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1991,(9)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归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  相似文献   

2.
林辉辉 《天风》2006,(16):32-35
“朋友”,何等亲切的一个名词!可如今,人们提到这个词时,往往在亲切中又掺杂着许多复杂的成份。法国谚语说,人生没有朋友,犹如生活没有了太阳。而在犹太人观念中,他们则认为“没有朋友,就像失去左右手臂一样”。这都形象地指出朋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我的同工们     
“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地善,何等地美!”(诗133:1)从这节圣经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神爱的百花园。所以,古往今来,神的儿女们都在努力追求这种高层次的属灵享受,在这座百花园里品尝天恩的滋味。但是,真正要经历出这样甜美的属灵生活,还需要每个神的儿女首先以自我做起,从生命中流露。今天,在驻马  相似文献   

4.
学诚 《法音》2008,(2):18-32,33
一、珍惜出家善根,不负暇满人身在无限生命的生生轮转中,最难得的莫过于得到暇满人身并能够修学佛法,而能够以出家身修学佛法更是希有难得!如《释迦如来行迹颂》说:"言人身难得者,如经云:如人乘舟入于大海失针,于中觅之不得,  相似文献   

5.
做“质疑青春”这个话题,我们是做好了忍受孤独的准备的——既没有赞成、也没有反对的孤独。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诱惑驱使着人们在一种匆忙的状态中努力地生活,匆匆地来去,不曾思考,也不再发问。对于这个现实,我们是有清醒的意识的,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即便世上不再有人思考,即便众生将把思想作为愚蠢和荒诞加以嘲弄,我们仍将固执地  相似文献   

6.
佛教关于“法身”的思想佛教讲佛身,通常是讲法身、报身、应(化)身,叫做“三身”。身是聚集的意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把佛陀的理法聚集称为法身,智法的聚集称为报身,功德法的聚集称为应身。佛是觉悟的人,法身是他的觉性,报身是他的觉相,应身是他的觉用。通俗地说,我们现实的人身是由物质的肉体和精神的智慧聚集而成,就叫做报身。这个人身根据自身的各种条件去适应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就叫做应(化)身。譬如这个人对其父母来说是儿子之身,对其师长来说是弟子之身,但对其子女来说却是父母之身,对其弟子来说又是师长之身。如果这个人能聚集…  相似文献   

7.
礼拜有所得     
梁永贤 《天风》2004,(6):49
,O,O,0,读听事命唱音道常必心生声福行书主身新高传要经告益灵歌正键圣祷无属诗正关关切作求美堂道有恒莫追赞堂听礼拜有所得@梁永贤!青海  相似文献   

8.
《法音》2008,(4)
四、十条修学原则,精进努力行持现在谈出家修学的十条原则。这十条是对前面"志、道、德、才、学"的具体落实。学习了佛法的理论,却不能在生活中实践.得到真实的受用,那佛法就只成了知识,就和我们出家学法的本意相违背。我们每天做功课时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等,如果没有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改善自己身语意三业的话,念完以后,书本一合,就还给佛菩萨了。念  相似文献   

9.
教会的特征     
每当有人问:“天主教是怎样的教会”时,你可知 道,是天主亲自挑选了你做他的介绍人,来介绍他的 “机构”吗?这不是形式,也非偶然,是天主拣选了我 们——他的知己,来介绍他、他的家庭,这是多大的荣 幸!因此我们该何等谨慎地做好事前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尝尝主恩     
林辉辉 《天风》2005,(9):9-9
“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诗34:8) 不言而喻,主恩的滋昧是何等甘美,何等芬芳, 何等馨香!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无法切身地去体会这些他早已为我们预备的礼物。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别人沉浸在主恩典中而洋溢着满足的喜乐时,我们内心里总会泛起波波涟漪,但却无法更深一层地去拥有与他们同样喜乐平安的享受,而更觉自己是个局外人。  相似文献   

11.
济群 《佛教文化》2007,(2):23-29
四、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足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一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庆祝我们最敬爱的老主教自选自圣30周年之际,又兴高彩烈地欢庆首批荣膺铎品的牧羊人。看!我们这些主内的小妹妹们是何等的欢乐,何等的兴奋!现藉欢庆之机敬献数语,略表我们的贺忱!  相似文献   

13.
我们总是以为,我们会找到一个自己很爱很爱的人。可是当我们回首,才发觉自己曾经多么天真。假如从来没有开始,你怎么知道自己会不会很爱很爱那个人呢?其实,很爱很爱的感觉,是要在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才会发现的。茫茫人海可以找到一个心爱的人,这是多么大的福气,或许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应该也不会糟糕到哪里去,所以要知福惜福好好珍惜,多说关怀话,少说责备话。如果你懂得珍惜,你会发现你获得的越来越多,如果你一味  相似文献   

14.
上帝的心愿     
必言 《天风》2003,(7):43-43
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品味,去珍惜!如果你留意,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以及上帝造人的美好心愿!正如歌中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把握生命里每一次感动,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的确是,一次次的风吹雨打,都是督促着我们快快长大!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当然要处理好人际关系;然而,你要与社会沟通,就要与各种人士相处。此时,笔者告诫你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不好的,这两种人都不存在这世界上。 如果我们追究一个人的各个方面,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相反,如果我们诚心领悟他人的生活方式,又可在这个人身上找到很多令人喜欢、令人敬佩的优点。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你要牢记三点:  相似文献   

16.
编后语     
《法音》1990,(9)
在这期《法音》发稿的前夕,6月20日,中国佛学院举行了86级学僧毕业典礼,又有33位僧青年走上了住持佛法、弘扬佛法的岗位,佛教界的弘法行列里又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赵朴初会长在毕业典礼上勉励同学们要"报众生恩",要"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我们想,这也正是我们全国佛教徒精进不懈、孜孜以赴的共同目标.我们谨向中国佛学院86级毕业的同学和全国其它佛教院校应届毕业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祝你们在认识佛学、实践佛法的过程中,接过老一辈高僧大德的法印,肩负起佛教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发扬优良传统,适应时代潮流,使法灯永耀,慧日常明!  相似文献   

17.
佛门中流传着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指有住持三宝的区域)、佛法难闻(即听闻正法)的说法,这并非无病呻吟,更非无知妄说,而是佛陀金口亲宣。最早译成的《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解说颇详。关于人身难得,佛有过生动的开示,他曾指着身边的一只蚂蚁对弟子们说:这只蚂蚁在迦叶佛时就堕在蚁类,直到我今出世,仍未脱此蚁身。可见“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诚不虚也。佛还告诫弟子: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但我们是否知道,人身难得的后面,隐藏着比这更可怕的暗流呢?人身的确难能可贵,因为三世诸佛都是在人间示现成道的。但地  相似文献   

18.
刘红青 《法音》2006,(6):34-38
《维摩诘经·方便品》塑造了一位在浊世洪流中不独善其身。深入到形形色色的众生当中,运用方便权智.教导众生当厌此身、常乐法身的在家菩萨形象。维摩诘居士不远离传统中认为不利于个人修行的种种恶缘.行于非道而通达佛道,“不拘一格”化众生。而另外一部极为重要的大乘经典《法华经》,在其(安乐行品)中则明确提出,行法华一乘菩萨行的菩萨,应当远离种种恶缘.其中就包括维摩诘与之交往并化度的各色人等。因此。这两部经典在文字上显示出了某种矛盾。本文就是要去探求这两者的差异,并试图将两者在义理层面融会沟通。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我们处于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特别是我们江浙一带,经济相对发达,许多人都过着名车洋房、山珍海味的日子。可是为什么,我们的色身在尽情享受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得到的快乐却是不对等的呢?空虚、不满、烦躁、郁闷等等的负面情绪为什么总是如影随形呢?那我们再来看那些日中一餐、树下一休的苦行圣者,我们可能会想象他们一日一餐的营养不够或者处于饥饿当中;风吹日晒或者是荒野露宿……想象着这一切是何等的苦。但我们很难想象他们内心的宁静和法悦是怎么样的一种境况。  相似文献   

20.
一、珍惜此身人身是最可宝贵的。如《显扬圣教论》卷十六说:“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处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这就是说,最初生起见道根本无分别智的现观,和佛陀出现世间,在三界中惟以欲界身为依处。即唯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生起见道无分别智的现观证得圣果。三恶趣痛苦忧戚而愚痴,欲界天多放逸,不如人趣殊胜,故释迦世尊特于人间出现成佛。我们为了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佛法,学习佛法,就必须发起坚固的誓愿,永远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才能不失去暇满人身;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达到究竟佛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