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心理理论"的实验任务与研究趋向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理论”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最活跃、最多产的领域。本文介绍了“心理理论”的涵义,解释为什么称之为“理论”,在作者自己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理论”实验任务进行了总结分析。主要从实验任务的角度探讨心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认知与神经机制方面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
“心理饱和”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在社会生活中,心理饱和现象几乎随处可见。有个美国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游,他见那里的人用手编织的草帽很漂亮,于是问:“买一顶多少钱?”“10元。”“如果我买100顶你们的草帽呢?”“每顶20元。”“为什么我买批发还更贵?”“编一顶我们很新鲜,编10顶我们要耐着性子,而要编100顶相同的草帽,我们要怎样强忍着性子啊!”心理饱和导致这笔生产失败。[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温芳芳  马书瀚  叶含雪  齐玥  佐斌 《心理学报》2020,52(9):1087-1104
在因防控COVID-19疫情武汉“封城”后的一个半月内, 对全国34个省(区市)4833名民众的风险认知与焦虑进行了当事人视角和旁观者视角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基于当事人视角时, 不同程度疫情地区民众的风险认知和焦虑存在类似“涟漪效应”的趋势, 疫情严重地区大于其他地区; (2)基于旁观者视角, 民众对武汉居民的焦虑和对所需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生数量的评估存在“心理台风眼效应”; (3)基于旁观者视角, 在风险认知上, 低风险地区民众对武汉居民的评估显著低于高、中高及中风险地区的评估, 部分支持“涟漪效应”; 研究还发现了“边缘带效应”和“心理可控阈限”的存在。本研究一方面为“心理台风眼效应”研究的“当事人与旁观者”视角知觉差异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直接证据, 另一方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心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举国震动的“非典”扰乱下,绝大部分国人都忧国忧民、顾大局、讲奉献,以主人翁责任感投入到“非典”防治工作中,这是国人的良好精神状态,可是一部分人也存在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严重影响了“非典”。本着重分析非典防治工作中少部分人的心理错位,以及相应的心理规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聚焦,当前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探讨了我国7~9岁汉族、基诺族、布朗族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年龄及性别差异是否对“心理旋转”产生影响。结果表明:汉族儿童的结果与基诺族及布朗族儿童结果存在明显差异,7~9岁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未见男女性别上存在“心理旋转”能力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幼儿心理状态术语的运用与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桑标  马丽雳  邓赐平 《心理科学》2004,27(3):584-589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幼儿在假装游戏中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以及与错误信念的理解是否存在相关并具有一定的发展特征。57名3—5岁的幼儿参加了实验。研究程序包括两类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及假装游戏的拍摄、麦卡锡幼儿言语智力测验。结果发现:(1)幼儿的一般言语能力与错误信念的理解存在显著相关;(2)幼儿心理状态术语的使用存在情境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具有“指向愿望一指向信念”的维度特征;(3)在控制相关因素之后,幼儿错误信念的理解与心理状态术语的应用及其特定范畴(习惯用语)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相关;与“真正涉及心理状态”之间的相关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8.
环境中的风险认知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清源  谢晓非 《心理科学》2006,29(2):362-365,357
采用多维度的心理测量范式,研究公众在“影响程度”、“可控性”、“了解程度”、“影响的持续性”、“发生的可能性”、“结果的严重性”六个维度上对39个环境条目的风险认知特征。研究结果验证了“风险程度指标”,并将环境风险划分为“生态环境”“疾病与灾害”“生活环境”三个大类并探讨其风险认知特征。结果显示,由“客观认识”和“主动作用”两维度形成的认知地图可有效地指导风险沟通。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用问卷调查法对219名4~6岁蒙汉族城市幼儿进行了交往心理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70%以上的蒙汉族幼儿都有喜欢交往的倾向;交往中同伴交往占首位;交往以游戏和学习为主要内容,以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为主要形式,在同伴交往的类型、交往的支配性、交往中能力表现及交往频率等方面,两个民族的幼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设立“小金库”是一种违纪行为,但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小金库”现象却普遍存在。本从社会心理的层面分析设立“小金库”的社会心理特征和“小金库”现象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并提出遏制“小金库”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一、心理技术学的溯源“心理技术学”一词最早是在1903年由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L·W·Stern)提出,它的英文名称有两种。一种是Psychotechnics,一般译为“心理工艺学”;另一种是Psychotechnology,常常译成“心理技术学”。由于两者都是研究心理学方法和成果在解决实际的(工艺、军事、医疗等)问题中的应用,因此心理工艺学也就称为心理技术学了。  相似文献   

13.
创伤截肢术后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同时使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做好创伤截肢患者家庭护理与心理疏导非常关键。在慢性康复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纠正其认识偏差,减轻“自避”行为,消除“患肢痛”幻觉;在家庭康复护理过程中,要建立和谐的康复环境,训练其自我照顾及运动功能,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尽快恢复身心健康,重新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4.
文化心理学的双重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浩 《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795-800
文化心理学具有双重内涵。一种内涵可以表达为“文化心理”学,关注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以“文化心理”为主要研究内容;另一种内涵可以表达为文化“心理学”,强调研究者的文化负载,以“心理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当前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未能有效整合“文化心理”与“心理文化”,这妨碍了对文化心理学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从社会心理层面对腐败行为进行了归因:社会角色领悟不清;“成本——效益”心理、物欲化心理、嫉妒心理、信仰危机。阐述了腐败行为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弱化社会认同、社会适应的心理焦虑、强化物欲心理、信仰危机。同时,分析了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特征:性质上的负面性、存在状态的隐蔽性、感染性强。  相似文献   

16.
零点调查的研究人员在近日的一项调查中指出,根据受访者对于当前生活的感受发现:生活感受不同的群体在对心理医生类型细分及心理治疗的参与意向上存在差异,而以源自工作压力的心理紧张对于心理诊疗需求的促进最为明显。 忙碌奔波型(占受访者的35%)。以在民营、三资单位从事管理与专业研究工作的男性居多,他们的生活感受较多表现为“急躁”、“苦恼”、“忧郁”,较少表现为“无聊”、“幸福”、“快乐”。他们中80.2%的人认为心理医生是阅历丰富者,只有少数人认为心理医生是故弄玄虚者(15.1%)和不学无术者(4.8%)。对心理医生的高认同度,使得35.7%的人  相似文献   

17.
“心理契约”是一种心里感知和领悟,是建立在双方共同期望中的一种可信任的合作责任,其作用是满足双方所达到的一种共同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约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隐性的“衔接”作用,成为高校师生处理双方合作关系的一种心理化合物,是联系师生间的心理纽带。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探讨主观幸福感和人生意义在职业倦怠对心理生活质量影响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心理生活质量评价问卷”“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人生意义感量表”对广东省581名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施调查。结果表明:(1)中小幼教师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人生意义和心理生活质量两两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2)中小幼教师职业倦怠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3)主观幸福感与人生意义在职业倦怠对中小幼教师心理生活质量影响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  相似文献   

19.
“心理理论”是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迄今已积累了大量行为研究的证据。心理理论具有领域特异的模块化认知机制,脑成像研究中也发现心理理论任务激活前额叶皮质等多个模块区域。论文阐述了真实表征与错误信念、心智互动等心理理论推理的神经机制,总结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李士金 《心理科学》2007,30(4):987-989
本文在大量学生学习心理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发现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非理性学习心理”状态,通过对典型心理资料的实证分析,探讨造成他们“非理性学习心理”的各种因素,对改变目前学生不良的学习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