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的文化身分能够免除我们对某些行为所负的责任吗?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这里,我们只涉及文化身分与道德责任之间关系的问题.首先,我们假设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其次,我们必须将道德责任同法律责任区别开来.出于何种缘由我们认为文化身分可以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文化身分能够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那么可以确信他们对其行为的错误性是无知的.因此,文化身分免除当事人的道德责任可以参照其对相关行为无知的责任.我们通过以下与之相左观点的分析,验证该观点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元点考察的方法,把《四书》作为民族伦理精神的元点和本体,旨在通过对《四书》伦理精神的剖析,探索民族道德现代化的现实道路。 本文对《四书》伦理考察的层面是伦理精神,而侧重点是其内在结构与理论形态。伦理精神反映民族人际关系的设计、组织和结构方式,体现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趋向及调节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与性格特征。《四书》伦理精神具有四方面的结构:第一,伦理人。这是《四书》伦理的为人之道。伦理人具有辩证的精神结构。(1)人的确立:“二人”。即在“二人”关系中准确地说是在五伦关系中确立道德主体。“五伦”是《四书》对民族伦理实体的规定,其自在状态就是所谓“礼”。“礼”是以血缘为基础、等级为特征的社  相似文献   

3.
《国内哲学动态》和《伦理学与精神文明》的第一期都刊登了兰秀良同志的同名文章《关于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问题》(以下简称兰文),文中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书关于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的表述提出质疑,并提出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是善恶矛盾。我们就此提一些不同看法,期望得到教正。兰文认为,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是在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解和处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在此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行  相似文献   

4.
涂静 《天风》2007,(14):48
一、过往《你往何处去》是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在19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伟大小说背后默默耕耘的是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维奇。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仅给自己带来无上的光荣,也给他的民族和国家带来无比的荣耀。显克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当时的波兰带来的意义更加深刻。有人说波兰已经死亡,波兰已经当了奴隶,可是显克维奇的获奖  相似文献   

5.
近日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同志座谈《渴望》电视连续剧的主题及艺术形象的道德价值,大家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高度对《渴望》给予了充分肯定。 有的同志提出,《渴望》的最高价值在于它宣扬了民族传统美德,人类公共生活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三位一体的结合形成了一首道德的凯歌。《渴望》中的刘慧芳、宋大成、罗冈、肖竹  相似文献   

6.
民族道德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人类道德的真空——前人类社会的道德失范;民族道德的雏型——氏族道德;氏族道德向民族道德过渡的桥梁——部落道德;民族道德的形成——民族道德等几个阶段。在人类民族道德史上,氏族道德是起点,部落道德是中间环节,民族道德是基于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而生发出来的。抑或说,民族道德是踩着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的肩膀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民族道德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人类道德的真空-前人类社会的道德失误;民族道德的雏型--氏族道德;氏族道德向民族道德过渡的桥梁-部落道德;民族道德的形成-民族道德等几个阶段。在人类民族道德史上,氏施道德是起点,部落道德是中间环节,民族道德是基于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而生发出来的。抑或说,民族道德是踩着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的肩膀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尹继佐在《学习与探索》今年第3期上著文认为,把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现象--道德,概括为“社会意识”似乎是不够的。道德,是在一定生产关系和民族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十分复杂而又广泛的社会现象。文章认为,对道德作宏观上的分析,这一体系是由道德活动,道德关系和道德意识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现代文明的根本标志和发展方向?这是研讨现代婚姻、家庭道德问题的一个立足点和出发点。《道德与文明》1998年第1期发表的《婚姻、家庭的道德与法律建设应与现代文明发展方向同步》(以下简称《同步》)一文断言,“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或“伦理本位...  相似文献   

10.
任何文明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道德传统则是文化传统的灵魂。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传统道德,是在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继承、扬弃、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与各国或各民族的历史兴衰相同步。 东方民族的传统道德,是东方各国社会现代化的一种精神力量。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实践表明,东方民族的传统道德,尤其是儒家伦理道德,并没有成为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加速经济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民族 的道德素质 葛得溪在《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撰文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以来雄厚的物质文明,也把人类的精神文明大大的推进了一步。文章从三个方面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民族道德的素质提高是统一的。首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促进克己奉公,无  相似文献   

12.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质。在中国历史上节俭是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有丰富的道德内容。“节俭”,在古人看来不是琐屑微末的小事,而是关于养德修性、安身立命、兴邦治国的大事。 一、俭以养德 古人崇尚道德,而在道德之中又十分推崇节俭。节俭被提高到道德的高度,纳入道德修养的内容,属于社会道德的范畴。节俭不是一般的道德问题,而是重要的道德问题。《左传》有语:“俭,  相似文献   

13.
纵观古今,横览中外,道德的内容渗入审美对象范畴是个客观的普遍现象。无论是民族道德、阶级道德、党派道德、环境道德,还是职业道德、爱情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生命道德等都是如此。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小仲马的《茶花女》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忠贞的爱情为审美对象。罗丹的雕塑《加莱市的义民》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婚姻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指示和判断婚姻家庭生活中的行为是非的准则和规范,是现实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对婚姻道德的研究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反映受现阶段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婚姻基础构成,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实际。同时,其建设也不能忽视民族心理的影响以及与现阶段精神文明水平相联系的群众可接受性程度。婚姻道德的探讨,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有关论述。在本书中,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末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商品生产的急速发展与社会道德领域消极现象的关系问题,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哲学研究》1986年第5期,第11期以及1987年第9期,先后发表了王锐生《商品发产和道德进步》、张博树《也谈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陈瑛、朱勇辉《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之我见》三篇文章,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发表了一些不同的见解。现摘要如下: 一、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为了弄清社会道德消极现象与商品生产的关系,三篇文章都首先对商品生产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展开了探讨。王锐生同志提出为了研究的方便,在思维中应该区分“作为生产方式的商品生  相似文献   

16.
唐凯麟教授的新著《从旧道德到新道德》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4月出版了。该书依据道德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客观规律,依据当代道德生活的内在过程和实际经验,对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了许多有益探讨。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新探讨了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作者开篇就以“人为什么要有道德”这个“永恒的课题”作为轴线,从“人和道德”、“道德和社会”“道德和做人”等问题的论证中,展示了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7.
《贵州民族宗教》2005,(3):16-19
第一条 为了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18.
我国道德文明发展的规律必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道德文明。这种道德文明,既反映现代化的时代精神,又植根于民族道德传统,体现我国国情和民族特点;既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新道德的创造,又是基于中国民族社会基础上对传统道德的扬弃。是一种既有时  相似文献   

19.
《家庭美德五字谣》是把家庭美德落到实处的新探索,不仅具有鲜明的特色,而且将发挥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第一,家庭道德宣传整体化。自广东推出《新三字经》、《社会公德四字歌》后,接着又出版了《家庭美德五字谣》,这系列的通俗化道德教育,使每个公民了解社会道德有丰富的内涵及各层次的规范要求,是各部分道德的有机整合。家庭道德由家规、家风、家教所构成,有其自身体系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20.
正《道德与文明》杂志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伦理学专业期刊,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三十多年来,伴随我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道德与文明》杂志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她已经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权威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