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举家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因蒲州古属河东道,故称王维为河东蒲人。王维生活的时代,正值大唐由“开元盛世”走向衰颓的转折时期,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变革时期,作为一个集诗、画、乐于一身的杰出人才,他难以施展才智与时代抗衡,最终被时代所扭曲、遗弃,由一个奋发向上的雄材  相似文献   

2.
傅山(1607—1684年)字青主,号公佗,山西曲阳(今太原市)人。明甲申年,庄烈帝殉国,乃终生着黄冠,衣朱衣,自号朱衣道人。又受道法于龙池还阳真人,故一名真山,又曰五峰道人、龙池道人。山博通经史百家,兼工诗文书画,尤精医学。他自谓:“吾文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书,书不如医”,可见他对医学之自负。其医学著作有《傅青主女科》二卷、《产后篇》一卷,《傅青主男科》二卷等。傅山治医,师古而不泥古,能融合诸家之说,而不偏于一家之言;用药纯和,无一  相似文献   

3.
一、慧远大师的籍贯《高僧传》记载慧远大师的籍贯是“雁门楼烦人”,但是有关“雁门楼烦”在哪里却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在关于慧远大师的种种著作和文章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陈述:“今山西宁武人”①、“今山西代县人”②、“今山西原平县东北人”③、“今山西原平县崞阳镇东人”④等说法。本人于2002年在东林寺纪念堂中慧远胞弟慧持简介中将其籍贯写成是“宁武人”。为此,笔者撰文《慧远大师籍贯考》刊于《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第三期上,考证慧远大师的籍贯是今山西省原平县大芳乡茹岳村人,认为《魏书地形志》有关记载正是大师在世时籍贯…  相似文献   

4.
王维多才多艺,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还通晓音乐。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使他具备敏锐而灵动的艺术感觉,又加之他对禅理的体悟创作了大量意境浑厚而又冲淡空灵的优秀诗篇,代表着唐代诗歌优美宁静的一面。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的高、曾、父三代都做过司马,弟王缙曾任代宗朝的宰相王维也一直在朝廷担任官职。张九龄为相时他曾被提升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安史之乱”时,玄宗奔蜀,王维扈从不及,被迫受伪职两京收复后,在其弟王缙的一再保谏之下,授太子中允,后又迁至尚书右丞。自张九龄罢相后王维就…  相似文献   

5.
裴休(797—870),字公美,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生于河内济源县(今河南省济源县),为唐代御史中丞裴肃次子。从小廉约节俭,志操坚正。童龀之时,与兄弟俦、俅学于济源别墅。他刻苦好学,“经年不出墅门,昼讲经籍,夜课诗赋”(《旧唐书》卷177《裴休传》),如饥似渴地学习诸子之学。一日,虞人赠给他们兄弟三人一块鹿脯,兄弟俦、俅烹之,请他同食。他曰: 我等穷生,菜食不充,今日食肉,翌日何继?无宜改馔。(同上) 裴休从小就不茹荤血,生活艰朴。长庆年间 (831—824),裴休以儒业及第。大和二年(828年),又应贤良方正,为甲科之首。以后历任右补阙、史馆撰修、户部侍郎、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宰相)、宣武节度使、吏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使、风翔尹、风翔陇州节度使等职。裴“休性宽惠,为官不尚皦察,而吏民畏服。善为文,长于书翰,自成笔法”(同上)。其著作有:  相似文献   

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所载的“中氏”即今传本《诗·仲氏》。孔子时代的《仲氏》一诗 ,在流传的过程中 ,因错简而被误入它诗 ,它的原貌至少包括了《燕燕》诗的末章和《何人斯》的第七章。经复原后的《仲氏》一诗 ,体现了儒家孝悌精神。上博简《诗论》载孔子以“君子”评《仲氏》一诗 ,其主导思想即在于对“孝弟”原则的肯定。《仲氏》一诗透露的内容与共伯兄弟的情况十分吻合 ,且其简被编入《邶风》 ,此皆可以推测此诗为共伯余之作。《诗·仲氏》对于了解“共和行政”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相当可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王维名“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取自他爱不释手的佛典《维摩诘所说经》。王维,人称“诗佛”,就像人们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一样,他这个扬名诗界的“绰号”,正说明了他佛缘不浅。诗仙李白也被称为“谪仙人”,他不但在诗中写仙人的丰姿,从而使自己的诗濡染了仙气,也在自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据苏舆《董子年表》),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人。他少年时治《公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母生。汉景帝元年(前156年)与胡母生一起立为博士。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汉书·董仲舒传》)。曾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被任命为江都  相似文献   

9.
成玄英     
(生卒年不详) 唐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子实。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今属江苏),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云台山)。成玄英对《道德经》、《庄子》推崇备至,并致力于注疏。《道德经》“道者,万物之奥”疏云:“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又释“玄之又玄”为:“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  相似文献   

10.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元代后期杂剧作家。生卒年不详。曾任杭州路吏,《录鬼簿》(元代戏曲史家钟嗣成写的一部记述金元散曲作家、戏曲作家的专著)说他“为人方直,  相似文献   

11.
崂山之行,山居六日,得暇访问了邱长春真人在崂山留下的遗迹。经过实地考察和书本资料参看比较,访得邱真人摩崖石刻诗四十首、词一首、圣旨刻石两方,其由来一一考之于下。据《元史》与《甘水仙源录》载: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全真道祖师王重阳至山东宁海州(今牟平县),邱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钰、郝太古、王处一、孙不二师从王重阳,学习道法,后为“七真”。《太清宫志》说:“南宋庆元元年乙卯(1195年)邱长春与刘长生同其他道侣五人,由宁海崑嵛来游崂山,止于本宫,讲道传玄,宏闻教义,道众大悦,各受戒律。”“邱长春这次来崂山留诗二十一首,改‘牢山’为‘鳌山’。(见《崂山餐  相似文献   

12.
<正> 薛瑄字温德,号敬轩,山西河津(今万荣)人。他生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卒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永乐年间进士,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清。其主要著作有《读书录》、《读书续录》等。薛瑄学宗程朱,是明初一代理学大师。卒后其学“诏名正学,隆庆六年,允廷官清,从祀先圣庙庭”(《明史·薛瑄传》)。“海内宗焉”(同上书《儒林一》)。薛瑄之学在明代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作用,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其一,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看,薛瑄思想具有  相似文献   

13.
印简(1202—1257),字海云,俗姓宋,山西岚谷宁远(今山西五寨北)人。他和元初诸帝交往甚密,受元太宗、定宗、宪宗、世祖四代之任用,曾二度出任僧统之职,在元代亦是一显赫之人。他出身禅门,时人称为临济中兴名匠,在禅宗史上也是一方宗主。《清凉山志,高僧懿行》特为印简辟传,列为五台高僧。本文拟对印简其人及其佛学作一简单介绍,以企让世人了解更多的三晋英才。佛门生涯印简生当元朝,据《元史·释老志》载:“元兴,崇尚释氏”。这可说是有元一代对于佛教的基本态度和政策。自十三世纪  相似文献   

14.
看中央电视台的“幸运52”节目,主持人出了一道题:古代人有插茱萸的习俗,这是什么意思?他提出四个答案供选择。也许这种陋习在现在不时兴了,三位参赛者没有一位选择正确的答案:“祛邪辟恶”。 茱萸是一种带香气的植物,又称越椒,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按古人的习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唐代诗人王维写有名诗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  相似文献   

15.
朱弁(?—1144),字少章,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是一位与苏武前后辉映的坚持民族气节的人物。建炎元年(1127)当北宋已亡、南宋初建之时,他自告奋勇,充任大金通问副使,于十一月,随通问使王伦出使金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0)。第二年五月二十日渡黄河,赴云中(今山西  相似文献   

16.
据明代蒋克谦《琴书大全·圣贤》记载。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34-156年)“尤妙抚琴,别得真趣”,东汉明帝时(58-75年)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来悟道仕途浮沉,无益于年命,遂辞官隐居于北邙山(今洛阳市北),学长生之道。朝廷屡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惟喜“弹琴咏经,独乐天真”。魏晋道士孙登,字公和,汲郡人。他在郡北山上掘了一个土穴独自隐居修炼,《晋书·隐逸列传》说他“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好读《易》,抚一弦  相似文献   

17.
《稷下赋》出自《温公文集·卷四十三》,作者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进士,历任仁宗、真宗、神宗、哲宗四朝,为相一年。仁宗时,初任地方官,后为京官。王安石行新法,他与安石政见不一。他所著《资治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种。全书年经事纬,史实系统而完备,确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鉴戒。诗文有《司马文正公集》。  相似文献   

18.
张商英为北宋大臣,身历三朝,为徽宗时期丞相。他信奉佛教,喜欢禅宗,曾致力宣扬五台山的灵异感应,对五台山佛教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是一位维护佛教利益的丞相。坎坷的仕途生涯张商英(1043—1121),字天觉,蜀州新津(今四川新津)人。“长身伟然,姿采如峙玉”(《宋史》卷351《张商英传》),魁梧标致,一表人材。“负气俶傥,豪视一世”(同上)。卓异豪爽,洒脱不拘,不甘居于人下,有强烈的权势欲。张商英警敏强记,胆识过人,辩才无碍,当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中进士第后,调任达州通川(今四川达县)主薄。时值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区)蛮人起义。  相似文献   

19.
论僧肇     
一、僧肇生平及著述 僧肇,俗姓张,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人),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寿仅三十一岁。 据梁慧皎的《高僧传》卷七《僧肇传》中载;僧肇自幼家贫,靠庸书为生,遂得以历观经史,但他的志趣在于玄微思辨之学,对老庄之言尤嗜,曾读老子《道德经》,叹其“美则美矣”而“犹未尽善”。后见《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方知学处所归,于是出家为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上尊唐朝诗人王维为“诗佛”,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