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读王家台秦墓竹简"易占"札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些学者认为,王家台秦基竹简"易占"可能有两个不同的抄本,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秦简"易占"少督卦中的"口小于",有人认为是"周小子",但我们认为更有可能是"晋小子","易占"右卦中的"平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宋平公",但我们认为是"晋平公"的可能性更大;秦简"易占"可能真的如有的学者所说即是汲冢‘易繇阴阳卦>,而且秦简"易占"或<易繇阴阳卦>可能与汲冢书中的其他"杂碎怪妄"之书大有关联.如果秦简"易占"涉及晋小子、晋平公的观点成立的话,则其与殷易<归藏>不相关的材料就更多,其是否为殷易<归藏>就更值得怀疑了.  相似文献   

2.
199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县王家台秦墓的竹简中,有一种具有卦画符号的"易占"类残简,其卦名及卦爻辞多与传世文献互见,初步被认为是秦简《归藏》。研究者在对《归藏》竹简文本进行整理的同时,着重于其性质、年代以及与易学史相关诸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相似文献   

3.
刘光胜 《哲学研究》2023,(11):65-76
“阶段”说的弊端,在于以单线进化的眼光看待早期易学传流。而马王堆帛书《周易》、王家台秦简《归藏》、清华简《筮法》等新见材料的面世,证明先秦易学多线生成,因此分系研究是廓清早期易学面貌的基本方法。辑本《归藏》、王家台秦简《归藏》可能是借鉴殷易的某些元素,又融入后世观念而形成的新传本。马王堆帛书、今传本《周易》彰显德义,阜阳汉简《周易》突出卜筮,象数与义理分途的意蕴已经显现。清华简《筮法》与包山简、天星观简所记筮例虽出自一系,但在除祟、禳灾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同一系统之间不断分化,易学思想体系建构日益深化,不同流派之间相互渗透、融合,传流线索纷繁复杂,这些共同构成了早期易学多元生成的瑰丽图景。  相似文献   

4.
《周易讲座》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卜筮之书,但又是哲学著作。卜筮产生于无知,同时又是对无知的反抗。巫在卜筮中输入有知因素。筮已不可考,可考见的只有卦。《连山》《归藏》二易久亡,仅存《周易》。《归藏》又名《坤乾》,孔子用以观殷道,而《史记》云“殷道亲亲,周道尊尊”,以《归藏》首坤次乾,《周易》首乾次坤,反映殷周二代历史的不同思想基础。孔子著《易大传》,对《周易》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阐发,使卜筮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次质变;并明确指出《周易》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的哲学著作。组成《周易》的四个要素是蓍、卦、爻、辞。《易大传》对这四个要素逐一作了详实的阐释。蓍的变化莫测,卦是蓍的记录,蓍与卦是形与影的关系。爻是对卦的进一步发挥。辞有卦辞(象)和爻辞(变)。在《易》的六十四卦的结构中,乾坤二卦居于特殊地位,是一个最大的矛盾统一体,六十四卦的变化发展都蕴藏在乾坤二卦之中。《易大传》的说明,可以看出六十四卦结构中存在着完整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辛亚民 《现代哲学》2022,(2):125-130
《周易》坤卦也遵循 “依筮辞而题卦名”的一般规律,卦名本作 “黄”,源于爻辞中 “黄裳” “玄黄”之 “黄”,甲骨文 “黄”“寅”同形,“寅”与 “坤”同音通假,以 “寅”为卦名在 《归藏》中得以保留。《易传》以 “地” “顺”释 “坤”缘于声训。“坤”卦又作 “川” “■” “巛”,与 “坤”为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6.
(姓名后、圆点前的数字为期数,圆点后的数字为页码) ·简帛易研究·再论马王堆帛书《系辞》中的“马”……………………………………………………………连劭名(3。35)王家台秦简“易占”与殷易《归藏》………………………………………………………一一”梁韦弦(3。38)论帛书《缪和》《昭力》的内在分别及其成书过程……………………………………………丁四新(3‘44)从帛书《易传》考察《文言》的实义一…………………………………………………一·‘[港]邓立光(4。40)简论帛书《易传》中的卦气思想……………………”………………………………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读清华简《别卦》七简所存四十九卦名可知,《别卦》卦名与《归藏》、《周易》多相通,然部分卦名与二书音义远隔,字或见存于《周易》爻辞中,疑有更古老之来源。又《别卦》卦名取象,疑或用大象者,亦颇值注意。  相似文献   

8.
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论文探讨了王家台秦简<归藏>和传世本<归藏>的一些问题,认为秦简<归藏>应当是<归藏>易的<郑母经>,"郑母"即"莫母",即"尊母"、"帝母",以母为尊,以母为主;豫,秦简<归藏>作介,说明<周易>豫卦的本义当为大;秦简<归藏>的规卦相当于<周易>的随卦;传本<归藏>以"(兴)"或"奭"为坤卦的卦名,是错把卦辞当作了卦名;秦简<归藏>的"天目"当为"天曰"之讹;秦简<归藏>的卦名与今本<周易>同者更多于帛书<易经>;秦简<归藏>以∧表示阴爻,表明∧是阴爻的一种别写,而不是性质不同的数字.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字》卦卦名与爻辞中之“字”字的考释,证明传世本(周易·需)卦卦名与爻辞中之“需”字的原始意义,同《易传·序卦》所言“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较为接近,其要义为怀柔养善;马王堆汉墓帛书《六十四卦》之《襦》卦的“襦”字与马王堆汉墓帛书佚文《易之义》的《襦》卦之“嬬”字,均为“需”的通假字,而“需”字的形与义不是卦画之象所为。  相似文献   

10.
从出土材料和世传文献相结合来看,“《说卦》三篇后得”说是不正确的。《说卦》、《序卦》、《杂卦》皆当出自先秦,而“河内女子得逸《易》一篇”,当即是《杂卦》。秦颁禁书令,《周易》经传当皆在未禁之列;所谓淮南缪生及帛书缪和未必就是申公同学穆生;《易大传》当别为一名,并非就是今本《系辞》或《易传》。西晋不准盗掘的汲郡墓,其下葬时间应在公元前3世纪初年。根据墓葬《易》简,今传本《易经》的定本当早已流行于战国中期以前,而春秋战国之易学流派纷呈;《易繇阴阳卦》并不即是《连山》、《归藏》,但今传本《归藏》有许多材料来源颇为悠久古远;《卦下易经》似《说卦》而异,《说卦》当曾综合前人象例而成;师春可能与左丘明有较密切的关系,而《师春》一书并非刘歆伪造《左传》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朱熹提出《易》之本义为卜筮的见解,由此对程颐易学和义理学派提出批评。朱熹主张区分《周易》经传,提出易学发展阶段说。通过比较《周易本义》和《周易程氏传》,可见两者之异同。朱熹以象数、卜筮求易理,把义理学派与象数学派统一起来,从而发展了宋代易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象数的分析,辅以对易图的考虑,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重新比照有关楚简图版,拟就楚竹书<周易>红黑符号的分布排序提出相关的推论.笔者认为楚竹书<周易>的红黑符号体现古人在阴阳气化上所提出的理论,并反映了"非覆即变"的思想和上下经错综排序而各得十八卦形的原则,已经在战国中后期形成.由此而见,楚竹书<周易>的易学符号在卦序、易象、易数、易图、义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并起着象征性的联系作用,令<周易>整套系统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浑然整体,具有重要的统合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作者以新出土的<归藏>为主要根据,又征引出土阜阳汉简<周易>、马王堆帛书<周易>和其它文照献资料,对易学界长期争讼不休的问题进行检讨考辨,再次印证了传本<归藏>不伪、<归藏>早于<周易>、文王演易不是重卦、<周易>原为卜筮之书等论断.  相似文献   

14.
筮人"掌三易"及《周易》在先秦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群 《周易研究》2006,(5):47-54
周代占筮《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并用,但太卜、筮人、筮史之外的周人似更喜筮用《周易》.与此同时,周人大量语用《周易》,显示了《周易》在社会上超出卜筮职能范围的广泛传播、接受与应用.其传播方式除口耳相传外,已经出现书面传播,并伴有阐释文本,即《易》传,可见《易》学乃至《易》教的兴起.《周易》能够成为“六经”之一并传世至今,正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认为,帛书《系辞》比通行本早出,主要是它反映的时代与文化,与占筮、巫术有更深更密切的联系,今本则把其中与此有关的一些重要内容,如“易有大恒”“三陈九德”“古物定命”等等,加以删改了。理性、义理的成份亦大大增强了。从整体看,帛本与通行本系辞,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面貌,反映不同的时代与文化。  相似文献   

17.
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周易>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周易>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易>考之,汉初人们以隶字抄书,并无严格的今、古文区分,故熹平石经作为分辨汉人今、古文的权威,只是为平息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汉唐人以自己所见之有限的古文本而定其"古文某作×",今以竹书校之,方知其所见之古文本及其古文字,与战国竹书古文本多有不同.而由今本与竹书本多有相同相通者考之,知今本确为古文本无疑.随着帛<易>的出土,有本师传授的今文<易>在亡佚千余年后又重现于世,对弄清<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些疑难卦爻辞原旨,厘清汉人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无疑有重大的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8.
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颖达编撰的《周易正义》是唐代易学诠释学的代表作。孔疏从王弼易学基本原则出发 ,吸纳了汉易象数学方法 ,以其取象与取义相结合的鲜明特色 ,对《周易》的体例、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成 ,对《周易》所蕴涵的原理 ,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解释。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深刻影响了唐宋时期易学和哲学的发展 ,成为汉易向宋易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周易》包含《经》与《传》两个部分。《经》重占卜,《传》在诠释。《易传》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天意、卦象与言辞之间关系如何?《周易》认为,天是本原;象是符号,天的象征;辞是陈述,再现符号、指称命运。天意经过卦象,由言辞得以彰显。三者实现了统一。这三者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依然体现了性的问题。它是儒家人性论的一种特殊形态。《周易》将圣人神化,为言辞提供了权威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易学史在经历了由伏羲时代到炎黄时代再到夏商时代的滥觞期之后,迨西周初期则呈现出甲骨易卦和金文易卦并蒂兴盛的璀璨局面;到了西周中后期,又出现了陶文易卦,特别是陶拍易卦的出现,说明《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序结构已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切充分说明:《易经》一书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怀胎之后,到了西周中后期,正在履行它的一朝分娩之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