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桑东辉 《孔子研究》2018,(6):139-147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分裂战乱时期,其士大夫阶层的德福观念也较其他时期不同。《颜氏家训》作为士大夫教子治家的家训著述,集中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对德福关系的看法。参之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的言论行止,不难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德福观是矛盾和复杂的,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坚持修德致福的德本论,但亦有道德退化的彷徨;重视家族教化和敦睦,但也出现亲情淡漠、析产别居的趋势;认同诚信正直、求福不回的主观能动性,亦不乏天命和福报的宿命论倾向。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德福观的产生是深受当时离乱的社会现实、佛道等宗教伦理观、儒家的道德教化观念、各民族异彩纷呈的价值观念,以及士族门阀制度等综合因素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自西晋禁碑令后,墓志这一石刻形式逐渐取代了碑刻。"永嘉之乱"爆发后,朝廷南渡,随之进入东晋。在南北文化及新书风的影响下,东晋的铭石书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墓志,在当时门阀制度下,出现有家族墓志,比如王氏、谢氏、李氏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与琅琊王氏比肩的,唯有陈郡谢氏。谢氏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因此,谢氏家族墓志的研究对于魏晋南北朝史是极为重要的。旨在已出土的东晋时期谢氏墓志基础上,探究其家族墓志书法,研究其在史学、书法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汉字的产生、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发现,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关键时期,一大批优秀书法家涌现,极大地繁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至今,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原因一直是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文章立足于魏晋南北朝的实际情况,对该时期民间书法家大盛的原因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由末达本的"反本"问题是三教会通的生长点,在魏晋南北朝成为时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也是复性论兴起的前奏。以此为纲便可一以贯之地把魏晋南北朝玄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表面互不关联的现象贯穿起来。汤用彤首创从本末之辨的角度来解释三教之争,总结出玄学是以"由末返本"的方式融合儒道释,从而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玄学与三教关系的研究。汤用彤是对儒道释三教发展史有着通盘把握的前辈大师,系统总结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推进当前三教关系研究的一条捷径。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本末之辨到理学缘起为中心,对汤用彤关于"反本"观念源流的考辨进行梳理,进而揭示其汉魏两晋南北朝研究的治学思路和独具慧眼的问题意识,希望有助于理清魏晋南北朝时期复杂的三教关系及理学缘起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见湛 《宗教学研究》2005,(2):146-148
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土之后,于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特色,而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中土的佛性思想,最早者当推慧远的"法性论";在诸论说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思想者,则首推梁武帝萧衍之"真神说";但在中国佛教史上,真正上承性空般若之学,下启涅槃佛性思想的关键人物,则当推晋宋之际的竺道生.本文对魏晋南北朝之慧远、梁武帝萧衍、竺道生之佛性思想加以探讨,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性思想之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提出"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侠客表现了中华民族尚武的特性。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最早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侠客们的各种事迹;《史记》、《汉书》等史传文学纷纷为侠客立传;魏晋南北朝时期,充满任侠精神的诗歌创作日益丰富,中国文化精神中自此具备了以侠为主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李裴 《中国道教》2009,(3):23-26
唐传奇是指隋唐之际至唐末五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  相似文献   

8.
《庄子》是先秦子书之一,其不羁的构想、深邃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吸引了无数的爱好者。文人、哲士、道士、僧人均曾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于其中,故《庄子》不仅是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著作,也是重要的宗教著作。自魏晋南北朝以降,《庄子》与本土之道教、外来之佛教关系密切。概而言之,大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  相似文献   

9.
参考各类有关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书籍,系统、全面地探讨民族融合视域下魏晋南北朝的壁画创作,以期为今后民族融合背景下文化艺术风格变化与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依据与参考。主要从北人南迁,江南与中原的来往,五族内迁,北方民族与中原的碰撞,以及北魏统一,元魏与中原的融合三方面出发展开研究,进而得出基本结论:因为此三方面的影响,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成了拥有多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形式,并对今后中国壁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道教名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士修真养性之著名山岳。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为此选择幽远之深山大岳作为修炼之地,故以后亦称为神仙所居之洞天福地。东汉谶纬之书已列有不少名山。谓有仙室或灵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山成为传授道书和炼丹之  相似文献   

11.
西晋首次将五礼制度用于实践,奠定了东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具有原点意义。南北政权分立时期,东晋、宋、齐、梁、陈礼制一脉相承,继承晋礼较多;十六国及北魏前期礼制建设相对滞后,至北魏孝文帝之时,北朝礼制建设方趋于系统化,带有混融南北的特征。北齐礼制在北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北魏、北齐、隋三次大规模融合以西晋为源而分化于南北的华夏礼制,促成了西晋礼制始分化于南北,而终殊途同归于杨隋。魏晋南北朝官学兴废不定,较两汉衰微,重要性也随之下降,私学(包括家学、师学、自学)成为这一时期儒士学习礼学的主要途径。据魏晋南北朝正史《儒林传》所见儒士学习礼学途径统计,当时师学最多,其次为家学,其次为自学,其次为官学。就礼学而言,陈寅恪先生将家族之学视为当时主要学术传承途径和"学术之中心",这一判断与史实不符。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中国本土所固有的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文化中,道教教义思想居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自祖天师立教以来,道教教义思想经历不断丰富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如魏晋南北朝时的神仙之道、隋唐时期的重玄之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位著名的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田因诗与山水诗都是写景之作,但是二人在诗歌审美追求、语言风格、意境上都有不同。从陶渊明到谢灵运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变,也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本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僧人,泰山僧朗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至唐初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认为这一时期易学演变与发展的显著特征,彰显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象数与义理两大学术流派自始至终的既斗争又统一,以至于唐初之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6.
刘伟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20-120
魏晋南北朝佛教和道教先后盛行,且有并驾齐驱之势。究其思想而言,大致有佛教的地狱说、轮回说和业报说,道教的“三一为宗”说,“长视久生”说,二者对于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文笔之辩     
一、文笔之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文学意识的自觉,文章的创作也到了空前的广度。由此应运而生了“文笔”这一重要的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范畴,文笔之分不是凭空而至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渐次推演产生的。从先秦时期的文史哲不分,经两汉时期的文学文章之别,到魏晋时期盛行编选文章集刊,骈文的初步形成,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文体类别,进而愈加精细的展开了文笔之辩。  相似文献   

18.
论"秀骨清相"风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像艺术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审美,佛教造像的形态朝向南朝文化审美风格的方向发展,盛行[秀骨清相]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懦学自汉代被确定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至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思潮发生重大变化,出现多元发展的态势,使它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儒学的处境究竟如何?如果说它呈现出相对的衰落,究竟衰落到什么程度?汉魏之际,或说建安年间至曹魏前期,是由汉代进人魏晋南北朝的转折点,也是社会思想发生变化的转折点。所以。要研究整个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就有必要首先来考察一下这时期儒学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一独尊局面被打破,统治地位未丧失东汉后期,儒学自身的发展已出现了危机,主要是呈现出两种负面走向:一是儒学所倡导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人们审美情趣的转变,美与艺术被看作是同个体的精神、心理不能分离的东西。而通过对先秦传统美学多角度、多层次的批判和扬弃,也完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重大转折,美学真正开始取得了自己的价值,并且扩展到艺术的各个门类和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的重大特征之一就是顺自然,将自然的人与自然的美联系起来,追求自然的人格,促成了自然的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