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宣的《续高僧传》编撰时,五台山有关文殊菩萨显化的灵异故事已在民间和僧界有了一定的流传。据文献分析,这些故事应该是华严信徒的宣教所为。《古清凉传》收集了这些灵异故事,并努力证明五台山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清凉山。而《古清凉传》的编撰以及会赜、惠祥多次奉敕赴五台山“检行圣迹”和朝拜活动,实出自武则天的授意。她登基后极力推崇文殊菩萨,借此把五台山塑造成国家层面的佛教中心,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日渐名扬天下。因此,武则天实是五台山文殊道场确立的始作俑者。她对文殊菩萨早期的崇奉以及五台山安舍利建塔,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大唐的佑护,个人性质突出;掌权后对华严宗派的重视,扩大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影响等行为,则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2.
郜林涛 《五台山研究》2000,(4):25-26,46
八思巴是萨迦派的教主,萨迦派特别尊奉文殊菩萨,而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八思巴对五台山情有独钟。出于这种宗教上的倾慕,也为了给忽必烈祈福消灾,于公元1257年,八思巴亲往五台山朝礼文殊圣容,并用“千金铸为佛像,奉祀于五台山”。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峨眉山佛教是继五台山的文殊道场形成以后,于北宋初年钦定的普贤菩萨道场。而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普陀山观音道场和九华山地藏道场,是明代万历以前形成的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地位,在北朝末期一经确立,很快就得到了西藏认同与信仰,但西藏的五台山信仰具有三个特质,一是始终在密宗事部三怙主的系统内定位文殊菩萨,并由此决定了其在世界地理场域中定位五台山。二是元代之前,五台山对于西藏而言,因为难以企及,所以西藏以想象的、虚拟的方式,完成了与五台山的联结。三是通过文殊“化现”及与文殊“值遇”两种模式,增加藏传佛教僧人的神圣性。西藏五台山信仰内涵的奠定,都与《柱间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讲经法会与开光法会常新今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四(公历5月26—29日),五台山殊像寺隆重举行了“文殊菩萨暨五百罗汉开光盛典”,揭开了中国五台山佛教文化节的序幕。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是文殊菩萨祖庭,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圣像是名闻中外的造像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6.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和文殊菩萨道场,备受中原汉族及周边诸族崇拜,回鹘亦复如此。近期,柏林收藏的三件吐鲁番回鹘文写本《五台山赞》残片得到刊布,这是目前所知唯一的《五台山赞》少数民族文字译本,反映了回鹘对五台山和文殊菩萨的崇拜之情,堪称汉文化对回鹘文化产生影响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7.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善言佛说尽”。这是五台山龙泉寺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天下名山与佛教的关系。远离尘世、巍峨幽美的奇峰大山,在信徒心目中不啻为人间“净土”、“佛教天堂”,故天下名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佛教圣地,古代向有三大名山之说,即五台、峨眉、普陀三山,乃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道场。以后又增加了地藏道场九华山,成为著称于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四大佛山以五台为最尊。五台山成为四大佛山之首,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它具有众多的不同寻常的佛教之“最”。至迟在北魏时期,五台山即创寺兴佛,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名山。五台山被比附为文殊道场后,因文殊作佛祖的左胁侍,在四大菩萨中地位最尊,其道场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自然最高。四大名山中又以五台山国际声望最隆,自唐开始,这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7世纪以来成为信徒朝圣的国际中心。本文讨论晚唐至金国初期五台山地区的佛教状况。五台山即使在相对昏暗和混乱的历史时期,仍然是持续而富有活力的宗教中心,当地的供养对于五台山持久的生命力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说法显灵的道场。早在北魏时就成为闻名天下的文殊菩萨圣地,随之文殊造像也相继流行。特别是在唐时,作为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山,以文殊菩萨为主的殿堂塑像更是满目皆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彩塑是五台山佛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有从唐代至今各个朝代的30余尊千姿百态的文殊菩萨彩塑,充分体现出各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以及不同时代的艺术特征与发展演变过程,从而折射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不仅是宗教艺术,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既是明清律宗授戒法的重要法源地,也是律宗授戒法系活动的重要地域之一。明清律宗授戒法系的祖师是如馨律师,如馨律师的受戒及其戒法来源与五台山文殊菩萨有关。如馨律师之后,分别有千华系、圣光系、三峰系、古林系等支系,与五台山有关的法系主要集中于圣光系和千华系。以"宗师"为线索,对五台山律宗授戒法系的概况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因是文殊菩萨道场成为闻名遐迩的佛教圣地。五台山自然气候的清凉与文殊菩萨智慧的清凉深度契合。"清凉智慧"沉淀深化成为五台山文殊智慧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内核。清凉智慧导人超脱烦恼,达到彼岸,获得开悟,明心见性,其禅学价值对净化人心、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辽代五台山文殊信仰,始于辽景宗时期,辽圣宗时期开始兴盛。从景宗之后的皇室子女取名小字“文殊奴”“观音奴”“药师奴”等来看,辽代的五台山文殊信仰来源于唐代的佛教转轮王信仰,其发展高潮是在圣宗、兴宗、道宗三朝。位于今河北省蔚县的小五台山,是辽代的五台山文殊信仰圣地——东五台山。山中有“金河十寺”及其它寺院。辽代最高统治者常赴东五台山送供、进香、巡礼,东五台山成为辽代华严教学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五台山研究》1990,(3):3-4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它历史悠久、寺庙林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加强对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开发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五台山研究会于1990年7月24日至28日在五台山栖贤阁宾馆举行了“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双方代表是:中方代表为,代表团团长、山西省社联主席。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因传为文殊化现道场成为佛教一大圣地,其中与密宗有很多重要的关系。在密宗还未成立之前,印度密教早已流传于唐,它对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五台山与文殊信仰,本来并无联系,只因“一乘典语,兴在中华”(不空语)。新译《华严经》固然是五台山为文殊化宇的主要经典依据,但密教经典为此提供了更直接的依据。菩提流志译的《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说:“尔时,世尊告金刚  相似文献   

15.
由五台山研究会、山西省社科院、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政府主办、五台山碧山寺、显通寺承办的“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于2002年8月8日——11日在清凉圣地五台山五峰宾馆胜利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五台山研究会特邀顾问、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申维辰、原山西省人大副主任、五台山研究会会长李玉明、山西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张成德、山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周新玉、原山西省旅游局局长杨建峰、山西省旅游局副局长韩和平、忻州市副市长谌常瑞、五台县县长。  相似文献   

16.
文殊菩萨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得力助手,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文殊菩萨彩塑遍及全国各地寺院,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无疑是文殊菩萨彩塑艺术的集中地。五台山现存有从唐代至今的30余尊文殊菩萨彩塑,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时代感,又有佛教造像艺术的共性,也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和艺术成就,更加彰显了五台山文殊道场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7.
2004年lO月8日,五台山管理局局长、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罗荣华同志应韩国五台山月精寺的盛情邀请,率领五台山区政府、五台山佛协和五台山研究会等部门的有关人士及殊像寺佛乐团等60余人组成的佛教化访问团,赴韩国五台山参加“首届韩国五台山佛教化节”,并进行佛教化交流考察。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对东亚所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从唐宋时期至五台山巡礼求法的日本僧人,和五台山有着缘源关系的日本寺院,在日本流传的五台山文殊像以及东大寺的“四圣御影”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五台山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12年9月19日,以“捐资助教,慈爱人间”为主题的五台山“宗教慈善周”活动正式启动。来自五台山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碧山寺等各寺庙僧众、居士等捐款近1500万元,其中,万佛阁捐款达1300万元。所捐资金将为五台山风景区筹建一所现代化中小学校。  相似文献   

20.
五台山境域很早以来村落庙宇众多。繁峙位于五台山佛教道场北麓,当地村落庙宇多为佛教寺庙。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民众也频繁地进行佛教寺庙的修缮。在明清修庙碑刻记载中,凡参与修庙的民众皆被称为“善人”。从“善人”群体的社会构成及其修庙“善举”可见,对于当地佛教信仰而言,“善人”的称呼是佛教话语对民众修庙行为的认可,更是民众接近佛教的通行证;对于当地村落生活而言,“善人”群体的实质为民众,“善人”是沟通佛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纽带。“善人”称呼的泛化及“善人”的修庙行为,体现了明清五台山境域民间信仰佛教化与佛教信仰生活化的特征,有助于深入分析村落佛教信仰的内在意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