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傅丽  黄杰 《中国宗教》2018,(4):56-57
龙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处,是古晋阳城的核心地区,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群落。《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龙山在西北,晋水所出,东入汾。”太原龙山南脊在唐代就建有昊天观,也叫静居观,并开凿两间石窟。石窟选址为道教堪舆学中负阴抱阳之地,也是我国道教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  相似文献   

2.
正一、龙山石窟是民族融合共存的典范龙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20公里处,是古晋阳城的核心地区,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道教石窟群落。《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龙山在西北,晋水所出,东入汾。"太原龙山南脊在唐代就建有昊天观,也叫静居观,并开凿两间石窟。石窟选址为道教堪舆学中负阴抱  相似文献   

3.
日本学者常盘大定曾著《山西龙山》一文,发表于《支那文化史迹》第一辑。事隔多年,张明远教授对山西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龙山道教遗址进行了多次考察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和专著,为深入研究唐朝道教,特别是蒙元时期的全真教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①。然而,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本文拟就龙山道教遗址的定名和开凿的时间重新进行考证。并且,对保留至今的全真教实物资料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加以阐释。一、关于龙山道教遗址的定名龙山道教遗址,常盘大定和张明远教授定名为“龙山道教石窟”。笔者认为,当复原龙山道教遗址时,应尽量沿用全真教…  相似文献   

4.
杨晨昕  李雅君 《法音》2023,(5):57-60
相较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的闻名于世,被盗凿严重的天龙山石窟长期以来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但2021年初天龙山第8窟“佛首”的回归,使它再度引起了世人和学界的关注。天龙山石窟始凿于东魏丞相高欢“霸府”晋阳城时期(534-550),高欢在此建避暑宫并依山开凿石窟,就此展开天龙山延续一千多年的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5.
天龙山石窟上承东魏、北齐佛教造像之余韵,下开盛唐丰腴健美之风尚,是独具特色的佛教石刻宝库,反映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呈现出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中艺术的一面。2021年春节,天龙山佛首的回归首秀,吸引了无数人将目光投向这片历经风雨、受尽浩劫的石窟。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的石窟建筑,最初是随着印度佛教石窟建筑的传入而出现的,而道教石窟建筑也是其影响下的产物。例如,最早有明确纪年的道教石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元年(535)的陕西宜君县福地水库石窟,其中有关道教的内容仅占三分之一,其余的都是佛教的内容;开凿于宋代的重庆大足石窟,也是融合了儒释道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茅山道教自东晋魏华存正式创立以来,一直被崇奉不衰;隋唐时代为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人竭力推崇而名声大振,该派从肖梁至北宋中期,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与龙虎山、阁皂山同为道教著名的三大符箓派。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正一道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龙虎山、阁皂山及茅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从此,茅山正式归入正一道。从茅山的历史发展来看,他对整个中国道教的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道教史中也具有极高的地位。相传早在黄帝时代,中原有位展上公迁往伏龙山溪上(今茅山玉晨观)“手植白李弥满,食之味异美。”夏、周、春秋、战国时期,茅山已为帝王巡游和采集药草的名山。  相似文献   

8.
石窟文化是丝绸之路的产物,是佛教东传后生成的宗教文化繁荣的形象化载体。须弥山石窟开凿于北魏至唐代,地当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处,是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其佛教艺术对我国石窟佛教造像有过直接影响,也影响到日本佛教的传入。石空寺石窟同样缘起于丝绸之路,是唐代以前开凿的石窟,道教、佛教、藏传佛教造像皆备,西域、中亚、非洲人物造像栩栩如生,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在宁夏的独特体现。  相似文献   

9.
《道枢》集南宋前道教修炼方术之大成,内容以生命为核心,有相当完备的生命观体系。基于《道枢》在道教文献中的重要地位,梳理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对把握道教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窥探南宋前道教生命观之概况,相当有价值。本文着重从生命局限性之体认、生命超越可能性之把握、生命智慧的现代意义三个层面,对《道枢》的生命观进行探讨。 逢礼文,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0.
位于重庆境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中的道教石刻造像,以其丰富的造像题材、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国内石窟寺艺术、道教文化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足道教石刻主要集中在南宋初期,其价值“是全国其他石窟不能比拟的”。“如能将这些资料整理出版,将有世界影响。”  相似文献   

11.
道教将出世解脱与入世修行相结合,具有重视现实伦理的特点。道教孝道观总体上吸收借鉴儒家孝道伦理,既有善事父母的基本要求也由孝推忠,将孝道泛化。但因道教宗教目标与儒家入世理想的差异,道教孝道观又有自身一些特征,主要体现为将宗教目标贯注于养亲荣亲的孝道内涵中、将孝道发展为保养身心的修炼操作技术以及在孝道观中推尊母亲的地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真大道教史料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垣先生之《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与金元北方道教之研究有筚路蓝缕之功。陈智超先生于80年代有两文论真大道教史实,光绍乃祖,创获甚多。笔者最近在阅读方志时又偶拾若干零碎材料,奈何于金元史料绝少涉猎,不能望二位先生之项背,借《中国道教》公诸同人,望有益于道门内外之研究。真大道五祖郦希诚为宗门中兴人物。其事迹可见《道家金石略》收录的1278年《洛京缑山改建先天宫记》和1291年房山《重修隆阳宫碑》。袁国藩先生由清末《畿辅通志》发现延庆州《重修天居观碑》,仅有少许文字。我从天一阁藏嘉靖《隆庆州志》中发现碑文,题为《天成观碑…  相似文献   

13.
正大足道教石刻,是宋代道教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涌现出南山、石门山、舒成岩、石篆山等代表性石窟点。在大足道教石刻中,可以领略到道教艺术自身创新的独特魅力,丹凤眼与美须髯这些人物面部局部特点,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道教艺术在经历漫长发展之后,至两宋时期逐渐臻于成熟,以宋代造像为主的大足道教石刻,可谓宋代道教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涌现出南山、石门山、  相似文献   

14.
王芳 《中国宗教》2022,(1):84-85
《玉音法事》成书于宋代,是道教音乐史上最早的词谱兼备的经韵词曲总集之一。书中内容反映了宋代道教音乐以乐教化、"乐""礼"相辅相成的音乐功能观,展现了宋代道教的神仙谱系,体现了宋代道教音乐对佛教元素的融合,进而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仪式所使用的音乐。唐宋之世,随着道教理论、仪规等得到极大发展,与其相应的道教音乐也愈发丰富。其中,成书于宋代的《玉音法事》是这一时期道教音乐集大成之作,从中可以了解许多宋代道教音乐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侯宝垣道长毕生弘道,德高望重,是我们道教的老前辈。侯道长秉承宿慧,年轻时即萌发皈道之念,后皈依道教全真龙门派。1950年旅港与其他道兄筹建香港青松观,专心修道。侯道长精通斋醮科仪并致力于弘扬道教文化,自1981年起先后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设立青松观海外道场,阐扬道教。香港青松观在他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教务,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回报社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为传扬道教培养人才,于1992年创办了“香港道教学院”,聘请内地一些道教学者讲学,以增进道谊。内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上,古陈仓宝鸡曾有过三个著名的道教宫观,即金台观、银台观、玉台观。以金台观最为雄伟壮观而声名远播,其他两观现已荡然无存,唯金台观雄姿犹在,是宝鸡历史遗存最完好的道教古建筑群。 金台观位于宝鸡市区北面陵塬半山腰,地势高旷,视野开阔,远望秦岭,环列如屏;俯瞰渭水,萦回若带,市区景色一览无余。观前的玉皇阁粉墙朱门,雕梁画栋,飞檐上翘,琉璃瓦盖顶,旭日辐射,夕阳晚照,金光灿灿若彩霞,故有“金阁流霞”之誉,是宝鸡八景之一。阁前一对石狮仰首蹲坐,气势威武,两边有铁铸旌旗方斗、游  相似文献   

17.
一如  迦琳 《佛教文化》2011,(2):92-95
从太原出发,沿盘山公路向西南行驶约三十六公里,即可到达天龙山. 作为吕梁山脉的一个分支,天龙山平均海拔在一千四百米.这里山势险峻,沟壑深邃. 令天龙山闻名天下的,则是被称为"独一无二的"天龙山石窟造像.  相似文献   

18.
1999年 4月 10日 ,位于澳大利亚纽修威省 (又译作新南威尔士州 )首府悉尼市的道教纽省青松观举行了隆重的新观落成暨列圣崇升开幕典礼。香港青松观一直致力于向海外弘扬道教 ,早在 1991年就在悉尼市注册成立“道教雪梨(即悉尼 )青松观” ,该观是悉尼市第一座全真道教宫观。 8年来在拓展教务和服务社群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因原址地方狭小 ,已不敷应用 ,故近年斥巨资购入现址 ,加建殿宇 ,并正式更名为“纽省青松观”。该处原为一古色古香的城堡式建筑 ,是政府指定之文物重点保护建筑 ,现在其基础上加建一座三清宝殿 ,使东西文化在此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佛教史上,弥勒的影响尤为显著。从现存的佛教遗迹可以看出,有关弥勒的内容不胜枚举。如弥勒菩萨与弥勒佛的单身金铜造像与石窟中的雕塑和绘画都极为多样,尤其是北朝。像四川的乐山大佛、敦煌石窟的南大像、北大像、天龙山石窟大像等即是  相似文献   

20.
道教中有大量的绘画作品,讲中国绘画史,常见列"道释"一门,指佛教题材与道教题材的作品。道教与中国绘画,是无法载然分开的。如何综合以观之,颇不容易。盖当代教育的一个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