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积山石窟在公元4世纪末和5世纪初十六国的后秦、西秦时期,开始创建并有作品保存下来。它是佛教艺术从西域大举东进的产物,其雕塑造像与中国众多石窟佛教造像不同的是,以泥塑或石胎泥塑著称于世,各个石窟的造像艺术不仅因朝代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面貌,而且有鲜明的地方艺术流派以及作者个人的风格特色,形成了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崔峰 《中国宗教》2022,(11):76-77
中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历代石窟承载着我国佛教发展的深厚历史,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新疆地区及河西走廊的早期石窟,犍陀罗、秣菟罗艺术风格十分明显;南北朝时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在造像和壁画方面体现出中原地区的绘画技法和样式风格;隋唐以后,中国石窟艺术更加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3.
日本京都清水寺贯主、北法相宗管长松本大圆法师等一行五人,应中国佛教协会的邀请,于今年三月五日来华访问。他们来访的主要目的是参观久负盛名的麦积山石窟艺术。我有幸陪同前往,得到了一次艺术的享受。麦积山位于甘肃天水县东南方向,离天水市45公里,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创始于  相似文献   

4.
杨晨昕  李雅君 《法音》2023,(5):57-60
相较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的闻名于世,被盗凿严重的天龙山石窟长期以来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但2021年初天龙山第8窟“佛首”的回归,使它再度引起了世人和学界的关注。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丞相高欢“霸府”晋阳城时期(534-550),高欢在此建避暑宫并依山开凿石窟,就此展开天龙山延续一千多年的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石窟,无论是河南巩县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还是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甚至追溯到云冈和敦煌的石窟,都是由建筑、雕塑、装饰浑然一体组成的。就佛教的装饰而言,无论是从天顶壁画到地面装饰的大局上,还是同一装饰区域内不同的装饰主题的切换等细节上,都在总体的控制之中,尽管不同的题材大多有各自的表达形式,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尤其在视觉形式的效果上,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经过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装饰主题中与佛教教义宣传有密切关联的题材,主要有佛像、佛经故事题材、经变故事以及佛教史迹。那些在佛教中具…  相似文献   

6.
学诚 《法音》2004,(1):5-6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中国佛教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把世俗与神圣融入于相依共存的缘起世界里,给人类留下了伟大的文化遗产。如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大足———五大石窟,峨眉、普陀、五台、九华———四大名山等名胜古迹,以及佛  相似文献   

7.
佛艺散记     
十年劫难刚过,我的首次远行是敦煌。走进石窟,似乎回到了多年的梦境。梦中的现实和现实中的梦,美妙得不可言传。当时的敦煌石窟尚未正式开放,参观朝拜的人很少,管理也不太严,有缘能进出全部几百个洞窟,并潜心临摩了一批壁画,在我艺术生涯中是受益最多的一次难得机会。返回北京时又道经麦积山、过龙门石窟。转眼近二十年过去。  相似文献   

8.
上海辞书出版社计划在最近出版一本大型画册《佛国麦积山》,我因为曾参与了拍摄和撰稿工作,所以回忆起在麦积山的情景,总觉得应当写篇散记,一则记述一些值得回味的小事,权作纪念;一则想介绍几尊佛教造像,让无缘去麦积山的朋友多少了解点情况。当然我更希望大家跑一趟大西北,亲自登上悬崖峭壁感受感受。 麦积山所在的天水地区,古称秦川,今名天水。所谓“今名”是汉武帝在公元前114年设“天水郡”时的命名,至今已二千多年了。天水是古代文明发详地,新石器时代的出土物十分丰富,著名的“地画”  相似文献   

9.
熊烨  黄兴旺 《法音》2022,(8):39-44
<正>一、引言根据相关文献、史料、石窟题名的记载,有诸位禅僧在公元五世纪初期到访过河西走廊。例如《高僧传》记载到:“外国禅师昙无毗,来入其国,领徒立众,训以禅道。”[1]且炳灵寺169窟第6龛(420年前后)中,也有比丘道融与昙摩毗的造像与题名。[2]此外《高僧传》中,也记载了禅僧玄高在西秦(409-431)隐居在麦积山,  相似文献   

10.
石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秦汉之前它就产生。随着佛教的传入,它被广泛地运用到了佛教的造像、建寺和开凿的石窟等方面。闻名于世的敦煌、云冈、龙门和麦积山的石窟造像,就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华。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早在北魏时期就有了石雕佛像。唐代是五台山石雕艺术的顶峰,著名的南禅寺的千佛石塔就是唐代五台山石雕艺术的代表作。现在五台山保存最多的是民国年间的石雕。其中,佑国寺、龙泉寺、尊胜寺和普化寺的石雕就相当可观。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形象逼真,技术娴熟,有的满可与唐代石雕相媲美。现将普化寺的几幅石雕公诸于世,以引起人们对五台山石雕艺术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1.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藏明代写本《报恩道场仪文》是目前国内保存最早的同类写本,共七卷,由宋代四川大中祥符寺僧人思觉集,明弘治四年(1491年)伏羌县谢子宁述,珍荆峰、永珍记。该写本对研究宋代以后的佛教、儒释融合以及四川佛教对周围的影响至为重要,本文对之作简单的介绍,并与云南发现的清代写本以及四川宝顶石刻作初步对比性研究,以引起该领域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1995年5月21日下午,告别了天水麦积山石窟搭火车到兰州。当天晚上,杜斗城先生盛情邀宴敦煌研究院贺世哲所长、历史考古所董玉祥所长、兰州大学武文教授、颜廷亮、周丕显等学者们一同聚会。会后,并与董玉祥、周丕显、武文、杨富学等先生返抵饭店中再叙。由于我们明天行程预定到炳灵寺参观极负盛名的“一六九”石窟,当时承董玉祥先生提及黄河水位下降,船只好像无法上去,并说今天早上北京故宫有人前往,至今未回任何讯息,可能不太乐观。说罢约好一有消息立即联系后,便赶回去等电话。直到十点以后,仍未见讯』急,十一点多杜先生来到饭…  相似文献   

13.
王征 《佛教文化》2011,(1):50-60
中国有着丰富的佛教美术古代遗存,佛教美术考古是涉及佛教、美术、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学问.在中国佛教美术中,对西域佛教美术考古研究又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是认识、了解中国早期佛教文化的重要线索.其次,西域又遗留有众多的佛教文物,尤其是石窟壁画、塑像、建筑等文物.这些文物展现了当时的古代佛教文化艺术的辉煌面貌,他们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赵婧 《中国宗教》2024,(3):72-73
<正>“薄肉塑”是一种绘塑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浅浮雕的形式塑出面部、手、脚等身体部位,以平涂的手法彩绘出飞天的衣裙、手持器物等部分,生动表现出飞天的凹凸起伏的立体感,反映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美学特征。麦积山石窟北周第4窟的“薄肉塑”飞天壁画将绘画与浅浮雕艺术创作手法结合起来,通过造型、构图、体积、光影、线条、色彩和虚实的处理赋予了“薄肉塑”壁画生动、丰富和独特的意象美,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非对象化、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象尽意的美学特征和必须借助于审美主体的想象、联想和心象的创构才可以被体悟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5.
唐代安西大都护府设立,龟兹石窟艺术出现"回流"现象。文章以龟兹地区阿艾石窟、库木吐喇石窟中汉风"卢舍那佛"为例,探讨敦煌壁画粉本对龟兹石窟艺术的影响。同时对比龟兹汉风石窟与克孜尔石窟、于阗地区发现的"卢舍那佛",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区域间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以增添美术粉本的实证。  相似文献   

16.
姜文 《美与时代》2014,(2):87-87
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的开凿都始与北魏时期,它们是中国四大石窟里的两个著名石窟,云冈石窟以壮观的石刻闻名,“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是古人对云冈石窟的赞美。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窟”使它的地位得天独厚。  相似文献   

17.
刘虎  何林  梁涛 《美与时代》2014,(1):63-64
目前大多数文物暴露在自然界的复杂环境中,导致文物表面的历史信息逐渐消失,特别是壁画。现存的石窟壁画发生了多种壁画病害,如起甲、空鼓、酥碱、皎结材料老化等,然而最致命的病害当属起甲。因此调查起甲的发生因素,介绍现存的起甲保护方法及保护材料,进一步探讨起甲修复机理,为以后文物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结合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干佛洞壁画抢救性保护工程的实践过程,提出壁画起甲修复机理、保护的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虔敬与定力     
佛教艺术在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人们只要有机会接触到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大足……等等石窟,看到过各个朝代的佛教建筑,各地寺庙中的佛像与佛画,都会被眼前的形象所震摄感动,由衷地发出赞叹。赞赏之余人们联想到今天一些地方的塑像与佛画,会发表今不如昔的感慨。更有人悲观的认为“俱往矣!历史上佛教艺术的辉煌将一去不复回。”不能不说这种感慨与担心有一定的根据。这并不是说今人不如古人,我以为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宗教意识淡薄,二是定力大大减退。l这里说的宗教意识是针对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间,大同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在整修第20窟的过程中,于窟外积土中发现了一块石质较细的砂岩造像颂刻石。石为方形,高30厘米,宽28厘米。字体属魏碑体。全文共10行。除首行与末行文字略有残缺外,余均清晰可辨。现据拓片,写出释文,并简译大意:  相似文献   

20.
董秋雨 《法音》2022,(10):25-31
<正>作为六朝佛教艺术的重要遗存,南京栖霞山石窟为学界提供了南朝宋至齐、梁年间宝贵的实物证据。然而,目前围绕栖霞山石窟的研究,多为针对其时代、风格的考古学维度的梳理与探讨。有关其美术史意义的讨论,基本集中对其在南朝佛教艺术发展中的风格与艺术价值的分析探讨。笔者尝试从“大美术史”的角度,立足石窟蕴藏的多种线索,结合相关史料与研究成果,对特定时期佛教美术发展的整体样貌进行还原,并探寻技法、风格形成背后深层的社会观念与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