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相似文献   

2.
《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相似文献   

3.
《金刚经》的道德观,具体体现在平等观、慈悲观、福德观、功德观诸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刚经》义理就是人生道德学说。《金刚经》诸道德观都受般若智慧统摄,都是建立在《金刚经》所宣扬的“无住生心”、“空有不二”等宗教义理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4.
《金刚经》是专门讲般若的,六祖传授的法要是从《金刚经》来的,悟也是从《金刚经》开悟的。《坛经》第一品专门讲这一点。《坛经》第二品是专讲般若,我们讲禅宗要借教悟宗,宗不能离开教,不能象后来一些讲禅宗的过份强调祖师们所用的那些方便,而把教丢在一边。六祖并没有离开教,东山法门就是从《金刚经》来的。《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  相似文献   

5.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下)济群如何得见如来学佛的人可能都会关心这样的一个问题,佛陀是什么样子?如何才能见到佛陀?针对世人的疑问,《金刚经》对这个问题,也作了阐述。在世人的观念中,有以泥塑木雕的佛像为如来,见到偶像便谓见到如来。因此,一些人便认为佛教徒崇拜...  相似文献   

6.
(25)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此段表出般若空宗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即般若实相。一切有为法相千差万殊,但都是不真实的,最真实的是实相。实相一相,无分别相,也可以说它是无相的。它不能用语言论证,不能藉理性推求。但若奉持《金刚经》信心清净,从清净心中可以生出实相,心生实相亦即证菩提而成佛果。  相似文献   

7.
《金刚经》的叙述方式,是运用边说边扫的方法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表达超越概念和语言的实相;其次说明《金刚经》中菩萨的修行次第,《金刚经》中佛陀教诫诸大菩萨悲智双运,阐发广大的菩提心,包括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开显出破除种种执著的般若智慧;最后探讨《金刚经》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作用,理性的大智慧可以提供现代人身心的安顿和喜悦,使人以无所得的心行善,拥有自在洒脱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满耕 《法音》2003,(8):37-40
最早接触《金刚经》是在15年前,记得那时候每周必到香港佛教青年协会参加经论研讨班,聆听畅怀法师讲说《金刚经》。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师在解释经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后,我仍然是懵懵懂懂,一头雾水,但这并未减少我对《金刚经》的热爱程度。此后我将《金刚经》作为日课之一,希望藉由每日的持诵,熟能生巧,渐渐了解《金刚经》的真义。不久,我在台湾聆听沈家桢居士讲述他与《金刚经》的一段深厚因缘,接着承蒙同窗挚友、曾任西来寺监院的满兆兄馈赠赵孟瞓手书的《金刚经》复印本于我,这个因缘再次燃起我对《金刚经》一…  相似文献   

9.
田光烈 《法音》2003,(6):9-12
《金刚经三义》载于《吕贗佛学论著选集》(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卷一。《金刚经》具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金刚般若经》。佛在舍卫国为须菩提先说境空,次说慧空,后明菩提空者,盖此经以空慧为体,说一切法无我之理为诠也。金刚为金刚杵的略称,古代印度的一种武器。在佛法中,则为象征破迷开悟的武器,象征菩提心的金属的法具。般若,又曰波赖若,译曰智慧。般若者圆常之大觉也。觉有三德,一为实相般若,是般若理体,本为众生所具,离一切虚妄之相,般若之实性,是为所证之理体;二为观照般若,观照实相之实智也;三为方便般若,分别诸…  相似文献   

10.
刘二刚作品     
《佛教文化》1994,(1):49-49
匪圃曰日啊表达对金刚经的解释,虽然言辞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并无大区别。倒是不太清楚孙先生要“遥祈南老先生慈谅法正”之处究竟何在。 孙先生要指正南先生书中的“偏颇之处”有二。其一是南先生把“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解释成“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蜜,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智慧。” 孙先生据以认为,“其实《金刚经》里没有一句简单反复的话”,他的见解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说出来你听见了的般若波罗蜜这句刘二刚作品  相似文献   

11.
吴立民 《法音》2001,(10):6-6
佛法之根本在般若。代表般若法门者,显教为文殊师利,密乘则金刚萨埵。显密圆融,文殊师利、金刚萨埵同体,盖表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谓空不空,即般若也。大乘佛教经典最早最全表述般若法门者,厥惟《维摩诘经》。维摩诘为传承金刚萨埵人间持明之密乘菩萨,其与文殊师利对扬的不可思议境界及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二法门,均以如来藏思想为核心,阐述离边大中观见即大圆满见与禅修的顿悟法门及反修的大圆满法门,实乃汉传显教禅宗与藏传密乘宁玛派共同之源。盖禅宗即大密宗也。经中所谓“如来种”,实即如来藏,乃佛与众生共有的法尔…  相似文献   

12.
《金刚经》被罗什首次译为汉文,佛学思想倡“毕竟空”。后被多次重译,讲“空”取向渐变,兼顾“法有”。隋唐对《金刚经》的应用具有宗化和世俗化,吉藏《金刚般若疏》领引此势。这部经疏采用十重释经法建构中观法门,继承了罗什本《金刚经》之“毕竟空”思想,将其作为方法论。经疏亦从因果着手,认为此岸信众根性各异、身存十障,须修法到达彼岸。福德观度化信众,含“法有”底色。吉藏糅合“空”“有”思想,释经理念偏离罗什本专注于“空”的本意。此举影响了唐代《金刚经》注疏的释经趋势,使社会对《金刚经》的接受趋于世俗化。  相似文献   

13.
编后语     
《法音》1991,(9)
在我国汉地佛教界流传最广,读诵最多的大乘经典当首推《金刚经》。可以说,这部经代表了大乘佛法的思想核心。这部经为我们学佛人提示了一个至为切要的问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法是心地法门,吾人成佛作祖、流转生死,无不因此心地之造作,那么作为一个佛弟子应如何改造自心,圆成菩提呢?这正是《金刚经》的宗趣所在。正因为如此,此经历代备受推崇,代代讲说、注解不断。然因此经文字艰深、义理玄奥,虽有历代注疏,初学恐亦难握其要。有鉴于此,陈明晖居士在《<金刚经)宗要释沦》一文中,将自己研读《金刚经》的心得体会,钩玄提要,用现代知识加以阐述。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使更多的学人研习《企刚经》,增长般若智慧。  相似文献   

14.
《法华经》言:“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大事因缘者,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是也。佛之知见,即一切智智,梵言萨婆若,一译萨芸若,于因位名般若,于缠位名如来藏,于凡位名佛性。《华严经》言:“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有情,皆可成佛;生死、涅槃,无少分别;尘  相似文献   

15.
佛性与般若是贯穿整部《坛经》的两个重要概念,惠能对它们作了相互贯通的阐释.佛性本合中道般若,佛性不二,心性不二,自心不二;般若之非有非无也在于显现佛性,般若与佛性体用一如相辅相成而为《坛经》顿悟解脱论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坛经》的般若说、佛性论及般若与佛性关系三方面进行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1,(9)
汉译佛典中,若论历来持诵者最多,感应最为昭著者,当首推《金刚经》。尤其从达磨门下五祖、六祖盛倡以来,随禅宗之风靡四海,读诵此经者益加普遍。不仅佛门弟子受持者无算,即文士淑女、村夫农妇,乃至外道旁门,供养书写持诵者亦不在少数。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实有过于道家老子之《道德经》,可称佛家之五千文。古人谓“东国首重般若”,更详切点,应该说“东国首重《金刚般若》”。  相似文献   

17.
唐代龙朔三年(663)玄奘大师编译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堪为大乘般若经典之大成,其收集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根本思想。《大般若经》中广说境行果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我  相似文献   

18.
<金刚>一经为般若学之根本.<般若>诸经以<大般若>之第二分(<大品般若>)为根本,此依龙树判有前后两分,皆以<善现般若>为主.<善现般若>精义<金刚经>赅摄之.又二分之判,分详般若道与方便道,对比观之,自以方便道为究竟.方便道二十一品要旨,<金刚>一经具备无遗,井然不乱,故谓<金刚>一经为般若学之根本,实亦般若学根本之根本也.  相似文献   

19.
吴学国、金鑫先生认为,禅宗的“即事而真”“理事圆融”“一切现成”等观念,是在如来藏佛学与华夏自然思维的影响下,通过对般若思想的误读而形成的,逐渐丧失了般若原有的绝对超越理想.本文则认为,禅宗的上述观念皆有般若经论依据,“即事而真”源于《般若经》“一切法皆即真如、法界、法性”的原有说法;“理事圆融”是对般若经“唯有诸法,互相滋润,互相增长,互相圆满”的合理解读;“一切现成”系对《般若经》“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是菩萨摩诃萨道”的准确阐释.禅宗尽管对般若思想进行了中国化表述,但并未背离其根本旨趣.吴、金两位先生不但误读了禅宗与般若,也误读了华夏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达摩禅法二入四行之行入的分析,阐明其间蕴涵的如来藏思想,并以此说明达摩禅法之本质为如来藏法门这一基本主题.文章重点为对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的分析,并从中指出其如来藏思想的深刻含义,同时亦就称法行对达摩禅法中般若思想与如来藏之关系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