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云之同志在《哲学研究》1983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对先秦名家分为两个诡辩学派的异议》中提出了重新评价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基本性质问题。在此之前,周在另外两篇文章《公孙龙关于名(概念)的逻辑思想——“白马非马”纯属诡辩吗?》、《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几个方法问题》中也谈到同一问题(以下简称周文)。周文认为:“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根本不是割裂个别与一般的‘离  相似文献   

2.
从公孙龙子的名实理论看“白马非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命题,是学界研究中分歧较大的争议点之一。本文拟从他的名实理论的分析出发,阐示这一命题的性质,以期正确评价它的功过。一公孙龙的名实理论具有诡辩性质,其中隐藏着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名正则唯乎其彼此”是公孙龙名实  相似文献   

3.
"白马非马"是诞生于先秦名辩思潮中的一个典型命题,自古及今,评论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其中,就对公孙龙"白马说"的批评而言,批评者往往把"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置于特定的论域,即并非《公孙龙子·白马论》所设定的论域来进行讨论。这样,相应的批评也就难免稻草人谬误。探寻"白马说"的原意,回归到《公孙龙子·白马论》所呈现的文本世界,当是理解公孙龙"白马非马"及其论证的恰当选择。  相似文献   

4.
最近读到冯友兰教授题为《哲学与哲学史》的论文(见《中国哲学史研究》创刊号),其中在“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殊任务”一节说:“战国时期,公孙龙作《白马论》,主张‘白马非马’。当时及后来的许多人认为这是诡辩,因为在常识中,一般都说‘白马是马’。其实‘白马是马’和‘白马非马’这两个命题都是真的,并没有冲突。‘白马是马’是就马这个名  相似文献   

5.
论伦理命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伦理学在有意无意之间坚持了伦理命题没有“描述性”意义的教条。从“意义单位”理论出发 ,一个语言单位 (语词、语句或话语 )的意义 ,内在于它与同类单位发生联系而构成更高层次语言单位的能力 ,因此 ,一个有意义的纯伦理命题应该是一个“实质蕴涵”的复合命题 ,即“‘应该A’蕴涵‘应该B’”。  相似文献   

6.
《指物论》是层次分明的说理性论文而非对辩体文字,“指”在《指物论》中的基本含义是作为“指谓”产物的“指称”。“指固自为非指”(“指非指”)是《指物论》的理论归宿,这一理论归宿的主体论证环节是两次假设前提的推证,即分别假设“天下无指”和“天下无物”以推证“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具体又包含八个推论,最终得出了“指固自为非指”(“指非指”)这一在“离”物的层面上谈论“指”的抽象普遍性结论。“指非指”的命题是对《白马论》“白马非马”的引申和提炼,其中两个“指”的含义并不相同,“指非指”强调的是语言表达中物类指称和性状指称结合的“指”(“指与物”)不同于单纯的物类指称。公孙龙严格区分指称之间的差异性,乃出于“正名实”的需要,与《庄子·齐物论》对“指”的批判和解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7.
“没有一个S不是(是)P”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型,但在逻辑中却存在着是直言命题还是负命题的分歧。究竟孰正孰误?“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命题总是以语句来表达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联系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来作一番分析。认为是负命题的同志理由是,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一个S不是(是)P”即“并非有S不是  相似文献   

8.
一、后现代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在英语中是个很古怪的语词。长期以来,“现代”、“当代”和“当今”这语词几乎被交替地使用。“现代”的内容随着时间而变化。在技术上,19世纪所说的“现代”在20世纪则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相似文献   

9.
溯因推理:笛卡尔、康德和皮尔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汉森在《发现的模式》中曾指出 :科学家“所致力的工作是从被解释项到解释项”的追溯 ,它既不是演绎性的 ,“也不是归纳性的”。这里的所谓“被解释项” ,就是科学家们认为需要加以说明的现象 ,而“解释项”则是能够因果地推出被解释项的某个命题。因此 ,在科学活动中 ,寻找解释项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发现的过程。汉森用下式表明这一过程 :PHPH其中P为被解释项 ,H为“蕴涵P的假说” ,即解释项。当此推理成立时 ,H即成为被发现者。 (Hanson ,pp .85 -89)。正如汉森告诉我们的 ,皮尔士早已指出这种思维形式是科学以至人类知识成长的一…  相似文献   

10.
洛克开创性地提出了考察信念合理性问题的新思路,提出理性指导信念,提倡基础主义、证据主义和道义主义的认识论原则,并将其运用到有神论命题之上,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对神学命题合理性问题进行理性规范。在他看来,神学命题不具备知识的确定性,它属于信念,而不属于知识。对此,他将神学命题分为三类,即合乎理性、超乎理性以及反乎理性,并分析了每一类命题的合理性意义。他的认识论思想,尤其是宗教认识论思想,对18世纪及以后的西方宗教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解释的不确定性关于白马的反论是在《公孙龙子》一书第二章开端叙述的。这个反论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语句来表述的:白马非马,即“白马不是马”。文章随后又以对话形式来论证这个反论是可以被肯定的。因此,阐明和解释这个反论已经成了学者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现代对这个反论已经有了许多解释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几乎全都是采用西方哲学传统中形而上学的、精神的、抽象的或语义学的概念。但问题在于阐明为什么公孙龙认为这个反论是可以被肯定的。在此,根据我的哲学观点对这个反论以及随后的对话进行唯名论的说明。我坚决主张,我们不需要把马当作“马的性质”;也不  相似文献   

12.
从目前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哲学命题的探讨中看出,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第一种是世诚和李唯一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只能作唯心主义的解释,不能作唯物主义的解释。第二种是王若水等同志的观点:主张这个命题既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又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我同意第一种观点,不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次: 一从哲学史看,“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最早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的。这个命题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在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那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和露骨。大家知道,贝克莱的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的总公式。到了集唯心主义之大成的黑格尔,则对这个命题作了全面的论证和发展,可以说达到了顶蜂。黑格尔认为,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思维和存在  相似文献   

13.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是本之虚则湛,本无形,盛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篇》)。“仇必和而解”命题见于此。许多教科书和论著历来都认为,这个命题是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是“害怕矛盾”、“害怕斗争”的地主阶级思想。广东民族学院肖景阳和四川大学刘扬贵,在各自的稿子中重新评价了这一命题,认为这是建立在元气本体论朴素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命题。肖景阳首先辨明“仇”与“和”的词义。“仇”不应解为“仇敌”之“仇”,应解作“同伴”或“配偶”。如诗经《周南·兔窅》有“公侯好仇”句;曹植《浮萍篇》亦云: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亚里士多德救尊称为“逻辑之父”,因为他创立了以三段论为中心内容的传统逻辑,他的三段论是一个系统,“其严格性甚至超过了一门数学理论的严格性,而这就是它的不朽的价值。”[1]亚里士多德逻辑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其最大缺点之一就是“对单称命题的忽视”,[2]“单一词项和单称命题在其中没有地位”[3]亚里士多德虽然在《解释篇》中论述了单你肯定命题“苏格拉底是白的”与单称否定命题“苏格拉底不是白的”是一对矛盾命题,“必然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假的。”[4]但他没有进一步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15.
价值判断的对象并不仅仅包括各种行为方式,[1]也包括各种语词。“合理性的”这个术语是这样一个语词:具有了合理性的就是善的。在刚刚过去的几十年间,作为对所谓的“西方的合理性”的某种反动,人们之所以开始谈论“多种合理性”———这是一种特别被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的主张,很可能原因就在于此。在这里,我并不打算详细论述导致这样一种主张出现的各种历史发展。我只想使自己限于———在与这次学术讨论的主题有关的各种概念所具有的学术框架之内———详细考察这些概念:这种框架就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争论。作为与“古代”、“传统”、“…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评价的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评价作为社会的人对人的社会的评价,其合理性何在,这是一个关涉到社会评价何以可能的基本问题。本文立足于社会认识论的视域,试图对社会评价的合理性作一些初步的探析,以求教于方家。一、“合理性”的含义合理性问题越来越被热烈地讨论、研究。“合理性”概念事实上成了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有人已经列举了21个含义之多。([俄]盖坚科:《二十世纪的合理性问题》,载《哲学译丛》1992年第4期)但是,要对“合理性”进行研究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不一致的理解和解释上。如果我们去追溯“合理性”的来龙去脉,就不难得出这样…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命题,即“非此即彼”,一直被人们误解为不相容选言命题,人们一直认为“此”与“彼”:是不相容的,而且有人进一步说,“非此即彼”是形式逻辑研究的范踌,而“亦此亦彼”是辩证逻辑的范畴,并认为两个命题是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理解,“非此即彼”的涵义。这里的联结词“非……即……”的涵义为“不是……就是……”,这是无可置疑的。我们也曾多次撰文论述,“此”、“彼”等指示代词是中国古典逻辑中的变项,现在,在逻辑中使用它们正是中国古典逻辑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一、词项和命题亚里土多德在言语和思想这两个层次之间做出的区别为分别处理词项语义学和命题语义学提供了根据:名词和动词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层次,它们尚不包括任何形成可应用真和假这两个概念的组合(symplokecomplexic);由一类与真和假有关的组合所形成的表达式和思想层次。正象亚里士多德用真和假这两个概念作有关的组合种类的标准那样,中世纪关于言语和思想的复合单位(。omplexa)的语义学,集中在用于作出陈述,因而要么真要么假的语句——而逻辑主要考虑的正是这种语句。用于表述某种或真或假的东西的语词组合(。ratioverumhl…  相似文献   

19.
(一)“彼”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 辩者的逻辑思想,从邓析、墨翟以至惠施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到公孙龙却转到唯心主义方面去。墨辩继承了墨翟的唯物主义优良传统,批判了公孙龙的客观唯心主义,确立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 公孙龙从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出发,  相似文献   

20.
外刊学论     
希基:“费希特对独断论的批判:现代意义”(Hickey, L.,“Fichte’sCri tiqueofDogmatism: TheModernParallel”,ThePhilosophicalForum, Vol.XXXV65~80, No.1, Spring2004 )费希特的早期哲学近年来开始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新的 (现象学式的 )解读方式中,他的哲学不再被简单地看成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而是被看成对心灵所做的一种非自然主义解释,即对我们的基本信念和概念的确证不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因果联系,而是通过行动者自由选择的合理性规范所得到的。按照这种解读,费希特的观念论根本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批判性的。它要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