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哲学的终结与后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美学问题的研究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海德格尔批判传统、追问存在、终结哲学这一伟大构想的深刻用意在于:他把传统哲学当作了小写的哲学,而把思看作永恒的大写的哲学,终结已经进入历史的旧哲学,召唤哲学之"思"。德里达则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用"差异"原则来取代"中心"概念来完成他的"哲学终结"之思。哲学和艺术是美学的两极,"哲学的终结"和"艺术的终结"一起预示并彰显着美学的危机。后现代主义美学研究必须从"终结"话语下的"美学的危机"研究开始。  相似文献   

2.
伽达默尔多次指出,哲学诠释学与后期海德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笔者将尝试一种新的思路,即基于对存在历史之思的形态、方法和内容的基本把握,来明确后期海德格尔的探究方向和任务,分析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转向"问题和存在历史之思的论述,从而理解伽达默尔对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把握。这种把握最终表明,无论是在现象学方法的采纳上,还是在主题概念的借鉴上,哲学诠释学都在相当程度上因循了存在历史之思,而后者正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3.
D.科雷尔的研究报告表明,海德格尔从年轻时起就对艺术和文学怀有某种个人喜好。他说:“从学生时期开始,海德格尔就表现出对文学和艺术的爱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和A.施蒂夫特的小说,荷尔德林、里尔克和特拉克的诗……以及绘画和诗歌的表现主义运动”。然而艺术汇入他的哲学思想之流是30年代中期的事情,此时他已年近半百。从这时起,他的哲学目光常常注视着艺术尤其是诗,直到1976年去世。不过,谈到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哲学兴趣,有两个明显的事实值得注意:第一,至少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所占据的空间绝不是美学占据的空间。他曾以批评的口吻说到,美学集中在“文化活动的一个领域”,关心艺术作品的“欣赏”及其“性质和魅力”。从他发表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在他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相关迷思可能是20世纪最艰深的一种。本文试图从几个方面探讨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第一,海德格尔前期的世界和时间学说及其技术哲学含义;第二,围绕"实验"(experientia)概念探讨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起源的观点,落实于形式科学与实验的关系问题;第三,围绕"集置"(Gestell)概念讨论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基本看法;第四,围绕"泰然任之"(Gelassenheit)概念讨论在海德格尔那里启示出来的关于现代技术的思想姿态。本文的主要意图还不在于讨论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本身,而毋宁说在于,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观和技术之思出发,反驳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阐发一种所谓的"技术命运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清理了海德格尔不同时期有关Aletheia[无蔽]的不同解释,认为Aletheia[无蔽]意义上的"二重性"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主导线索,也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现象学思想经验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希腊的"无蔽"经验的重思,海德格尔指向当下和未来,关注后哲学时代里普遍意义的差异化-境域化生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之思或原事之思出发,开启了"黑色笔记本"所处的本质性哲学维度,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解读这些笔记的正当方式,帮助我们以合乎实事的态度进入海德格尔在其中所作的思想尝试。  相似文献   

7.
<正>艺术美学是从"艺术世界"中凝练和升华出来的源初美学形态。当代艺术美学应以开放的视域,将自然、生活重新纳入人类艺术活动的范畴中来考量,以审美直观和解释学相结合的方法来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学系统。宗白华和海德格尔等是现代艺术美学理论阐释的重要实践者。当代视域下重提艺术美学的意义在于:既可恢复美学研究的艺术维度,又与思辨美学形成一种互补,共同致力于世界美学的普世性建构。艺术美学与哲学美学、生活美学(环境美学)一起形成当代美学研究的三维度。  相似文献   

8.
麦克卢汉褒"听觉空间"而贬"视觉空间",与此类似,海德格尔扬"环视"而抑"向视",他们的理论在前者对后者的一次援论中相遇。这次相遇具有交相辉映的效果。这一事件揭开了现代欧陆哲学、美学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论题,即"审美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审美现代性并不能完成其现代性批判的使命,相反它与现代性同根同源,甚或同谋。海德格尔虽然揭露了"美学""体验"的认识论残余,但他将思归入物或消弭于日常生活空间,严重削弱乃至取消了哲学的批判功能。对于海德格尔哲学的反认识论局限,卢卡奇和德里达均有发现和批驳。然无论将思视为符号游戏抑或事物的自然显出,都是片面的。实际上,思在物中,也在其外。审美活动或许最能体现思于物的双重位置。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哲学之思永远不会指向或屈从于某种既定的目标,而总是处于不断超越给定性的开放性的路途之中。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而进到存在之思的路途正是这种思之本质的体现。它一方面表现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把握和进入,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现象学的批判与超越;海德格尔与现象学之间有着一种复杂的关系。现象学对海德格尔具有某种决定性的影响,而海德格尔对现象学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不是科学,它不必硬让自己去承担那些与专门科学有关的主题。现象学是一种本源科学,现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蔽而不明的。无论是第二国际的理论家,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领袖都严重地误解了这一基础,并使之局限于现代形而上学的总体框架之中。为了从这种粗疏混乱中摆脱出来,有必要思及马克思在同一方向上(亦即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批判上)有决定性开展的"同时代人",而这样的同时代人将特别包括海德格尔。现代形而上学的本质性在于"意识"的存在特性,这种存在特性是通过主体性被规定的,从而现代形而上学作为"我思"哲学或主体性哲学是以意识的内在性(Immanenz)来作为基本建制的。因此,对于意识或一般主体之内在性所持的本体论立场,便成为决定某种哲学是否从属于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尺度。在这一主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积极"对话",将开启出一个从根本上超越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性视域,而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只有通过这样的视域才能得到真正深入的阐明。  相似文献   

11.
卡尔纳普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拒斥至今仍然影响着许多分析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驳卡尔纳普:首先,海德格尔哲学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典型代表,倒是要克服形而上学,只是克服的方向与卡尔纳普相反;其次,卡尔纳普在名词的动词化以及“无”的问题上完全误解了海德格尔;再次,卡尔纳普对to be问题的否定以及用艺术代替海德格尔哲学的企图等是科学主义的、独断的和简单化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清理了海德格尔不同时期有关Aletheia[无蔽]的不同解释,认为Aletheia[无蔽]意义上的“二重性”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主导线索,也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现象学思想经验的基本特征.通过对希腊的“无蔽”经验的重思,海德格尔指向当下和未来,关注后哲学时代里普遍意义的差异化-境域化生成.  相似文献   

13.
人们通常把康德看作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但从海德格尔的相关反思和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体评判来看,莱布尼茨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具有非同寻常的内在关联,理解这一关联具有重要意义。海德格尔并非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在本己思想的推进中逐渐"发现"和"定位"了莱布尼茨思想的关键位置。在海德格尔看来,莱布尼茨哲学不仅传承着古代哲学传统,而且通过其转化工作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根据。对海德格尔这一"发现"和"定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莱布尼茨与康德哲学的关系,进而全面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之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工作乃是以"根据律"问题为基本形态的对哲学传统问题的继承与转化。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自建立伊始就与笛卡尔有着继承关系。本文试图从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现象学阐释中剥离出海德格尔对蕴含在笛卡尔哲学中的"积极可能性"的挪用。通过揭示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的现象学改造,本文意在建构写作《存在与时间》的海德格尔与笛卡尔哲学直接"对峙"的史前史。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和海德格尔后期存在论都将艺术看作为一次真理的去蔽。伽达默尔后期的《言辞与图像》使他在同海德格尔不相抵牾的情况下超越了海德格尔。他将存在分为三种等级:混沌、已经变成的存在和混沌向已经变成的存在的变化。变化有两种形式:精神能量和运动。运动中没有存在的真理。在精神能量的变化方式中,真理自身显现出来。艺术的存在方式就是精神能量式的变化方式。精神能量决定了艺术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伦理境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的思想以其持久的幽邃不断突入学术界 ,日益成为学术界的“显学”。这表明 ,学术界正在逐步消化海德格尔的思想。然而 ,面对一个断然宣称“我们尚不会思”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 ,第 1 2 0 6 - 1 2 0 7页 )的虔诚思者的思想 ,我们不能不问 :“学术”消化得了“思想”吗 ?当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或思之存在在左冲右突的学术过道里被逐一演变为“诗化哲学”、“人生哲学”、“存在主义”、“真理观”、“艺术观”、“自然观”、“技术观”、“死亡观”、“语言观”等等之际 ,思之为思已然从过道中撤回了自身。思想收回去了 ,因为“人们…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海德格尔1919年在弗赖堡大学早期讲课稿中的内容探讨海德格尔早期对哲学本性的思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考察海德格尔早期开始思考哲学本性问题的方式;分析他将哲学当作原初科学的观点,即认为哲学是对思想、认知的"实情"及方法(方式)的探索;评价他的这些见地的视域与方向的重要性、局限性、特性以及最终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毕生的思想与上帝/神性难解难分。在后期重要著作《哲学论稿》中,海德格尔形成了对其后期思想具有规定作用的“存在/存有历史”观,以及以“本有”(Ereignis)为核心词语的后哲学之思。而在“存在/存有历史”思想的最后一个“关节”即“最后的上帝”一节中,海德格尔形成了与“本有”相关的神性之思,后者不同于传统神学——我们愿意称之为后神学的神思。  相似文献   

19.
张世英先生从"纵向超越"移向"横向超越"的哲学方法论转折,体现在他以"惊异"来理解哲学特点的阐释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主张哲学发端于"惊异",但囿于概念化哲学的格局,无法容忍惊异这种情绪进入哲学本身。张先生呼应海德格尔的论点,认为惊异是一种横向超越的解蔽,应该贯彻到真正哲学的始终。这样的惊异打通了诗与思,因此,张先生认为哲学就是具有审美意识的惊异,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诗的哲学"。它与海德格尔论述的前柏拉图思想者们"爱智慧"的思想意趣相通,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深邃哲理在当代的创造性生成。中国古代的儒家哲人也看重两种情绪的揭蔽功能,即忧惧和亲爱。只有在忧惧中,才可以直感到天道的特性,激发出原本的德性思考。而只有在亲亲之爱的兴发中,才可同时体验到忧惧和喜乐,让思想进入诗意盎然的仁道和泛爱万物的高明境界。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论述海德格尔提出的"真理问题的形而上学"及范畴问题的三个视域,本文探讨了1912至1916年间,海德格尔是如何让逻辑重新获得哲学上的意义的,即如何通过确定真理的存在重新在逻辑与存在之间建立起关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