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演进规律和理论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化哲学的演进规律和理论倾向洪晓楠文化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文化发展史和文化传统进行全面的反省和反思的理论结晶。胡适在《读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指出,梁漱溟讲的是“主观化的文化哲学”。这大概是“文化哲学”的概念在中国第一次出现...  相似文献   

2.
3.
姚燕 《哲学动态》2004,(5):43-43
哲学分析可被追溯至芝诺的悖论、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辩证法以及亚里士多德"拯救现象"的方法.现代分析哲学运动始于弗雷格对关涉世界的语言的探究,用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取代古典三段论.同时皮尔士在美国也为哲学分析奠立基础.从罗素、前期维特根斯坦到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希尔伯特、哥德尔等,都将理想(人工)语言的分析置于哲学的中心地位,但它和还原论的"证实"原则都引起争议.  相似文献   

4.
吕方 《学海》2003,(6):197-199
哲学的发展既有自身学术逻辑的演进规律 ,同时又受到社会时代问题逻辑的作用。当时代困顿于旧体制时 ,哲学往往只能在学术逻辑中绕圈子 ,有些事情被研究得很精微 ,但不会有学术观念、思想和体系的根本突破 ,也无法形成宏大的学术潮流来冲击和触动社会。而一旦一个时代突发出新的问题逻辑 ,哲学往往就会在各种巨大社会问题的冲击下 ,在反思、追问、假想和论辩中开阔出新视野 ,从而开拓于新的思想领域和成果。2 0世纪 90年代初在中国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以及这个时期开始进入中国人视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 ,就以其史无前例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古希腊开始到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自然科学化的长期发展过程:哲学的天文学化、生物学化、物理学化、数学化等的不断发展和强化,留下了一条明显的自然科学化轨迹,也形成了一种哲学理解范式。这种理解范式的特征是:以关注自然为主,并用把握自然的准则来把握人自身。这种哲学范式追问世界的本源、始基、本质、理念、形式、法则、规律,寻求世界的统一性、同一性、同质性、一般性、整体性、永恒性和必然性。其理论形态主要表现为意识哲学、  相似文献   

6.
高维宇宙模型在本世纪70年代末纷纷登台,时空问题也相应变得十分引人注目。 (1)四维空间。关于四维空间的研究,目前只是从我们熟悉的三维空间跨出了一小步。最近的研究结果可以用“怪诞”、“奇特”、“超自然”和“神秘”等字眼来形容,表明出现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 把理论物理学的各种思想和拓扑学的抽象概念结合起来,数学家正在发现四维空间具有完全不同于任何其他维空间的数学特性。例如四维空间有无限多种等价的基本形式。每一种都有某些不同的数学特性。四维空间实际是抽象的,不可想见的,它是数学家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观是循着如下轨迹演进的:自然史观→伦理史观→佛教的本体论史观→实用理性史观→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哲学变革,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第一步。近十年来,这一问题正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但对它的进程、特点、成就、影响尚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历史背景,对这场变革的某些特色作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哲学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哲学?这个问题好像已不成为问题,特别是在新的哲学体系层出不穷的今天,重提这个问题似乎已成多余。然而当我们审视如人学、类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等各种新的哲学体系时,我们不难发现,各种新的哲学体系并没有从根本上回答这个问题,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读李鹏程博士力作《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沉思》),细细品味,觉得颇有新意。本文就其整体性的文化观念及关于文化研究的新思路,略陈管见。一、《沉思》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整体性意义上的文化观念。正如作者自己在此书序言中所说,《沉思》无意给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哲学”这两大问题作学术“立法”,而是希冀与读者朋友进行互相“对话”和“追问”。作者认为:“哲学不应只研究认识,也不应只研究以已被抽象了的本体论为前提的‘历史’,而应研究人类的全部‘文化’;哲学作为‘观念’,它应是…  相似文献   

11.
在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化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志提出了建立中国当代哲学的主张。对此,也有一些同志表示反对,认为这是一个背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口号。我是不赞成这种反对意见的,这里说一点自己的想法。提出建立中国当代哲学的设想,是以承认哲学发展的时代性、民族性为其理论前提的。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第211页)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也说过,哲学、科学、艺术等等,是民族精神的展示。这告诉我们,在形式上,各时代、各民族的哲学表现为对已有的思想资料的加工,在内容上,它都是该时代、该民族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哲学独特的学科发展历程使其在结构上承载着其自身无法化解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增加了中国哲学学科展开的难度,也使得其思想创新步履维艰。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之下,要化解这种结构性张力,哲学必须以真实的生活为立场和旨归,打通哲学各二级学科、哲学与社会科学以及哲学与科学之间的人为阻隔与对立,平衡哲学中的史论、古今、中西、形质等问题,并立足于中国哲学的可能生长点,从而才有望创建出既有中国意象又有世界视野的当代中国大哲学。  相似文献   

13.
张国清  毛建明 《学海》2004,(4):159-165
引  言中国法哲学① 研究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这是当代中国法哲学界的许多学者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探讨该问题的存在方式及其解决办法 ,是推进中国法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法哲学思考着政治、法律、社会根本制度的普遍性问题和社会生活中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根本性问题 ,如  相似文献   

14.
《哲学通论》与当代中国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正聿 《现代哲学》2004,(1):1-8,18
本文以《哲学通论》对哲学的追问为线索,阐述了当代中国哲学对哲学的重新理解,以及由此实现的哲学自身的思想解放和哲学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揭示了近代中国哲学历史观的演进与变革,从龚自珍、魏源的变易史观,到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的进化史观,再到陈独秀、李大钊的唯物史观,是一个梯次递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中国近代的进化论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反帝反封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而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则实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历史观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它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中国,探索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的中心问题;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第三,立足中国实际,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第四,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着力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根本前提。这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本质规定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以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的重要意义;其次,必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恢复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再次,必须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盟,并由此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7.
侯才 《哲学动态》2012,(11):5-10
一哲学何在?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曾被马克思誉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被黑格尔誉为"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的光明"和"人的本质的自觉"。但是,在中国现阶段,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哲学不仅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远离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被严重地疏远化和边缘化了。这种状况的存在有其主客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企业伦理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革命化、探索与借鉴、培育等阶段,当代中国企业伦理不仅从政治伦理中分离出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相适应,而且企业伦理建设方法也表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当代中国企业伦理的进步,既有中国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制度、环境的牵引,也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买方市场形成等要素的影响。企业伦理道德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19.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  相似文献   

20.
该著分为经解篇、观念篇、人物篇3部分,分别从中国传统著作中的经典诠释与释义、中国传统经典观念的分析、重要人物的学统影响等方面来展现作者的思考,重点讨论了仁义礼智信与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20世纪儒学的三次转折、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变化与前景、当代中国哲学的叙述脉络与融通取向等专题,既有从学理上对儒学经典的阐述和辨析,又有从西方诠释学角度出发结合当前时代发展所作的反思,试图在现代文化的语境中为儒学价值的当下叙述找到更为合适的方式,更对20世纪以来对儒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学者的学术思想及人生道路进行考察,从个体角度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流变进行了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