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中国儒家所一贯重视的问题。人是天地的中心、有人,天地的存在才有价值和意义。否则便是死物。所以,戴震的哲学批判,便选择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和本性的“性”这个范畴,而开始了对人的自我批判。 一、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历来是中国思想家、哲学家所探讨、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古人对人的种种规定,是中国人对人的自我发现、自我认识的结果;是中国人把自身从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和从人兽不别的野蛮原始状态下超越出来的历程。它是人的觉醒。这个觉醒影响整个中  相似文献   

2.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代化韩成“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①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人的哲学,既是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我们时代的伟大课题。人是什么?中国先哲说:“天地之间最为贵者”;西方哲人说:“人是万物之灵”;德国19世纪的资产者感叹道:“一半是...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中国哲学史,其研究方法、任务是什么,这是在工作伊始就应明确的问题。然而当前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并非如此,随之而生种种学术弊病:虚设命题,妄下结论,以论带史,无谓论争。不会深刻反省、自我批判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很难成为一个规范的现代学科。  相似文献   

4.
“新原人”一书,是冯友兰先生的所谓“贞元之际所著书”当中反动党性最强的一本,而且是他的叫作“新理学”哲学系统的核心和“精髓”。冯友兰先生最近发表了长达两万余言的自我批判文章,即“新理学的原形”。对于这个自我批判,我们是欢迎的;而且应该承认这个批判,较之他过去做的自我批判有了一些进步。但是,这个批判却对“新原人”没有进行严肃的检讨,没有刺着痛处;因而新理学的原形也就未能真正、彻底地揭露出来,他给自己戴的某些“帽子”也就显得空洞,缺乏学术思想的分析、批判的基础。我这篇文章,企图着重揭露“新原人”的原形,和它在新理学哲学系统中的地位,因而也要论及冯友兰先生  相似文献   

5.
全部“批判哲学”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人能知道什么、人应做什么、人该希望什么和人是什么。康德对这四大命题的“哥白尼式”回答的重要理论语境 ,便是他对黑格尔、马克思及其当代文化思潮产生深刻影响的历史意识。一历史所具有的涵义相对于自然。在“批判哲学”中 ,尽管人在生物意义上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但历史则是对人而言的。历史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获得、发展及显现的时间性展开 ,是人的全部活动的总程。从形态上讲 ,历史是一个不可逆的有序结构 ,有其时间属性。康德认为 ,时间存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它与人的联系呈现于“表象”之中。“…  相似文献   

6.
自目的论与责任论分析与重建儒家道德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儒家的道德哲学定位:人、人生、人心、人性儒家的道德哲学是基于对人的了解而发生的,亦即基于对“人”的认识而产生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认识。但什么是人的认识?要回答这个问题,吾人可以循三个方面加以考察:第一个方面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第二个方面是人在自我反省中的自我发现。第三个方面是人在天地宇宙中的地位。这三个方面也正好显示了人在社会、自我与宇宙反省中的价值。从先秦儒家哲学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三方面也正好形成一个儒家哲学发展的阶段。第一个方面是从社会为人定位。这可以《尚书》与《论语》两书的义理为代表;第二个方面是人的自觉和自我发现,这可以孟子为代表。第三个方面是人的发生根源,从宇宙本体为人定位。这可以《易传》、《中庸》为代表。当然,代表这三方面的儒家经典不一定应合历史发展的先后秩序,  相似文献   

7.
孝文化与代际公正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孝文化的批判停留在宏大叙事层面 ,未能深入孝文化的载体——亲子关系内部 ,因此 ,对孝文化的批判只能处于半解构状态 ;自然亲情关系是父子关系的本质特征 ;中国人发现的孝 ,是所有人文精神中最具本质性的最重要的人文资源 ;五四运动及其以后的革命在批判孝文化时集中力量批判家长制 ,形成亲子关系中子代的单边解放和新的代际不公 ;现实中存在父代义务自我强化倾向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父代自我牺牲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于现代化的东西 ,但现代化不能牺牲代际公正 ,应该追求公正合理的现代亲子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自我知识是关于某人自己的心智状态的知识。例如,关于某人自己当下的经验、思想、信念或愿望的知识。博奇(Tyler Burge)认为使自我知识成为可能的原因是认知主体按照符合理性规范方式进行操作,它的认识资格来自于认知主体在下判断时是个正常运作的批判推理者,具有批判推理能力,并且自我知识的认识资格不能用简单观察模型以及一阶态度与二阶判断之间有着可靠的因果机制来说明,大多数哲学家对博奇自我知识的认识资格观念提出种种质疑,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争论。文章深入剖析博奇的自我知识理论及其认识资格,并对该问题所引发的责难以及博奇对质疑的回应做讨论,以期对人的认识能力作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9.
魏波 《世界哲学》2023,(6):109-116
现代社会,作为个体的人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出现新的自我迷失,映照出现代性带来的时代精神的危机。马克思、尼采等现代思想家深入研究了自我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从社会文化结构的整体及其变迁中探讨了现象背后的微观和宏观机制。借助对现代社会精神结构尤其是各种病态现象的分析,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深层结构,揭示了道德文化塑造自我的微观机制;同时,借助对资本及权力的批判,他们又揭示了个体迷失自我的宏观机制。这种自我迷失不仅使人难以形成自我的同一性,也直接导致人的病态。对上述问题的反思构成现代性批判的一条中心线索,而在启蒙中推动自我的觉醒则成为“治疗的学问”的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自我批判精神的深刻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 ,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不拘泥于个别论断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 ,每当斗争与发展的重要关头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会提到突出的位置上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有必要从马克思自我批判的理论精神中汲取灵感 ,获得启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本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本质上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包含在实践批判、理论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有机统一之中 ;其中 ,自我批判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儒家人文主义从群体的批判的自我意识这个层面来理解,从孔子、孟子所认识和掌握的时代精神来诠释,主要是对人的问题的穷究底蕴的思考,心性问题是其思考的核心之一。所谓心性之学,简言之是关于人的本心、本性的整体性学说。它以道德理性对人的生理现象(生命、食色)、心理现象(知识、情感、意志)、伦理现象(仁、义、礼、智、信)进行自我调整和超越,以凸显人的道德生命和自我价值,而发展为心性本体的道德形上学。凡是哲学都是讲人或包含人的内容的,都是讲现实世界或包含现实世界内涵的,脱离人和现实世界的内容,何以讲哲学?然而哲学形上学存在论(本体论)把人抽象化而失落了人,把人的现实世界的矛盾抽象化而瓦解了人的现实世界,这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作为哲学形上学本体论所蕴涵的直觉本体思维方式,是一种从抽象原则出发而走向空虚玄想的  相似文献   

12.
求同是中国人传统且特有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求同主要表现为从众行为、标准答案“情结”、“听话”教养观和平均主义观念;究其原因,是中国人的尚和心态、关系自我、传统农业经济和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思想造成的;求同心理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抵抗外来侵略、继承传统美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忽略个体、缺乏独立和创造性及容易迷失自我的消极影响;可通过加强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自省的认知方式、服从真理而不是权威、批判地继承传统等途径避免求同心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在中西文化的交流撞击中,中国传统文化暴露了它的严重不足。先进的中国人由是而踏上了学习西方,批判自我的艰难历程。从魏源首次提出“师夷制夷”的口号,到洋务派练海军、办船政乃至康梁所倡导的君主立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国宗教的理解都是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形成的.西方对于中国宗教的认识主要是受弗雷泽、黑格尔等人的学术观点的影响.因此对这些学术观点进行反思,是我们建构中国宗教自己的话语体系的前提.有意无意地将学术论断变成了解释工具;将范畴建构变成了认知方式,而没有充分认识其局限性,乃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我们要自觉地和不断地坚持以哲学的批判精神自我审视,反思宗教学的基本范式,并由此推动宗教学的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基督宗教“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影响的不断扩大,基督宗教自身作为一种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文化体系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也开始彰显。大体来看,可包括以下五个层面:  第一,基督宗教的原罪观对现代中国人的自我审视具有反省意义。原罪观所具有的自我批判精神和自知之明为现代中国对其传统人性论和人生观加以反思和反省提供了思想武器和价值参照。  第二,基督宗教的拯救观对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具有创价意义。在基督宗教信仰中,人们特别强调基督以自我牺牲来救赎世人的拯救精神,这种精神可…  相似文献   

16.
随着“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成为人类思考的一个焦点。一方面,这种思考引发了对以往“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反思和批判,应该说,这是人类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自我批判,是人的一次重新自我定位;另一方面,这种思考又促成了“环境价值”或“环境道德”、“生态价值”或“生态伦理”等概念的产生,这一组概念联系着价值观念领域的一场革命,可以看作是20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最具特色的思想成果之一,其意义决不可以低估。但在目前的讨论中,关于这组范畴的涵义如何确定…  相似文献   

17.
《庄子》《易传》皆是以宇宙大化论为支撑的先秦学术经典。《庄子》《易传》都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天地宇宙既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根据,又是现世生命存在的敞开之域。在宇宙大化之中,庄子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由存在,希望以大化的自由诠释生命的自由,并将生命安顿于天地大化中,突出的是人的自然、自在和自由;《易传》的作者则以天地秩序重塑世间秩序,以天地之德揭橥人性之善,以人心为天地之心,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突出的是人的价值、道义和义务。自由与道德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庄》《易》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诉求正好体现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理论张力,但这种理论张力乃以近乎一致的大化宇宙论为超越根据,因此这种张力终究是一种互补,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互补不仅是理论的,更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18.
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的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的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的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的能量密集化的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的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的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的限制,但人的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的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的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哲学看意像语言把握形而上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康德问题”与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意义康德哲学思考的是如下几个问题 :( 1 )我能够认识什么 ?( 2 )我应该做什么 ?( 3)我可以希望什么 ?( 4 )人是什么 ?它们分别由康德在“三大批判”和《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这几部书中作了回答。假如我们不是囿于康德的框架 ,而是从更广义的哲学形而上学高度来思考康德提出和试图解决的问题 ,那么 ,它们其实可以归结为这么一个核心问题 :知识世界与价值世界的关系。假如进一步明晰化和加以疏理 ,它又可以展示为如下问题 :( 1 )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识能否转化为人的生存智慧 ;( 2 )假如知识可以…  相似文献   

20.
文化自我批判是一种文化自我反思和自我辨析活动,是文化自我扬弃的过程,也是文化自我完善必不可少的环节。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的自我扬弃和自我完善,而最终则是为了社会成员文化需要的满足,为了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文化自我批判是文化自觉的主要标志,是实现文化整体变革更新的推动力量和有力武器,它可以通过文化自我扬弃和完善防止文化衰败,实现文化发展繁荣。文化自我批判是一种自主的自觉活动。要进行经常的文化自我批判,文化主体要有文化自我批判意识和能力,更要有勇于文化自我批判的精神,同时也要建立文化自我批判机制并使之法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