女性服饰不仅是一个物质实体,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受到彝族传统社会文化的建构和模塑,映射出彝族女性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由歌剧《彝红》以彝族女性百褶裙开场引发的争议来探究女性服饰与女性社会地位的关系,从彝族传统文化如传统神话传说、毕摩信仰和女性月经禁忌看出百褶裙是"不洁"的,彝族社会女性地位是低下的,并用群体与格栅、性别角色社会化、洁净与危险等人类学理论分析造成彝族男尊女卑社会结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搞好文化建设增强社区凝聚力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日前在评点天津和平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时强调说:社区文化建设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铸造社区居民的精神支柱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各地的社区文明建设切不可忽视文化建设。联系和平区的经验,高占祥...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文化为本世纪最主要的大众传媒,在大众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今电视文化对大众的思想、情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了解西方学者对电视文化的批判态度及其观点,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电视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有其独特的性质。电视文化是现代社会或信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它和印刷文化(书本文化)有本质的不同,电视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这为众多学者所公认。贝尔明确指出:“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齐鲁文化在中国文化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现在齐鲁文化虽稍有衰微,但是它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文化、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今天我们通过传统文化去认识符号,可以看出传统文化是整合符号形式与符号意义两者之间背后关系的潜在力量。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以和谐社会为视角建设和谐文化,重在突出"和谐"二字.实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功能与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