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诗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美在何时进入了人类社会?美学何时自觉地参与了人类社会的变革?-这是我在拙著<美学漫谈>中提出的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阔步走过30年的今天,我想强调说的是:美和美学不仅在数千年的往昔伴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更在近30年来,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形态,与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伴.  相似文献   

2.
从艺术到哲学,从哲学到艺术,再从艺术回到哲学,我始终是一个"徘徊者"。一面是对艺术的本然兴趣,另一面是对哲学的后天兴趣,正是这种"内在的张力",使得我从事美学研究感到非常非常的愉悦,或者说,我基本上是以一种"美学的态度"来研究美学的。从"生活美学"、"艺术终结"直到"分析美学"的思考,为我目前的美学研究划出了一道浅浅的印迹。  相似文献   

3.
李启军 《哲学动态》2012,(11):98-103
在中国,"暴力美学"是1990年代末才出现的一个新词,在最近几年有了相当的"热度",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谈论暴力美学问题。怎样认识、理解和对待暴力美学,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问题。这就有必要对暴力美学问题进行一番清理、反思、辨析,并追问暴力美学的所指,暴力美学有无人性根据,以及怎样看待暴力美学的正面和负面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1997年,曾应《美与时代》的约稿,我写过一篇谈自己学术经历的短文,发表在当年第7期上,用的标题为《美学使我到处流浪》。这一标题体现了我做美学的实际状况,还内蕴着对美学本身的困惑。记得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每当有人问"你学什么?"我回答之后会被进一步追问:"美学是搞什么的?"这时我就感到,完全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话给人满意的回答。当时问同学刘小枫,遇上这样的问题他怎么回应。刘讲他就说:美学关系到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我也并不觉得这一回答完全合适,但这确实反映了这样一个状况,如果要想把美学做好,一定要关注更多的领域。我是一个想把  相似文献   

5.
实践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出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意义.我们认为针对旧实践美学可以有三种进路,即"照着讲"、"接着讲"和"对着讲"."照着讲"由于太机械,所以遭摒弃.目前中国学界对待实践美学主要的就是"接着讲"和"对着讲"."接着讲"的理论形态就是所谓的"新实践美学","对着讲"的理论形态就是所谓的"后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都对旧实践美学的局限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自己的理论创新.但新实践美学局限于旧实践美学内部的改造、发展和完善导致它并不能真正地克服旧实践美学的固有缺陷.与旧实践美学"对着讲"的后实践美学完全冲破了旧实践美学的局限,并在自己的理论建设上取得重大成果.杨春时的主体间性的后实践美学建构,在众多的后实践美学理论中独树一帜,代表了中国美学走出古典,获得现代性内涵的美学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和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学是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美学教学却面临着"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造成美学教学和美学研究及美学地位脱节的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部来说,社会价值观的变化、高等教育目标的偏移与文化语境的变迁是三个深层原因;从美内部来说,美学的哲学化、美学教学的研究化及美学教法的陈旧化是三个重要因素。解决当下美学教学困境的出路有待探索,在无力改变外部环境的情况下,美学教学应当返观自身,努力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入手,以共同改善当下美学教学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论美学的哲学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萍 《现代哲学》2001,(3):30-35
二十世纪美学流派有一共同趋向,即拒斥思辨哲学,舍弃传统的形而上研究方法,主张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各门具体经验科学的角度来探讨美与艺术的问题。然一百年过去了,我们却不无遗憾地看到,抛弃了形而上方法之后,美学的状况并未因此而变得好起来,甚至相反,今天的美学要么纠缠于相对整个美学学科体系无足轻重的某个具体艺术经验问题;要么在美学重大理论问题上左冲右突,不得要领。较之过去的美学理论并无多少起色。美学研究究竟可不可以绕开形而上的哲学?这个问题已关系到美学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手记     
2007年7月9日-13日,国际美学第17届国际大会在土耳其安卡拉召开,所确定的大会主题是沟通各种文化的美学(Aesthetics Bridging Cultures),相关论题涉及艺术、体育、风景、时尚、科技等各种领域,其重点在于探索多样文化的根源及其不同的表现形态,试图从比较角度来审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科学、全球与地域、自然与文化、大众与精英、中心与边缘的相互关系,以期松动双方划定的边界或彼此所报的成见,最终拓展美学研究的范围和提升美学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生命活力。有鉴于此,当国际美学协会理事会于2007年在安卡拉委托我主编2010年《国际美学年刊》第14卷时,我有意采用了这样一个专题:美学中的多样性与普遍性(Diversity and Universality in Aesthetics)。此专题隐含三个主要意向:其一是策应2010年由北京大学承办的第18届国际美学大会主题美学的多样性(Diversities in Aesthetics)。其二是从多样性的角度审视多元文化的审美个性与特殊性,从普遍性角度探索美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普适性,继而从两者的理论博弈中拓宽美学与艺术哲学研究的疆域。其三...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来,朱立元教授在美学研究方面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首先专攻黑格尔美学;由研究西方古典美学逐步过渡到研究西方现当代美学,同时学习中国古典美学;在研究美学史和反思美学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建构起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为这次会议准备了三个问题,我将集中讨论对整个美学以及亚洲美学原理的思索会在当今世界文化中所起的作用.1995年在深圳举办的美学会议曾预言21世纪将会是一个跨文化美学的世纪;去年在日本举办了第十五届国际美学会议,会议非常重视对亚洲主要美学传统进行的最新研究;这些都非常清楚地表明,我们作为学者所关注的领域在世界许多不同地区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现象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这正是我打算在此次会议中加以论述的.  相似文献   

11.
程度美学     
任何事物或事情都是要讲究程度的,"程度"问题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美学问题。程度美学的提出,是基于哲学美学原理和社会实际两方面的。程度美学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际意义。程度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其实践方面则分为社会和艺术两个范畴。不论在社会生活里,还是在艺术创造中,准确把握好"程度",就等于是把握了美的真谛。不论什么,适度为美。  相似文献   

12.
2013年是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不久前,全国各地很多学者聚集上海复旦大学,纪念蒋先生并重温蒋孔阳先生的学术思想。学界一致公认,蒋孔阳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界做出了可与朱光潜、宗白华相媲美的杰出贡献。他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一、实践论审美理论的哲学思考;二、创造论文艺美学的精微探索;三、西方美学译介与西方美学史研究;四、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五、美学研究的现实关怀和文艺批评实践;六、美学研究新领域的拓展;七、美学学术史研究、美学文献学的资料整理和学术刊物的创办;八、美学人才的培养和复旦美学学派的溉沃;九、美学的践履:散文创作、美学的人生化与人生的美学化;十、一代大师,泽被整个中国美学学界。蒋孔阳先生的美学研究兼收并蓄、自出机杼、文风清新,达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值得我国美学后人认真钻研和学习。  相似文献   

13.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们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奠基者。他们的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上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对老子和孔子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对他们的比较研究还有一定的空白。从"道"与"仁","美"与"善","无为"与"仁政德治"三个方面对老子美学思想和孔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了解他们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完善人格和提高人文修养有着启发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美学"的学名应当叫什么、它的内涵指什么,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了"审美学"的挑战。王建疆在《是美学还是审美学?》一文中指出:"美学表面上看起来研究的是美,而非审美,但实际上却研  相似文献   

15.
程霞 《美与时代》2016,(4):46-48
中国传统美学深深根植于先秦儒家美学,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各个思想流派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美学"为主体的美学系统。在此系统中,儒家美学思想中的实用、中和、秩序、天人同构等思想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6.
<正>美学理论的园地里可以说是一片"混乱",也可以说是一片"繁荣",各种各样的理论标新立异,甚至耸人听闻。我的一个学生就"发明"了一个"美的定义"——"美是亵渎"。我读后不知其所云,甘拜下风。读近几年一些美学新秀的著作,多有这种落伍的感觉。我本人读过不少中西古今的美学著作,我所信服的理论总是那些与我自身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我对美学发生兴趣乃在年少时,但美学真正融入我的人生,却是在我自己投入美学研究之后。我这人生,经历了江南稚子、北大学子、海南游子三个阶段。在北大的岁月最长,历时30多年,到深圳市亦已25年了,在老家太湖之滨反而不到20年。但江南水乡,风光无限,引人入胜,少年时常沉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80年代美学热主要表现在流派争鸣、<手稿>现象、美学史研究的拓展以及李泽厚现象等四个方面.90年代美学的沉寂并不是美学的沉寂,而只是80年代美学的沉寂,转型的时代在呼唤着转型的美学.  相似文献   

19.
学习扬琴演奏,首先是需要学习正确的演奏方法,并加以感知、刻苦练习、日积月累与探索的一个过程。如何学习好弹奏扬琴,练习方法与基础技术训练很重要。但本文主要以扬琴演奏的基础技术训练的美学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本人多年的理论研究(学习)与教学舞台实践相结合,来说明基础技术训练的美学问题在扬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杨平  任晓寅 《哲学动态》2008,(2):106-107
2007年9月15~16 日,"中国现代诗学和美学的开端"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会议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联合主办.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其主旨是为进一步揭示中国诗学美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