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诸炜 《美与时代》2005,(7):60-62
一、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概要 我国曲艺品种繁多,各种曲艺都具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苏州评弹是指苏州弹词和苏州评话的合称,这两种形式在同一节目中演出时即称为"评弹".  相似文献   

2.
城市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实际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文化在其中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首先介绍城市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内在含义。其次,研究苏州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其中主要包括苏州公共艺术的功能以及苏州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两方面内容。最后,分析苏州城市文化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苏州古典园林、苏州古镇、苏州轨交站点、苏州火车站雕塑群。  相似文献   

3.
孙少飞 《法音》2021,(10):47-53
元代著名禅师中峰明本,时人称其为"江南古佛",是江南丛林"庵居知识"的重要代表.明本以践履头陀苦行为初心,不住持名山巨刹,深自韬晦.在其游方江南各地时,明本与苏州佛教结下了深厚的法缘.在隐遁苏州之际,明本吸引了不少参学随侍的禅僧弟子,以及由此形成的修行道场,成为中峰法系在苏州弘传的基础.在明本弟子中,虽有广交文士官宦的天如惟则,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僧徒.中峰法系的寺庵,皆尊明本禅师为开山祖师.其崇高的志趣与僧格,成为该系信众的精神导师和典范.而甲乙之制(寺庙师徒相承的住持制度)的传承方式则保证了此系法脉及寺庵在苏州地方的长期存在.元明时期,作为精英僧人的惟则的师子林禅庵很快废毁,而作为普通僧众的苏籍弟子的寺庵由其稳固的传承制度及祖师信仰内核却得以长久存留,为中峰法系融入地方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汪晓明 《天风》2006,(4):14-15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今的苏州建设得更加美丽,特别是苏州高新工业园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崛起,带动老城区形成一体两翼的全新发展格局,对天堂苏州的美丽进行了全面的注释,传统与现代、和谐与创新、柔美与动感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所到之处花团锦簇、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真是一步一景、鸟语花香、美不胜收。有一块大型现代雕塑屹立在园区宽阔的金鸡湖畔,这一抽象艺术在碧绿色湖水的衬托下非常的显眼。苏州老百姓给这雕  相似文献   

5.
由苏州市道教协会主办,苏州城隍庙和台湾新竹都城隍庙联合承办的"2008海峡两岸城隍会",于10月11日至12日在苏州举办.此次活动以"和谐共荣,护佑众生,浓浓乡情,传承文化"为主题,旨在展现内涵丰富的城隍文化.  相似文献   

6.
古雅的苏州玄妙观,位于苏州市中心,近日来,宫观内每天鼓乐喧天,吹拉弹唱,热闹非凡。这是刚成立不久的《苏州道教音乐培训班》的小道士们,在老道士的指引下,正在学习演奏苏州道教音乐技艺。苏州的道教音乐是很有名的。1983年,与苏州结为友好城市的意大利威尼斯市长来苏州访问时,苏州市的道教音乐曾以苏州市民间古典音乐的名义为他演出过。威尼斯市长观看演出后很高兴,当场表示要邀请这支古民间乐队赴意大利访问。1984年10月15日,以苏州市昆剧团为主体的《苏州民间古典音乐演出团》赴意大利访问演出了,演奏的全是苏州道教音  相似文献   

7.
蒋晖 《美与时代》2015,(4):50-51
明代苏州器物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器物艺术之所以能够在明代苏州获得长足的发展,这与当时江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明代中晚期苏州府各个县乡经济结构、行政结构、交通网络、城镇网络以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变化,为器物艺术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与此同时,从明代苏州器物艺术生产、流通、销售的各个环节也能够看到当时城镇化在苏州,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其传统民居特征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方式进行探讨。梳理苏州地域文化与传统民居现况,结合色彩和三雕艺术分析苏州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形式,并结合苏州地区的代表性案例,分别从继承转换、提炼重构、改造创新以及传统文化的隐喻转化四个方面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9.
《苏州佛教文化》画册出版发行由苏州市民族宗教局历经一年多时间精心组稿、编纂、荟集苏州佛教文化精华的《苏州佛教文化》画册首发式于1994年12月28日在姑苏名刹西园戒幢律寺隆重举行。苏州佛教历史悠久。三国东吴赤乌年间佛教传入苏州,至今已有1700余年,...  相似文献   

10.
苏州遗产园林强调"气韵生动,虚实相生",而自然光与影的存在为塑造苏州遗产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意境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通过对苏州遗产园林自然光影造景的理解与分析,总结与归纳出光影造景存在的美学价值和意义,同时希望研究能对未来园林式设计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到苏州,千万不要错过位于苏州古城北隅的报恩寺,俗称北寺。热心的苏州人,会骄傲地告诉你,那座高峻雄伟的北寺塔,与虎丘的云岩寺塔同被视为苏州古城的标志。古刹报恩寺乃苏州璀璨之明珠,是苏州最古老的一座佛寺,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为中国著名的江南古刹之一。据梁简文帝《吴郡浮海石象铭》称,该寺始名通玄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至十三年(公元252年)。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诏命天下各大郡置寺,以年号为寺名。苏州地方官绅应诏,将通玄寺易名为“开元寺”。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端阳节,报恩寺迎请佛牙舍利,徽宗赵…  相似文献   

12.
陈友华  徐燕南 《学海》2005,(6):20-24
本文对苏州人口发展的历史、现状与前景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揭示并探讨了持续超低生育率地区目前及今后普遍面临的一些不容忽视的新人口问题,指出近喜远忧的持续超低生育率不应成为我国所追求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王荣伟 《天风》2007,(17):24-25
2007年7月20日-21日,本刊记者藉着江苏省基督教第九次神学思想建设论文研讨会及苏州市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论辩会在苏州召开之际,参加了由苏州市基督教两会举办的狮山基督堂献堂庆典,见证上主对苏州教会的带领和恩待.  相似文献   

14.
王荣伟 《天风》2006,(15):18-19
近年来,苏州基督教得到全面的发展,上帝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增给苏州教会,使有以告人的福音在苏州这座历史古城广为传播;爱国爱教、服务人群成为苏州教会同工、同道的事奉目标及信仰实践的美好见证,耶和华殿的根基立定在苏州教会……  相似文献   

15.
周广荣 《哲学动态》2012,(1):106-10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梵文研究中心主办的"梵学与佛学研讨会"于2011年10月22-23日在苏州召开,本次会议得到苏州西园寺普仁方丈及诸寺众的大力支持与协助,来自北京、台湾、香港、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区近5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就中国当前梵学与佛学的研究、人才培养及未来发  相似文献   

16.
苏州博物馆是美籍华人设计大师贝聿铭留给自己家乡的传世之作,其设计回归自然,回归本土。设计师从“人性”出发,通过对新型材料的运用、色彩的铺置、光线的操纵、水文的引入、植被的分布、文化的融入等方面对苏州博物馆的馆内布置、庭院布局、馆外设计以及与周边环境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详细的疏解。使得苏州博物馆从整体到局部,从人文到环境,从中式美学到西方科学无一例外地都完美地诠释了在现代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说,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给人们带来了古典式与现代式完美结合的视觉审美效果,使两者相得益彰,成为现代建筑设计界的美学典范。  相似文献   

17.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从苏州博物馆的整体设计、设计细节入手,讨论其设计的精妙之处和缺憾之处,对于建筑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融入当地历史文化,设计出既现代又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建筑。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相结合,为设计师提供了大量能够借鉴和学习的经验。文章阐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背景,对新馆的造型、色彩与材料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相融合的具体表现,以及新馆设计中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苏州的城隍庙,名声和历史虽不及寒山寺,却也别具意味。2001年底,苏州市道教协会着手筹划苏州城隍庙的恢复修缮,2002年9月,苏州城隍庙修复工程正式启动。2004年4月上旬,苏州城隍庙修复竣工。2004年4月27日,被苏州市政府列为2004年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活动之一的苏州城隍庙举行竣工暨神像开光庆典,并正式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沉寂半个世纪之后,苏州城隍庙重新恢复开放,是苏州道教界的一件盛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它的积极意义在于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于宗教活动的认识渐趋客观而理智,科学的昌明带来了更为宽容的人文关怀。苏州市道…  相似文献   

20.
3月7日至14日,苏州玄妙观一行22人,在住持薄建华的率领下,赴台参访,并举行了苏州道教音乐演出。去年,台湾道教总庙为庆贺苏州玄妙观住持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