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残灯 《天风》1994,(1):10-11
神爱我们,藉着圣经告诉我们,他有许多要赐给我们的恩惠,而且还常常在说到这些恩惠时,加上一个“必”字。“必得”、“必蒙”、“必要”、“必然”、“必指引”、“必成全”、“必保守”、“必欢呼”……所有这些“必”,都是神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实在在地对我们讲的。我每逢读到这些“必”字,一缕感恩深情不期油然而生。我清晰地听见圣灵对我说:“神的儿子耶稣基督。  相似文献   

2.
华耀增 《天风》2008,(1):8-9
“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3:30)这句话是《约翰福音》记载施洗约翰讲的最后一句话,其意味深长,含义深刻。它指出基督徒灵性生命成长的要求和必然规律,耶稣基督复活的生命必归在我们里面成长为一个“新造的人”。  相似文献   

3.
张清岳 《天风》2006,(22):18-19
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意思就是“耶和华必预备”),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创22:14)  相似文献   

4.
孔子与瞽者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见齐衰、瞽者 ,虽童子必变。”这一记载本之《论语》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见之 ,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论语·子罕》)“(孔子 )见齐衰者 ,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 ,虽亵必以貌。”(《论语·乡党》)何谓“瞽” ?为什么孔子特别尊敬“瞽者” ?《论语》郑笺云 :“无目眸谓之‘瞽’ ,有目无眸子谓之‘瞍’ ,有目眸而无见谓之‘蒙’。”“蒙”、“瞽”、“瞍”统称为“瞽” ,即今所谓盲人。注疏曰 :“齐衰者 ,穿着孝服的人 ;冕衣裳者 ,大夫 ;瞽者 ,盲人。夫子见此三种人 ,虽少 ,坐则必起 ,行则必趋 ;…  相似文献   

5.
奉主名     
信徒祈祷完毕时总说:“奉主名求。”于是有人以为这好比是“盖公章”,只要末了说了这句话,任何祈求就必生效。 耶稣确曾说:“你们若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成就。”(约14:14)但这“奉主名”绝不是“贴标签”,而是  相似文献   

6.
刘永建 《天风》1996,(8):14-15
“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他必不叫你的脚摇动,保护你的必不打盹。”任何一个人只要他与耶稣相交,神丰盛的恩典就必环绕在他的左右。“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  相似文献   

7.
曾庆云 《天风》1995,(7):41-42
“我若心里注重罪孽,主必不听。”(诗66:18) 初信者可按“主祷文”  相似文献   

8.
“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太20:26—27)上面这两句经文准确地指出了教会牧者的身份:“大”与“首”表明受主重托的身份,“用”与“仆”则指出作为牧者不能像世上的官长那样,以官自居、高高在上、受人服侍,而应效法基督  相似文献   

9.
世界万物的命运,不少时候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之不幸,可能会带来有幸,自己有幸,可能也会带给别人不幸。“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同门,利害为邻,因而“塞翁失马”的故事所说明的“祸福相依”的道理是深刻的。古人所说的“李以苦存。井以甘竭”也深含着“安危相易,祸  相似文献   

10.
新理学旨在建立一近代化的中国哲学,冯友兰认为,新理学不是“凭空创造”一新哲学,而是接着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宋明道学中的程朱理学(以下称旧理学)讲的。与“照着讲”相对,“接着讲”确乎是在标明新理学的创新面,不过,如撇开与“照着讲”相对的语境,“接着讲”实际上意味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既然是“接着讲”,就必有所“接”,就必有继承或依照的部分,否则就成了与传统哲学无关的“凭空创造”;同时,又必有自家的创新,不然就成了“照着讲”,也就与近代化的新哲学毫无干系。根本的问题是新理学如何继承如何创新,新理学究竟依…  相似文献   

11.
碧霞元君信仰与北京的“五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过去有五座最著名的碧霞元君庙,号称“五顶”,分别为东顶、西顶、南顶、北顶和中顶。庙为何称“顶”?清末震钧《天咫偶闻》解释说:“盖北方多山,庙必在山极顶,因连类而及,谓庙亦曰顶,此土语也。”①这一解释未免牵强。庙不一定“必在山极顶”,有很多庙就建在山脚下和半山腰  相似文献   

12.
什么充分条件?有人认为:“如果有P必有q,无P不必无q,这样,P就是q的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他们又认为:“如果无P必无q,有P不必有q,这样,P就是q的必要条件”。这种论点是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一种误解。如果这种论点成立,那么充分必要条件就成为:“有P必有q,无P不必无q,并且,无P必无q,有P不必有q”。在此,显然包含如下两个逻辑矛盾: ①“有P必有q,并且,有P不必有q”。这是一个“A∧(?)”的逻辑矛  相似文献   

13.
孔子在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过程中,总结出一种研究学生心理特征的好方法——“观察法”。在这方面他的主要论述有: 1.重视第一手材料,反对人云亦云。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大家厌恶的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的也一定要去考察。他不肯无根据地随便褒贬人,“如有所誉者,必有所试点。”(《论语·卫灵公》)没有作过调查研究,没有客观依据决不对人有所毁  相似文献   

14.
<正> 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公军旅之问,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于军旅,一是子  相似文献   

15.
主耶稣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 8:32)这句话的古汉语译文就是:“尔识真理,真理释尔”,成为基督教女青年会的会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就被这话语所抓住,因为它本身就带着极深奥的哲理。 真理不同于道理、学说、  相似文献   

16.
生产与得救     
镜天 《天风》2017,(3):35-35
在教牧书信中最令人困惑的经文,莫过于以下的一段“因为先造的是亚当,后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亚当被引诱,乃是女人被引诱,陷在罪里。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就必在生产上得救。”(提前2:13—15)“得救”一词在原文上是置前的,全句可以直译为“然而她必在生产上得救,若她们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  相似文献   

17.
从水中经过     
“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趟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你从火中行过,必不被烧,火焰也不着在你身上。”(赛43:2)由于明天我将要上电台被采访有关“如何关顾癌症病友”的课题,这几天来对这方面都特别敏感,即使在灵修中也着眼于此。  相似文献   

18.
至于在何处聚会礼拜会得救这问题,可说是老生常谈了。但问题与争论并无减少。 常有人和我们辩论,说我们到大教会礼拜不会得救,理由是“属政府管的”、“不属灵”、“大教会信仰有问题”等。更有甚者,说我们不守“安息日”等等。于是把许多人拉出原来堂点,就有了所谓小教会。 圣经上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罗10:9)耶稣又说:“上帝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  相似文献   

19.
恩惠 《天风》2009,(9):64-64
在著名的《三十六计》中,专有一计叫“美人计”。按理而言,既然是“英雄”便都是精英,谁不知道美人犹如高压电,触电必被击倒。然而,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明知“美人”有“计”,却还是义无反顾,前“腐”后继,真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相似文献   

20.
氽这仅仅是庖厨文化中的一种烹调方法吗?不,当今社会它已经适用于行行业业、方方面面,并且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卖酒要加“水”,卖肉要加“水”,卖菜要加“水”……甚至大大小小的汇报材料更要加“入”多多的“水”。否则,何利之有?贺人若喜事连连,我必贺事繁繁。你想想——结婚必祝贺,生子要祝贺,升学需祝贺,乔迁应祝贺,过生日该祝贺……甚至病了、死了也毫不例外的得“祝贺”。而这祝贺仅仅出“力”干,用“口”说那是断然不可以的。要知道,“贺”的基础是“贝”,少钱能行吗?歪“歪”,虽然不像“回”字那样从里到外都见棱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