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命运     
命运是人生中的遭遇。其特点是难以测度,甚至无法逃避,带有某种必然性。所以过去不少思想家都认为:人,受命运的支配。有神论者更把命运说成是神对人的支配。当“必然王国”统治着人类,当人们对“必然王国”的认识水平较低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福与祸的遭遇,归结为自己的命运。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命运实际上是个体的人不自觉和不自主地受着历史发展的“合力”支配的结果,是受制于难以意料的复杂的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支配的结果。人们在命运面前有两种态度,一种做命运的奴隶,一种做命运的主人。当人对必然王国有所认识,从思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对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印度给予了特别关注,写下了大量关于印度历史命运的时评。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命运,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具有特别意义的一个典型个案。关于西方现代大工业破坏和重建东方传统社会结构,关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与伦理之内在冲突的世界历史理论,在马克思关于英国之于印度的双重使命的考察中得到了深刻体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解放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深刻地体现在关于印度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中。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的改善是一个历史辩证发展过程,与共同体的演进相关,与文化范式的变迁相联。在当今时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对未来文化进行了推测和构想,旨在通过倡导新的文化创造,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东正教信仰与俄罗斯命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俄罗斯命运是俄罗斯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探讨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苏联解体后人们极为关注的现实问题。不同时期的哲学家们从俄罗斯民族心理特征、俄罗斯性格特点、俄罗斯理念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极为深入的探讨,其中先哲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遗憾和迷茫。依笔者看来,俄罗斯的命运显然并非某种神秘的天意支配下的历史演变,而是以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的俄罗斯各民族在历史创造活动中由自身内在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历史轨迹。在众多因素中,东正教信仰是决定俄罗斯历史命运的最根本因素,而透过对东正教信仰的多方位分析,是解开俄罗斯历史之谜的钥匙。本文试就东正教信仰与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觉醒、民族的性格形成、社会结构确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法律制度制定等方面内在关系的分析,揭示出东正教信仰对俄罗斯历史命运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漆艺与其他艺术学科门类相比较,它最具有生活性,是用的艺术,而不是看的艺术。一旦漆艺失去生活的、民用的与通用的工艺特点,它的命运只能是进入博物馆而变成墙上的艺术。漆艺作为造物工艺,它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艺术性,与美学有着家族相似性。在当下,漆艺就是生活的美学,美学的生活关乎漆工艺。笔者就此略论现代漆艺与美学的生活性与当下性,以期为当代漆艺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承认并尊重国家差异、实践特征更加明显以及更加注重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主张就其本质来看是一致的,前者是实现后者的过渡性目标,后者是践行前者的总体价值导向。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际联合的无产阶级革命成为世界历史的必经之路,其最终目的是建立自由人联合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亦将在世界历史的前进过程中逐渐取代狭隘的民族和区域意识,成为实现自由人的和谐、自由、整体性发展的真正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命运观     
该著通过对命运原理、命运观原理、命运的微观机制、命运的宏观机制、中国传统命运观、西方传统命运观、自然科学家命运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命运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命运观的分析,历史和逻辑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命运观发端、演变、成熟和发展的理论轨迹和马克思主义命运观所建树的理论业绩。这对于人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命运观在命运观史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命运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终生相随的自足体,也不是俄狄浦斯必将杀父娶母的一维模式。它如同作不同形状的水,处高山峭壁,它飞速奔泻;处平原旷野,它缓缓滑行。命运实际上是人与自身、人与外界二元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在不同的个体(群体)或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而命运的色彩不同。个体(群体)试图改变既定的某种关系,会因个  相似文献   

9.
齐亡秦兴的历史命运虽由诸多因素促成,但不可否认,军事实力的差异是造成两国命运迥异的最直接原因。军事力量强弱与军事制度密不可分,军事制度是否健全、能否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就成为决定一国军事实力强弱的关键,正是军事制度的差异对齐秦两国一亡一兴的最终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现实主义引入中国之后虽久经坎坷,几度沉浮,仍一直处于主流地位。但在世纪之交,现实主义的命运、前途和地位则受到质疑。目前,围绕美术界正在展开的“重振真善美的艺术理想”大讨论,重新强调现实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价值,具有新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现实主义无论作为偏重“写实”兼蓄别样的创作方法,还是作为关注社会、关  相似文献   

11.
高洪福 《学海》2002,(3):164-166
不同的文学史观念隐含着对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不同看法 ,而文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环境和不同的个体、空间而变化着的 ,这给不同的文学史观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存在的合理性。既然是“史” ,对它的分析评判就必须尊重具体的历史时代和历史语境 ;谈到分期 ,就必须找出最能体现其命运发生转折或改变的临界点。本文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及文学自身的性格特征出发 ,重新界定现代文学史的时间跨度为 1898至 1978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现实主义引入中国之后虽久经坎坷,几度沉浮,仍一直处于主流地位。但在世纪之交,现实主义的命运、前途和地位则受到质疑。目前,围绕美术界正在展开的“重振真善美的艺术理想”大讨论,重新强调现实主义在美术创作中的地位和价值,具有新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现实主义无论作为偏重“写实”兼蓄别样的创作方法,还是作为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种艺术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新世纪,并将不可替代地成为中国美术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共享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从人类历史和世界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两者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共享发展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渊源和实践价值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与一致性。共享发展是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路径,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的共享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引了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 996年出版庞元正的《决定论的历史命运———现代科学与辩证决定论的建构》 (以下简称“《命运》”)一书。据作者“后记”说 ,该书是在“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指导下 ,并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系统科学家、哲学家”共同研读下完成的。其中最具“独创性  相似文献   

15.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在与艺术:自我的现代命运肖鹰引言本文以文化哲学的方法来审视开始于西方社会的现代历史变革对人类个体生存和审美—艺术活动的改变。文化,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包括人类社会活动及其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实践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就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文化结构中,价值系统是核心。文化对于社会的统一作用,对于个体生存的行为规范和意义评估,都是以一定的价值系统为核心来进行的。然而,一定社会的价值系统,是在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构成不同的社会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6.
命运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终生相随的自足体,也不是俄狄浦斯必将杀父娶母的一维模式。它如同作不同形状的水,处高山峭壁,它飞速奔泻;处平原旷野,它缓缓滑行。命运实际上是人与自身、人与外界二元对立统一的一种关系。在不同的个体(群体)或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而命运的色彩不同。个体(群体)试图改变既定的某种关系,会因个体(群体)能力的限制或历史错位造成的惯性的裹挟,产生巨大的失败感或悲剧感,从而坚定人自身存在的价值。读欧阳北方的《风中的芦苇》(《长城》2002年第2期)能强烈地感触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主要论点是,艺术在实现历史进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进步是未来艺术兴盛的必要条件。我们在经济史方面之所以取得进步,是因为我们通过创新合作提高了我们的劳动生产率。然而,我们因此而获得的闲暇时间必须充满有意义的活动。艺术在这方面须发挥核心作用。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必须确定何谓艺术。作者认为,艺术与游戏是堂兄弟。艺术与游戏事实上具有一个共同的祖先:节目。二者确实根据自己发明的规则自由地进行。这就是艺术和游戏使我们产生了非同寻常的、神一般的愉悦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理论内容的丰富是这部著作的特点。比如,在许多章节中,对于一些很迫切的理论问题,如“异化”概念的历史命运问题、生产关系的客观性问题、历史发展的方向问题以及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书中还提到一些其他问题,如:《1857—1859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劳动分工的历史作用和命运问题,马克思对俄罗斯农村公社命运的态度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9.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从历史的角度将艺术分为三类,认为经得起时间与历史考验的经久不衰的艺术即可称为"典型"。由此我们可以探寻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与通俗性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典型是怎样继承与发展的,包括丹纳在艺术批评问题上的"循环论"及其影响因素:时代、种族、环境。另外,我们可以追溯古典主义者所共同信仰的"绝对标准说"与丹纳"循环论"的异曲同工之处,在此基础上,理解丹纳如何将典型与时间的问题提升到了人文关怀和历史哲学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十三大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我们应当对它进行哲学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研究和回答自己时代所面临的人类的命运(在当时表现为无产阶级的命运及其历史使命)这样重大的现实问题中创立自己的哲学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平和发展成了关系整个人类命运和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