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只要一提到“井”字,大伙都会联想到吃水。可是,在长春真人的故乡——栖霞县滨都里,偏偏保留着一口叫作“木井”的井。从金朝明昌二年到现在,整整八百年了,善男信女们还是这般称呼它。原来,这木井的来历,同丘真人当年“以故居为观”有关系。据说,他老人家从祖庭刚刚回到滨都里,并决定要建一座供奉三清神的殿堂以后,先把信帖交给一群仙鹤。仙鹤们得令,立即飞向四面八方。只半晌工夫,那登、莱、潍、密各州县的大小官员和百姓都上了心。接着,前来捐金捐银的、出材料出工的络绎不绝,滨都里骤然热闹起来了。却说有一天,丘真人捧着自己画下的草图,蹭蹭蹭三步并作两步,登上了疃后的平  相似文献   

2.
秦萌 《法音》2014,(3):24-26
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出家人无论是了生脱死,还是弘法利生都要立足于世间,以此为起点来上求佛果,下化众生。所以,当和尚遭遇革命洪流的时候,心灵的泰然自若不能代替行动上的种种努力以应对世事无常,保证佛教在世间的生存和发展,对革命积极或消极的"参与"也就在所难免。今天,我们来重新倾听那些被抛入革命大潮中,甚至要被革命潮流"必然"  相似文献   

3.
太虚大师是近代“人间佛教”运动的开创者,一生倡导佛教发挥护国和护世的社会功能,并致力于为人类的正义和平事业。抗日战争前后,他通过对近代以来历史上战争起源的考察,认为西洋“纵我制物”哲学支配下的“害他利自”观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认为在战后世界和平规划中,应把对人类心理的改造置于首位,人类的心力是变革的根本动力,而这种改造的心理工具就是儒佛文化,如儒家的克己崇仁、佛家缘成史观下的无我观和自他两利观等。同时,在缘成史观的制约下,太虚认为战后有效的和平建设还必须辅以政治、社会和教育领域的改造,多位一体,人类安乐平和的美满之治境的实现方始可期。  相似文献   

4.
太虚大师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佛教教育家,在民国佛教复兴运动中致力于佛教教育的改革,其佛教教育的教材观表达出一代大师的独到见解。本文从太虚大师佛教教育的教材观入手,详述他对改革佛教教育及新编佛教教材的思想,从一个侧面反观其教育主张和理念,这些对当今佛教的僧伽教育仍然有着借鉴意义。太虚大师编纂的佛教教材正知正见,充满了佛教对人生与社会的关怀,深受僧俗欢迎,且影响广泛深远。解读太虚大师佛教教育的教材观,有助于更深层次理解太虚大师的佛教思想和对佛教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太虚洞记     
寒郊卅里去城东,绕过清溪便不同。林翠荫含山外径,蕉香风送寺前钟。虎踪笑觅太虚洞,诗窟吟留如幻松。此夕雪峰逢岁尽,挑灯共话古禅宗。这是太虚法师记述己巳(1929)年除夕与弘一法师、转逢法师在南安雪峰寺太虚洞一起度岁的《即景》诗,其手迹现镌刻在雪峰寺后的太虚洞前。中国佛协常务理事林子青居士为纪念这件盛事,撰写了《雪峰三老会合记》。文中说:“同时名德俱会一处,挑灯夜话共说无生。结一夕之胜缘,留千秋之佳话。……三老(指太虚、弘一、转逢)皆僧中龙象,优昙易遇,生佛难逢。”  相似文献   

6.
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属道教修真之术,魏晋南北朝之前即已信行。这些术,皆是依据形神相依,形须神立的教义而来。认为人身肢体脏腑器官都有神,神皆有姓字服色。这些神存在于人身,则形体安康,也就是说存神则可以安形、固形。但由于外界有色、香味、欲的引诱,人身之神往往有的被诱引外逸。神离开了形、即生机离开了形体,神不守舍(形),形体就会败坏,生命就要死亡。因此,欲求长生,则必须存神于形体之内。  相似文献   

7.
太虚法师(1889~1947),俗姓吕,名淦森,出家后,法名唯心,字太虚,浙江崇德(今并桐乡)人。幼年父母俱亡,家贫体弱。少年时,当过百货店学徒。因随外祖母往九华、普陀诸山进香,对佛教发起信心。1904年十六岁,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奘年和尚出家,是年冬,从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足戒后,即至宁波三官堂依歧昌法师座下,专门攻读《楞严》、《法华》及《四教义》等经论。十九岁,由圆瑛法师介绍亲送慈谿县汶溪西方寺阅览大藏。读《般若经》,豁然开悟,他一生佛学深造,肇基于此。时值有清末  相似文献   

8.
缅怀太虚菩萨——纪念太虚大师示寂五十周年文杰“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下午一时一刻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轩安详舍报,四月八日于海潮寺举行荼毗典礼。十日晨,弟子们拾取灵骨,得舍利三百余颗,紫色、白色、水晶色都有,而心脏不坏,满缀舍利。”这就是近代宏法四洲、闻名中...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9,(8)
佛陀遗教,博大精深。汉译三藏,浩如烟海。古今通人罕穷其奥。吉堂幼受庭训,得信佛法。早岁曾蒙印光法师接引,略闻净土要义。辛未冬,与诸道友,同诣南普陀寺皈依太虚大师,蒙开示法要,深佩吾师博通三藏,融会古今,适应时代,提倡人间佛教,为近代佛学泰斗,遂发起慈宗学会,广接群机。余念吾师早年长闽南佛学院,作育僧才,分化十方,毕生弘法,名重中外,不可无以纪念。戊子(1948)春,遂请画家丰子恺居士,为大师造像,蒙欣然作画见赐,余欢喜无量,遂寄北京叶遐庵恭绰居士,请题像赞,并请惠书太虚图书馆馆额,以备创立图书馆之用。后遭十年动乱,平生珍藏文物,扫地以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5,(9)
<正>中国近现代佛教运动倡导者、爱国高僧太虚大师出生于我们浙江海宁长安镇。他虽是方外之人却是一生心系众生,尤其在外寇入侵、国家存亡的关头,他不遗余力地四处奔波,发通电、作演讲、著书立说,组织僧众团体,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甚至走出国门,呼吁全国、全世界的僧人及信众一致起来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同时,他也为了振兴中华佛教,努力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改革僧制,提倡人生佛教。  相似文献   

11.
太虚法师与庐山明栋雄峙于长江两岸的庐山,以其山景秀丽,夏季清凉宜人而著称天下。对此山的开发,自晋以来的历代僧人或潜修山中,或过化于古刹名寺,自古至今佳话甚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太虚法师(1890~1947)于民国期间在庐山的弘法,其建树非同凡响...  相似文献   

12.
太虚是张载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理学的发展中 ,它一共经历了三次大的诠释 ,从而也就形成了“形上道体”、“空间”与“气”三种不同的涵义。这三种不同涵义虽由对张载太虚的诠释而形成 ,但其所表现的却首先是诠释者的不同视角 ,是理学由理本论向心本论和气本论的递进与过渡。所以 ,太虚涵义的三解 ,正是理学的发展及其探索重心不断嬗递的产物和表现。  相似文献   

13.
太虚是近现代佛教复兴运动的领袖,他的伦理思想,是其"人间佛教"理论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他看来,佛教有鲜明的伦理特征和丰富的伦理思想;佛教对其他伦理学说的批判,目标在于建设;而和时代、社会、人生最为贴近,最能化导社会、建设社会、救国救世的工具,正是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伦理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的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既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又以系统的技术整体论超越了技术决定论,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在生产力的系统结构中实现的。在分析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时,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价值偏向,以制度批判超越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置于人类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在人类实践基础上融通了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舜祁 《法音》2008,(9):50-53
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与浙江溪口雪窦山中的雪窦寺曾结下不解之缘。他主寺14载,首倡五大名山.赠诗张学良、留墨冯玉祥,长眠雪窦山,留下了许多珍闻轶事。现掇拾数则,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6.
"太虚"在张载哲学中具有"空间"的含义,是气运行变化的场所,这一场所本身又是由气构成;太虚之气是整体连续性存在;太虚之气的存在状态、运行变化本身就体现着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弘一早年是才子,中年是艺术家、教师,晚年是一代高僧。他皈依佛门后,甘守枯寂,精研律典,广布佛法,并身体力行,被誉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太虚一生致力于中国佛教的改革与复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句法、语境、语义三个层面,分析张载《正蒙》中的几处关键篇章。通过句法分析澄清“太虚无形”不是主谓结构,而是并列结构;“太虚”是没有形状之意;“本体”即“本来而恒常”之意。通过语境分析指出“太虚即气”之“即”是“是”之义,“太虚”指的是作为气的存在形式的空间、天;“太虚即气”字面涵义似乎要说明太虚与气的关系,但真实的哲学含义是太虚非无、世界为有。通过语义分析可以看到,我们无法独立于“物”的概念来理解太虚与气的关系;太虚与物指向的是无形之气与有形之气的关系,太虚与物均统一于气;整个世界是实有之气在有形与无形之间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11)
前言虚大师一生的学行,得力于般若。初于1907年冬,在浙江省慈溪县汶溪西方寺阅藏,读《大般若经》,“一日忽然心境顿空,而一刹那间回观身器如幻如影,《般苦经》义灿然现前。进而涉猎《法华》、、《华严》,台、贤教义及龙树、僧肇论旨,亦甚痛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