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肩负着人民的希望。但由于受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美学知识,审美能力偏低,审美追求个性化、时尚化,审美价值观念淡薄,审美生存总体呈边缘化、碎片化式发展。为此亟需为之提供营养,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美学作为理论依据,能给大学生以坚持真我、认知自我、自主独立的审美生存启示。  相似文献   

2.
T.里德的趣味理论源自于他对经验主义哲学的批判,直接自明、不可推理的趣味仅限于对心灵的体认,而与道德、功利等层面全然无涉。趣味打开的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世界之门,其追求的目标不是在艺术身后亦步亦趋的解释,而是对于自然秩序的领悟以及自我心灵的表达。里德的趣味理论不仅提供了康德之外探索审美问题的思路,更蕴含着现代美学及艺术哲学的一些萌芽。  相似文献   

3.
笔者于近期对中国人民大学等四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第一,无论从内容看还是从形式看,给大学生带来最大审美愉悦的书是高度多样化的;第二,虽然大学生的文学审美趣味从经典名著的比重来看还较令人欣慰,但远未达到理想的高度——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年轻学生的文学审美趣味,若不予以精心培育,就不但难以保持原有的水平,甚至还有可能变得越来越低。大学生文学审美趣味的精心培育不仅要从高校内部入手,而且还要竭尽全力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微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通过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社会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和精神样态都产生了极大变化,大学生群体作为微信深度用户,表现尤甚。通过分析微信舆情传播状况和特征,以探寻大学生群体审美趣味外化而成的特点,并警惕审美趣味的泛娱乐化和审美感受力的弱化,追求"浅入深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5.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王旭晓教授在《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转型》一文中指出,审美文化研究使人看到,审美文化是人的全面的、历史的审美活动的体现与结晶,尤其具体的、形象的存在形态,从一般的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无不从中折射出某一历史时代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2].而王旭晓教授这一审美文化观是她多年从事美学理论研究的结果.可以说,审美文化研究是王旭晓教授美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应用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学生培养和人才输出不断被设定更高的要求。早有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现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信中提到的"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如果想要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美术教育不应只面向艺术类专业学生,也应为艺术类专业以外的学生开设相应的美术史选修课程。美术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可以从历史学、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角度滋养大学生的身心,为全民"感受美"这一伟大事业夯实基础。文章就高校非美术学专业开设美术史课程的现状和原因、开设美术史课程的意义以及创新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方向,这三部分展开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李辉 《中国宗教》2023,(2):66-67
<正>道教美学思想源自老子哲学,《道德经》在哲学层面对“美”进行了简要的阐释;庄子在继承老子哲学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且“在其中突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趣味,客观上建立了道家美学思想框架,奠定了道家—道教一脉美学思想发展的基础”。(潘显一、殷明:《论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嬗变》)庄子的道家美学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早期道教各派的改造、创新,于隋唐时期形成相对成熟的道教美学思想,并且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史。  相似文献   

8.
美学与广告学的关系主要包括美学理论指导广告创作及广告创作验证美学理论两方面,广告和美学的交叉研究,对二者的发展都是有益的。"美学"课程在"广告学"专业课程构架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完善专业培养目标、有助于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丰富教学研究方法等。广告学专业开设的"美学"课程有其独特的授课体系和讲授方式,虽然当下开设"美学"课程还存在着学生理论素养、学习兴趣及教师个人能力等限制,但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9.
《吕氏春秋》是一部先秦时期总结性的论著,书中对音乐美学思想多有论述。先秦音乐在战国末期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它对于个体审美素养的提升、民众教化的引导、国家社会的稳定等各个层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作在对面向理工科大学生开设《社会心理学》十年来的探索历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介绍了《社会心理学》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心理水平;努力汲取古今中外成果等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一个城市规划得好不好,它必须体现美学原则并符合一定的规律,能够为受众提供一定的精神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的审美趣味需求。城市的形象不但是形式美的体现,还是城市的人们感受美、享受美的载体,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当然也是设计师、规划师们的情感表达。在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学做出简要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美的认识提供一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2.
拓展理论视野深化美学研究──记“第四届全国美学会议”王贻凡由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带动的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一物质欲求等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影响,而且已经并将继续引发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方式以及文艺实践活动的深刻转换。面对这种情况,美学研究如何能够在与现实挑战相对应的过程中不断走向自身理论的成熟建构,乃是广大美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同志在本届(于1993年10月16日在京召开)美学会议开幕式上所指出的i“美学研究要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应该勇敢地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接受挑战,去探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当前,“怎样树立健康的美学趣味,普及审美教育,提高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和水平以促进文艺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做出贡献,是我们美学研究面临的新任务。”对此,与会的8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中青美学工作者都深有同感,并在为期5天的会议中就有关专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一。关于美学研究的当代性发展问题大家认为,在急骤的变革过程中,美学研究者只有对人类植神价值予以深刻关怀,才能在美学探求中真正实现自身的使命。姚文放认为,美学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扩张,美学研究在纯美学之外开辟了一个关于大众审美的新领域,即狭义的现代语境中的"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往往没有传统美学中严格的哲学思考和神性追求,它满足于人们日常的审美需求.这也就决定了"审美文化"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对其理解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文化则是在当代语境下的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独特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音乐欣赏的音响感、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论证分析了在大学生中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美学不仅仅是理论性的、交叉性的人文科学,而且还是着重强调人参与其中进行体验和领悟的人文科学。美学学科的特殊性正好契合了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因此,在《美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理论的提升、人生的启示,而且还能得到情趣的陶冶、审美的享受。在提高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全脑的开发,从而培养出具有丰富美学知识和深刻美学体验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宗教思维与审美思维在思维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使宗教思想与美学思想更容易融合、交通;宗教美学思想中既包含社会美的部分,又包含对自然物的审美观点和趣味,都带着或浓或淡的神学意味和宗教的理想化色彩。这正是宗教与美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两个重要衔接点。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审美趣味发展史证明,美学的范畴是在进步和落后美学及理论相互斗争、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下前进;那么,今天在这种渗透和张力下以互联网、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媒介引领时尚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标准有意无意地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标准是否值得思考呢?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的课程中美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审美与修养的重要课程。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根据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开展的策略,提升美术鉴赏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引言 高校课程中《现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视理论与实践严密结合的课程,而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越来越多。在教学过程中一度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使得该课程在教授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少,趣味性差,为了了解大学生本身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对待此课程的想法,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了此项调查,以期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达到在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期望可以教学相长,积累教学经验对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卢卡契漫长而曲折的学术生涯中,美学是贯穿其一生的研究领域。从他的博士论文《戏剧的形式》和第一部美学论文集《心灵与形式》(1911年德文版)到晚年的代表作《审美特性》(1963年德文版),跨越了半个世纪。如果说《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是卢卡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独创性探索,那么《审美特性》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拓性贡献。他提供了一种在知识论基础上对审美现象进行哲学研究的方法,开拓了一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论与生存论视野中的美学研究路线。一美学作为研究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的人文学科,哲学观念的取向是决定其世界观和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