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仁”德浅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仁主要是伦理学范畴 ,怎样做人与调节人际关系是仁的思想的核心。关于仁的伦理学思想孔子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基本精神是有差等的爱 ,这既在普遍意义上肯定了人的价值 ,也包含了阶级性和血缘亲情在内。孔子的仁不是单一的道德 ,而是以忠孝为本、包罗众德的总道德 ,仁者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孔子的修养理论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强调“为人由己”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且提出了“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两条基本的道德原则。孔子的许多思想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价值 ,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子时代是一个存在着严重“道德危机”的时代 ,我们今天的人类社会 ,文化道德问题更多、更复杂。孔子思想对于建立“全球伦理”可以提供极其有意义的资源 ,如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是可以为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和国家所共同接受的伦理准则 ;“和而不同”应是寻求“全球伦理”的原则 ,等等  相似文献   

3.
爱人如已     
儒家倡导“仁爱爱人”、“泛爱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经上也告诉我们要把爱当做生命中最大的目标和追求,要爱天主在万有之上,并爱人如己。  相似文献   

4.
赵汀阳先生认为传统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适用于当今的价值多元社会,已经过时,需改造升级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他对传统金规则的三点评论并不十分合理,而且,他所提出的新版金规则"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并不包含什么独特的理论优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传统智慧的结晶,很难被取代或超越,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我们所需要的是回归这一原则,真正践行它。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的儒家文化已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但被运用于政治,而且被运用于经济领域,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美国500多位百万富翁的经商管理信条,这在《成功法则》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孔子思想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看到一些讨论孔子思想的文章,觉得大家对孔子思想的看法还有不少分歧,评价有高有低。我对于孔子,没有作过深入的研究,但“管窥蠡测”所及,有的不与大家相同,现在提出我的看法,向同志们请教。这篇三论包括论孔子的仁与忠恕,论孔子对人民的态度和方针,论孔子的礼与法先王。(一)论孔子的仁与忠恕冯友兰先生说:“孔子的仁,它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录其大意)关锋林聿时两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个看法,我很同意,与管见不谋而合。但是他们未加论证,不免使读者感到缺憾或怀疑或反对。自然有些同志还信从朱熹、章炳麟等对忠恕  相似文献   

7.
人与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有欲,勿损于人。想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想改变自己,多看看别人。妒人者己弱,学人者自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是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强求于人,不如求强干己。求强于己,而后与人互助。别人的问题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也会有别人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人与我     
正细细想,先秦诸子的论述,其中都有个如何对待人与我的问题。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大约是说,我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要帮助他人实现其人生目标。我不能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借口,而损坏他人实现其人生目标。儒家的这个思想,在人与我的关系问题上,我觉得,是"先己后人"。与之相反的是墨家。我个人觉得,墨家是"先人后己"。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  相似文献   

9.
“仁者人也”,据我看,是孔子自己对其思想核心的仁字所作的正确的解释.此义详见《中庸》“哀公问政”章.当然从古文字来看,仁字有几种写法,造字时取义都是什么?可能有人知道,至少,我不知道.但是,《说文·人部》的仁字,我敢断言,一定是孔子使用过的仁字.许慎在仁下说“亲也,从人二.”我看许慎的解释与孔子的说法完全一致.为什么呢?因为《说文》仁字构形为“人二”,即两个人.这两个人,其一是表示自己,其二是表示与自己面对面的那个人.当然,面对的那个人,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代表集体,或者就是整个人类社会.“亲也”则表示人对人应当亲爱,不亲爱就不是人.从字形来看是如此,从字音来看,与人正同.实际上,这个仁字的形和音,已表明它的意义应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文》心部恕下说:“仁也”,无疑就是依此取义.  相似文献   

10.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即是孔子提出的为人处世的忠恕之道。概括地说,其特点是“能近取譬”,设身处地,从自已的感受、愿望推想到他人的感受、愿望,推知自己施于他人的一定行为是善或恶,该或不该,推知对人应取的道德态度或责任。忠恕之道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社会和谐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和而不同的社会建设理论,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人和”。他主张在国与国之间,要和谐相处、反对侵略;在国家内部,要实现上下(君民,君臣)、左右之间有原则的和谐;在家庭内部,要实现以孝悌为本的家庭和谐;对作为“人和”基础的个体,要做到形体、心理、精神和谐。孔子和而不同的社会建设理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天人合一”。他首倡儒家“天人合一”之学,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鱼一鸟;他爱护自然资源,生活节俭,反对浪费。这些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学浅说刘树鹏人生于世,不能离群;与人相处,贵在知心。视人如己,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不逾矩,德必有邻;老安少怀,肫上其仁。为人尽己,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终身可行。人际关系、循此畅通:互助互竟,己立立人;互教互学,已达达人。国际交往,循...  相似文献   

13.
俞吾金先生在《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5期发表《黄金律令,还是权力意志——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命题的新探析》一文,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价值提出质疑,他从道义论伦理学的立场出发,揭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提醒大家警惕功利的过度,这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等值语句是"施于人,己所欲",而非"己所欲,施于人";它的适用范围只能是道德领域,把它认定为总是滑动在利己主义和权力意志两个极端之间,是不妥的;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它不会必然导致"群氓理想",引发"弱者道德的统治";在道德领域,人的忍耐与克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由于价值多元的普遍存在,所有格言警句都难成为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不是全球伦理的黄金律令,但它在当代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从“米规则”到“盐规则”──关于宗教伦理之重要性与统一性的思考何光沪在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中,有一条基本的道德原则。它有两种典型的表述方式,一是“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①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发起并协助准备了世界宗教议...  相似文献   

15.
北美是生命伦理学的发源地 ,而恩格尔·哈特是北美知名生命伦理学家之一。他在其代表作《生命伦理学的基础》中提出 ,应以允许原则作为后现代生命伦理学的基础 ,从而解决道德异乡人 (moralstranger)的共处问题。1 允许原则的含义恩氏所提出的允许原则是一个程序性原则 ,其核心是 :在一个世俗的多元化的社会中 ,任何不涉及别人的行动 ,别人都无权干涉 ,而涉及别人的行动则必须得到别人的允许。在他的生命伦理学体系中 ,允许原则是首要原则 ,而行善原则位居其次。套用黄金律的表达式“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就是“人所不欲 ,勿施…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儒家道德观中最基本的积极因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推己及人,它表现在儒家的两条基本的道德原则中,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的道德是以家族为本位,以个人为参照系,推己及人,由近而远,由小的群体到大的群体。儒家倡导“仁”,“仁者爱人”,爱人要从最亲近的人做起,先从爱父母兄弟做起,“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由爱家庭成员进而推广到家庭以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爱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杜振吉“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孔子道德理论中的基本原则,而“爱人”则是孔子关于“仁”的道德原则的理论基础和第一要议,也是人们在实践“仁”的过程中的首要的指导思想和道德要求。在孔子看来,以“爱人”作为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仁学”是儒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其中有一条被中外学人公认的“道德金律” ,近几年随着文化全球化浪潮的到来而备受人关注。为了论述这个问题 ,笔者先对“律”作出解释。“律” (law)是多义词。按黄建中先生训释 ,思想道德律为“可违而不可变者”的范畴 ,“实人生行为之当然法则也”。“凡一切德目 ,概可以格言训条表而出之 ,其最遍最常而不变者 ,或称之曰金科玉律。例如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仁之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恕之律也……”黄先生把上述两条道德律确定为道德金律 ,并进而说 :“故道德律者 ,实善恶…  相似文献   

19.
人们在讨论儒家视域中的"金规则"时,往往只引用《论语》中的有限几条。事实上,整部《论语》有许多文本材料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关,比如"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对此,可以借鉴法律审判中的"无罪推定"原则,引入"清白"这一法学术语,借用博弈思维,按照"利者,义之和也"的进路,设计一个伦理学实验。进而经过论证可知,在互相"逆诈"的"囚徒困境"中存在着一条必然导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仇必和而解"之路。康德批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包含对己、对他或共同的责任意识。这样一种说法没有看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逆诈,不亿不信",既是自我限制的原则,也是沟通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忠恕之道与世界和平及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是“忠恕”。“忠”与“恕”实只一道,而“恕”更为基本。循此,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可从中引申出来。西方传教士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误解为次于“爱人如己”的“银律”,而实际上它是不折不扣的“金律”。若要走向世界和平,就须在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实行忠恕之道。若要真正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也须实行忠恕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