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会”     
“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会下雨。”这个假言判断恰当否? 任祖镛的《复合判断与复句》(见《语文学习》1981.10)中认为不恰当,理由是:“‘天上有黑云’并不是下雨的充分条件,应改为‘如果天上有黑云,今天就可能下雨。’即后件为或然判断而不是实然判断。”晓照的《高中语文逻辑短文习题试析之三》(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81.2)却认为这个假言判断是恰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概念。如果三段论出现了四个概念,就是犯了“四概念错误”。高中语文第二册《演绎推理》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下简称“误例”): (1)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 (3)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上面这个三段论中,“鲁迅著作”在前提(1)、(2)里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1)里表示的是鲁迅著作的集合体;(2)里的表述的是一个类。它们字面虽同,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这个三段论就出现了四个概念,因而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常信同志在《命题有了“或者”就可分为可兼析取吗?》(见1988年第2期《逻辑与语言学习》)一文中认为,日常语言中的“或者”除了可以用来表示命题的可兼析取之外,还可以用来表示命题的不可兼析取;一个有“或者”的析取命题,当其肢命题不是可以同时为真,而是只能有一个为真时,就是一个不可兼析取命题。我认为此看法不妥。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蹩脚的标题,因为材料、素材、题材三者不是并列关系的概念。现在并列标出,岂不蹩脚?然而,这却是写作教材中经常见到而又急待明确的问题。我的书桌上摆着两本写作教材,一本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写作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本是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这两本教材对材料、素材、题材的理解和表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先看例子: 1、我是这么想的,不知道你的意思怎么样? (见1990年第5期《语文知识》53页) 2、我心乱如麻,不知这辈子还能不能解开这些结? (见1990年5月25日《中国妇女报》) 文章的作者把这样的句子都看成是疑问句了,其实,这类句子不是疑问句。说话者虽然对问题不清楚,心中有“疑”,但并没有把问题拿出来向任何人发问,也不是对别人的反问,他们只是在向人们叙述自已有这么个问题,所以这类句子应当是陈述句。  相似文献   

6.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5年第3期,载有《漫谈“反复”辞格——兼议如何给一个辞格下定义》(下称“漫谈”)一文,读后受益非浅。但是,该文给“反复”所下的定义,似仍有讨论的必要。定义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逻辑与语言学习》去年第四五期合刊发表了汪柏树同志的《“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是什么?》一文。该文从1981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抽出了这样一句: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作者反复强调这种讲法不对,因为“有一个人去毁它”并不是“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汉语的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不同涵义。就虚指而言,如“九牛一毛”的“一”极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文化角度看,高唱科学、宗教相互融合与相互支持的声称形成了一个巨大合声。这一声称起因于存在着两种领域或是两种权威,而每一个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一些怀疑论者很勉强地公开批评宗教,但很多怀疑论者还是非常担忧这个所谓的“和睦”关系。问题就这样提出来了:什么东西能够扩展应用到宗教声称上面?或是怀疑论应该运用到宗教声称上面吗?关于术语“怀疑论”(shepticism),我指的并不是古典哲学意义上的那种否认可靠知识可能性的那个“怀疑论”;然而,我使用术语“怀疑论”是指“怀疑地探索”(skeptical inquiry)的意义。这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在判断中,“(?)P”作为负判断的否定,等值于判断“P”;在概念中,“(?)P”作为负概念的否定,是否也是概念“P”呢?这是我讲授《形式逻辑》的第二个二难。(第一个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一期)。因为不管(?)P是P.还是(?)P不是P,都会使人陷入二难的境地。先看(?)P不是P: 在概念中,(?)P若不是P,就会和一些教材的论述相矛盾。苏天辅著《形式逻辑》列出戾换法的公式是:SAP→SEP→PES→PAS→SIP→SOP 在这里,结论“SOP”本来应该是“SOP”,而结论的谓项变成了“P”,显然,苏天辅老师认为,在概念中,“(?)P”就是“P”;  相似文献   

10.
本刊1990第2期发表了求是同志的长文《二难推理必须“二难”》(以下简称《二难》)。该文多次引用拙著,意在匡正。但其基本论点,我碍难赞同。二难推理一般的定义是:“一种特殊的有两个假言前提和一个选言前提的推理”。(金岳霖:《形式逻辑》,第194页)当然这不能算是严格的定义,因为它至少有两点不明确之处:一、何谓“特别”?二、二难推理是否都有效?鄙意要严格定义二难推理,就应当列出它的所有形式。那么,具有何种形  相似文献   

11.
读了于世诚同志的《关于德国古典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的探讨》(发表于今年《哲学研究》第3期),有许多意见。我们不同意世诚同志这篇文章的基本论点。这里,只就两个问题提出一点看法,和同志们商讨。1960年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争论的关键是什么? 我们认为,当时争论的关键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不是对立的统一?即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否适用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当时我们是这样的看法(见拙作《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争论的实质》,载《哲学研究》1960年第3期),现在还是这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教师”表示什么概念?——“‘教师’这个概念是一个普遍概念,又是一个非集合概念,也是一个实体概念和正概念。”这是《普通逻辑》的回答。(见该书一九八二年版第24页)但是这样的回答未必是确切的。因为“教师”这一语词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示非集合概念。比如,在“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一判断中。“教师”就是一个集合概念。然而,这种脱离概念的论域判别概念种类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在一些逻辑著作中,诸如不顾论域地断定“书”、“山”、“人”是非集合概念的做法,是不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与瞽者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见齐衰、瞽者 ,虽童子必变。”这一记载本之《论语》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见之 ,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论语·子罕》)“(孔子 )见齐衰者 ,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 ,虽亵必以貌。”(《论语·乡党》)何谓“瞽” ?为什么孔子特别尊敬“瞽者” ?《论语》郑笺云 :“无目眸谓之‘瞽’ ,有目无眸子谓之‘瞍’ ,有目眸而无见谓之‘蒙’。”“蒙”、“瞽”、“瞍”统称为“瞽” ,即今所谓盲人。注疏曰 :“齐衰者 ,穿着孝服的人 ;冕衣裳者 ,大夫 ;瞽者 ,盲人。夫子见此三种人 ,虽少 ,坐则必起 ,行则必趋 ;…  相似文献   

14.
一、“难题”和“危机”美国康乃尔大学物理教授大卫·牟民在讨论量子力学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简称“月亮问题”,即“月亮在没人看它时是否存在?”他发表在《现代物理》上的一篇文章就是以这句耸人听闻的话为标题的(见该刊38(1985)NO.4.)他在另一篇文章《量子奇迹浅说》(载美国《哲学杂志》7(1981)397)中还曾经断言:“我们现在知道,月亮在没人看它的时候肯定不存在。”  相似文献   

15.
五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异化概念的作用的解释,是和对于马克思1844年在巴黎期间进一步研究国民经济学文献时所撰写的《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评价,联系在一起的。在研究《手稿》时,第一个应该提出来的问题,就是《手稿》的性质(特点)的问题。《手稿》自身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呢?还是不成系统的残篇断简呢?这样的——至少部分或者大体上是这样——《手稿》所展示的是一个统一的学说或者仅仅是一些没有联系的思想呢?任何一位粗读过《手稿》的人,都会说,《手稿》本身绝不是一部完整的东西。因此,也就不能说《手稿》中包含了一种发展了的、统一的学说,这也适用于《手稿》中广泛陈述到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东莱”一词早在齐灭莱之前就见于史载。但历来史学家多以“春秋莱子国……以在齐之东,故曰东莱。”(《春秋大事表》引《通典》)把莱与东莱视为一国。又或以为齐人伐莱后,“迁莱子于郳,遂名东莱”(《康熙黄县志》)。把莱与东莱说成一个国家在两个时期的不同名称。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此持有异议。周昌富同志在《东莱新说》中提出了莱与东莱两国说,指出“东莱既不是齐灭莱以后‘迁莱于郳’的莱子国,也不是齐莱境内的地名,更不是一个泛指的地域概念,而是地处东隅海滨的一个夷族国家。”(《东夷古国史研究》第一辑)其言可信。笔者打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人想讨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学说史中的一个问题,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学说中,是否确定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或核心?这本来不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其所以要专门讨论一下,是因为这个问题被一些文章、小册子和教科书弄得相当混乱了。朱亮同志《列宁是怎样写〈哲学笔记〉的》一文(见《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再次断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但没有着重研究辩证法各规律之间的内部联系,因而也就没有确定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澄清一下。  相似文献   

18.
“非”_般是“不”或“不是”的意思。这个字在古代就已经有了确定的含义。如,《庄子·秋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书·盘庚下》:“各非敢违卜。”“非”在现代汉语中应用也很广泛。如: “非把这件事情办成不可。”(《金光大道》) “何况,夏太太又远非虎妞所能比得上呢。”(老舍) “非把事情办成不可”意思是“如果不把这件事情办成,就不可以”。“远非  相似文献   

19.
《逻辑与语言学习》去年第四、五期合刊发表了汪柏树同志的《“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是什么?》一文。该文从1981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抽出了这样一句:十个人种杨树,只要有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作者反复强调这种讲法不对,因为“有一个人去毁它”并不是“没有一棵活杨树”的充分条件。我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对的。汉语的数词有实指和虚指两种不同涵义。就虚指而言,如“九牛一毛”的“一”极言少,十、百、千、万则极言多,如“白发三千丈”。另外,汉语还有这种习惯:为了  相似文献   

20.
《天风》1997,(3)
由广东省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这篇《社会公德四字歌》,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倡导人们正确对待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然这三个层面的关系,读来琅琅上口,给人启迪。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类似广东《四字歌》的做法,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在开展。社会正在大力营造一种讲公德的良好风尚。在刚刚闭幕的第六届全国基督教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提倡“一个好基督徒应该是一个好公民”。置身这样形势下的基督徒,应怎么样?如何更好地在人群中见证基督?这篇《四字歌》所讲的多数似属生活琐事、礼仪小节,但也有“保护环境”、“报效祖国”、“尊师重教”、“崇尚科学”等重大内容,作为一名好的基督徒公民,这些内容仍不失为必要的提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