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针对随机取样的428名中学生,考察了自我概念的年级与性别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自我概念总量表和分量表上,中学生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2)在自我概念子量表上,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3)在言语自我、数学自我、一般学校、体能自我、父母关系、诚实可信、一般自我等子量表,以及学业、非学业分量表和总量表上,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有显著差异;(4)除体能自我、与异性关系和与同性关系子量表外,学业成绩与自我概念有显著正相关,而且学业成绩对自我概念有显著预测性,一般学校自我对学业成绩有显著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幼穗  孙红梅 《心理科学》2007,30(1):84-88,51
本研究采用同伴提名法和问卷调查法对3-6年级儿童共600名进行了研究,试图考察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关系。结果表明:(1)受欢迎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被拒绝组、被忽视组、有争议组和一般组;一般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被拒绝组和被忽视组。(2)社交自我知觉较高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社交自我知觉一般和较低的儿童,社交自我知觉一般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社交自我知觉较低的儿童。(3)高攻击型儿童的孤独感高于低攻击型儿童,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高退缩型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一般退缩型和低退缩型儿童,一般退缩型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低退缩型的儿童。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1,自引:2,他引:4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初中197名学生为被试,研究了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关系.研究表明:(1)初中生在一般自我、自我价值感、身体自我方面存在性别差异,在一般自我、学业自我方面存在年级差异,在自我价值感与身体自我概念方面存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女生的自我价值感、身体自我概念随年级升高而降低.(2)初中生在应对方式方面的幻想应对上存在性别差异,在求助应对、发泄应对方面存在年级差异.(3)自我概念各因子与问题解决、求助应对存在一定的显著正相关,自我概念越积极,越有可能以问题解决、寻求帮助来应对挫折和烦恼;自我概念部分因子对应对方式的部分因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4.
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描述问卷和学业倦怠问卷对1201名中学生进行施测,探讨了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及其三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显著负相关;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倦怠及其三维度都具有显著负相关;(2)学业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在积极、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和青少年应对方式问卷对方便取样得到的492名农村留守初中生、514名非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留守初中生父母、同伴依恋显著低于对照组;留守初中生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的方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发泄显著高于对照组。(2)留守初中生的依恋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父母同伴依恋与问题解决和求助正相关,与幻想、忍耐等显著负相关。父母同伴的信任、沟通和疏离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发展与内在作用机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选取369名青少年(高中生260名,大学生109名),分别在学生入学一月及一年后两次跟踪测查青少年的心理弹性以及包括青少年对自我言语能力、数学能力、学校一般情况、体能、外貌、与异性关系、与同性关系、与父母关系、诚实可信赖度、情绪稳定性和一般自我概念等因子的自我评价概念状况。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弹性总体状况一年后显著增强(F(1, 366) = 16.35, p < .01, ηp2 = .04)。心理弹性与自我概念各因子交叉滞后分析表明,自我概念总分及青少年对自身外貌、体能、与同性关系、与异性关系的评价等四个因子能够分别预测一年后的心理弹性。研究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及积极心理健康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儿童自我知觉量表的一般自我概念分量表、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维度问卷对416名初中学生的调查,考察青少年气质、父亲教养对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质的意志控制和消极情绪性特征分别正向和负向预测青少年的一般自我概念,权威型父亲教养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一般自我概念,气质的外向性和归属感特征、专制型父亲教养对青少年的一般自我概念不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气质与父亲教养对青少年一般自我概念的影响表现为累加效应,不具有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8.
学习不良少年的自我概念与父母评价的特点及关系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雷雳 《心理科学》1997,20(4):340-342
本研究用问卷对272名11~15岁的少年学生分组进行学习不良与非学习不良的比较,考察其自我概念和父母评价的特点及关系。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学生的自我概念与非学习不良学生存在明显差异,他们对学业、一般自我等的评价较消极。学习不良学生的自我概念没有性别差异。仅一般自我有显著上升趋势。13岁前后与非学习不良学生的差距更为突出。学习不良学生的父母评价不利于他们的积极成长和发展。同时,学习不良学生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有一种偏狭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对281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大学生自我概念(除自我批评之外)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父亲的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极显著的负相关;(2)不同自我概念水平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3)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形成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父亲的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7,30(1):108-112,107
本研究考察了135名处境不利学生及普通学生的内隐、外显自我概念。结果表明:(1)学业不良、同伴关系不良等处境不利学生的外显自我概念水平总体上低于普通学生,该现象在初中阶段更为显著;(2)学业不良、同伴关系不良等处境不利学生在初中阶段表现出比普通学生和贫困学生更显著的自我概念内隐效应;(3)学业不良、同伴关系不良等处境不利学生在初中阶段表现出比普通学生更显著的内隐、外显的自我概念的分离;(4)处境不利学生主观感受的某些社会支持维度对其外显、内隐自我概念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11.
对515名初中生进行生活取向、应对策略和自我概念调查,探讨不同生活取向者的应对策略和自我概念特征,以及不同类型中应对策略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分析结果发现,在不同生活取向类型中乐观主义者占优势;不同生活取向者间的应对策略和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生活取向类型中积极应对与自我概念有密切关系,消极应对与自我概念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自我概念、学业归因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学业归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并分别对初中生和高中生建立了因果关系模型。两模型区别在于:(1)学业成绩对初中生自我概念的影响大于对高中生的;(2)高中生学业自我概念受内部控制、非学业自我概念受未知方控制直接影响。研究还表明:(1)初中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显著高于高中生的;(2)学业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高低一致;(3)内部控制源与有势力的他人控制源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同伴交往接受和拒绝的归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潘佳雁 《心理科学》2002,25(1):64-68
本研究参考国外相关量表的设计,结合我国实际,编制了中学生人际归因风格问卷,考察了人际归因风格和人格特征两个维度对中学生在同辈群体中的社会测量地位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两者共同影响中学生的社会测量地位,被拒绝学生对正性事件的归因与其他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对负性事件的归因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被拒绝学生不适当的人际归因方式来改善其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4.
In the relationship of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elf-concept discrepancy with coping behavior among 10th-grade Hong Kong Chinese students, 3 significant canonical variate pairs were identified. The total criterion redundancy showed that self-concept discrepancy and attributional style predicted about 20% of the variance of coping behavior. The 1st variate pair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with small self-concept discrepancy and low-depressive attributional style tended to cope with failure by planful problem solving and by positive reappraisal. The 2nd variate pair showed that students, particularly girls, with small self-concept discrepancy in verbal ability and same-sex peer relations tended to cope with failure by seeking social support. The last variate pair showed that students with great self-concept discrepancy in same-sex peer relations and parent relations tended to cope with failure by avoiding or escaping. The 3 canonical variate pairs also suggested a new taxonomy for coping behavior: mobilization of internal coping resources, mobilization of external coping resources, and the inability to mobilize any coping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study i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sociometric status, gender,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o loneliness levels of Turkish adolescents. Participants were 370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186 girls and 184 boys). Data on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levels of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with the Turkish version of S. R. Asher and V. A. Wheeler's (1985)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Scale. Sociometric data were gathered by using a rating scale and a positive nomination measure devised by S. R. Asher and K. A. Dodge (1986) in which participa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one of four groups (popular, rejected, neglected, and controversial). The scores obtained from these measures were treated by a method similar to that of J. D. Coie, K. A. Dodge, and H. Coppotelli's (1982) standard score approach. Results revealed that sociometric status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as a function of peer relations. Members of the rejected group repor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than did members of the controversial, popular, and neglected groups. The controversial group was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popular group in loneliness level. No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found. Results also reveal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hievement scores and loneliness, indicating that as the level of loneliness increased, academic achievement decreased.  相似文献   

16.
使用青少年依恋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对上海市20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116名普通学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关系,结果发现:(1)和普通学生相比,工读学校学生对同伴更缺乏信任、情感更疏离,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体验到的孤独情绪也较强烈;(2)工读学校二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比其他年级学生要消极、女生比男生持有更为消极的自我概念,尤其是二年级的女生更为突出,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体会到孤独感;(3)同伴依恋各维度在对孤独感的预测程度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模型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初中生感戴状况对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赵国祥编制的初中生感戴问卷、姜乾金的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陶芳标的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对广州市7所初中进行问卷调查,得到839份有效问卷.结果表明:(1)初中生感戴不存在年级差异,但是性别差异显著,女生感戴总分和人物取向感戴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2)感戴对学校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对方式在感戴对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应对风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44063名青少年的应对风格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在应对风格的行为—生理策略、行为—表达策略、认知—表达策略、防御策略和混合策略上,我国青少年的得分从小学五年级逐渐上升至初二年级,之后下降,到高三年级和大学回升。(2)在认知—情境策略和行为—情境策略上表现为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阶段逐渐下降,从高三年级后开始回升。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梅  卢家楣 《心理学报》2005,37(4):517-523
研究比较了人际关系良好和人际关系不良高中生在8种情绪调节方式(情绪表露、情感求助、放松、认知应对、压抑、哭泣、情绪替代、回避)使用上的差异,以求了解高中生的情绪调节现状,并为高中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有效借鉴。结果表明:高中生在情绪表露、情感求助、放松和哭泣4种情绪调节方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于男性。受欢迎的学生较多的使用情感求助、认知应对和情绪表露三种情绪调节方式,被拒绝和被忽视学生常压抑自身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