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基督宗教赞美诗集是当时“西方音乐在中国传播的主要载体”。(王震亚:《西洋乐理输入探源》)这一时期编印出版了很多风格各异的赞美诗集,反映了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的基督宗教音乐中国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祝帅 《天风》2007,(15):16-17
……我们自己的身上应该常常散发这基督馨香之气,说话都要常常带着和气,在世人——无论是信的人还是不信的人——面前,为基督做美好的见证。  相似文献   

3.
余继堂 《天风》1995,(9):17-18
位于旧南通市西北隅端平桥畔的“基督医院”,建于清宣统一年(1909年),由当时上海的基督教区派遣来南通的美籍传教士鲍罗德医师监建。起初名为“纪念医院”,1912年重建后,改名为“南通州基督医院”。该院的业务与设备在当时苏北地区均属上乘。日军侵华后。  相似文献   

4.
基督徒信仰最显著的特色,不仅仅建基于教义和教理上,而是建立在这位使人类生命彻底改变的历史人物基督耶稣身上。礻也不单在历史中生活过,就是今天仍生活在我们中间,而教会即是因着耶稣的复活,而对礻也产生独特的信仰。通过基督的复活,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天主的确临在人间,倘若基督没有复活,那礻也在世的宣讲及行动就没有意义。而我们所信仰的教会与其他人手所建立的宗教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再看看在基督当时被钉死时,门徒那种沮丧的心情;与其目睹基督复活,在他们面前出现,他们那种兴奋,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以及他们相互报道基督复活讯息的…  相似文献   

5.
南通市基督医院爱国抗日的英雄事迹 位于旧南通市西北隅、端平桥畔,一座两层楼房的"基督医院"建于清宣统一年(1909年),由当时上海的基督教区派遣来南通的美籍传教士鲍罗德医师监建.起初名为"纪念医院",1912年重建后,正式命名"南通州基督医院".该院的业务与设备在当时苏北地区均属上乘.预感战祸随时加身的基督医院的医护人员,在院长海格门和夫人去庐山休假时自发地组织起十多人的救护队,并集中突击进行救护训练.每日以鸣锣为号,像战士般地进行实战演练.  相似文献   

6.
位于旧南通市西北隅、端平桥畔,一座两层楼房的“基督医院”建于清宣统一年(1909年),由当时上海的基督教区派遣来南通的美籍传教士鲍罗德医师监建。起初名为“纪念医院”,1912年重建后,正式命名“南通州基督医院”。该院的业务与设备在当时苏北地区均属上乘。预感战祸随时加身的基督医院的医护人员,在院长海格门和夫人去庐山休假时自发地组织起十多人的救护队,并集中突击进行救护训练。每日以鸣锣为号,像战士般地进行实战演练。  相似文献   

7.
正景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在礼仪制度方面汲取了很多中国化元素,使之得以在适应中国文化的背景下逐渐传播。探索这一段历史,不但对于文化史研究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对于当前的基督宗教中国化,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唐贞观九年(635),景教(Nestorianism,基督宗教聂斯托里派)沿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景教在入华初期,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吸收了当时中国占主流的儒释道思想,确定其礼仪和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8.
80年前,中华大地腥风血雨,南京大屠杀30万中华儿女丧生日军屠刀之下,震惊世界。其间,美国基督会在南京工作的六位传教士,不顾自己安危,坚守南京,领导和参与了救护25万中国人民的壮举。他们是迈纳·舍尔·贝德士博士,刘易斯·史迈斯博士,明尼·魏特琳女士,鲍恩典女士,詹姆斯·麦卡伦先生和裴睿德大夫。他们是当时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给家人和亲友写信,传达出血城南京的真相。因为在美国基督会工作的关系,同时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约研究员,笔者朱晓陵博士多次陪同美国团来纪念馆参观,也协助来自国内的学者、电视台摄制组访问美国基督会档案馆收集历史资料,在浩瀚的文档里,翻阅那些南京大屠杀有关的书信和照片,每页文件,张张照片,都浸透着国际友人跨越国界,跨越宗教信仰,忘我救人的精神。中华民族是感恩的民族,对包括此六位基督会传教士在内的在历史上和民族存亡关键时刻帮助过我国的国际友人,我们应以各种方式表示缅怀和加以表彰。因此笔者在出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80周年公祭之际,特撰写此文,以祭南京大屠杀期间死难的人们,并纪念当时在南京出生入死的六位美国基督会友人。  相似文献   

9.
据梵蒂冈电台9月12日报道:英国4百万天主教信徒的领导人,威斯敏斯特的总主教墨菲·奥康纳枢机在一项声明中指出,基督信仰在英国几乎全部消失。枢机的话在英国社会上激起对这个课题的热烈讨论。墨菲·奥康纳枢机这番话是他于上星期在全国神职人员会议上所说的,当时他勉励英国教会做没有声音的人的声音以及关注有需要的人。墨菲·奥康纳枢机说,教会应该成为现代世界的可见的希望。在谈到英国的基督信仰时,这位英国和威尔斯天主教会的领袖这样说:基督信仰在英国几乎全部消失,它不再是人们道德的指导。这是说,基督信仰不再影响英国人的…  相似文献   

10.
办好教会,乃是当前中国广大基督徒的共同心愿。只有办好教会,才能活出基督的形象,满有圣灵的能力,才能传好福音,为神作美好的见证。办好中国教会,更是中国基督教各级两会从主所领受的神圣使命。衷愿身处各级两会工作岗位的牧长同工们,务要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以天父的事为念,有严峻的使命感、责任感,上不负主的重托,下不亏广大信徒的信任。须知广大信徒弟兄姊妹正看着你们,主的眼目更是时刻下离你们!在此,请恕我向各级两会牧长们  相似文献   

11.
耶稣说:“我一朝被人从地上举起来了,就要吸引万众向我。”(若12:32)万众,就是指世人。基督的大门是向所有人敞开的,福音是传向所有世人的,这是一端最基本的道理。但在信仰生活中,我们对这端道理未必  相似文献   

12.
玛窦福音第18章第15节至第20节,讲述的是基督信徒团体内的弟兄规劝之道。根据玛窦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耶稣基督时代的教会实况:当时  相似文献   

13.
尼布尔《基督与文化》首先指出,基督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由来已久,长期困扰着人们。在尼布尔看来,关于基督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反文化的基督、与文化一致的基督、文化之上的基督、既对立又一致的文化与基督、改革文化的基督。这样一来,纷  相似文献   

14.
在纳粹行将就木前夕被盖世太保秘密处决的潘霍华是没有殉道者时代的殉道者。神学家潘霍华对于今天的教会来说,不仅仅是一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神学遗产仍然对于现今的神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的生平与他的思想是一致的——他所活出来的正是与他所领受、所坚持的信仰与神学是完全一致的。本文以潘霍华的《追随基督》中的神学要点作为研究的内容,概略性阐述了潘霍华写作该书的历史背景与写作目的。文中分析了潘霍华驳斥当时在德国基督教中广为流行的"廉价的恩典",提倡"重价的恩典"的神学理念,理清其背后重要的神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基础——基督论的教会论。展开分析潘霍华在《追随基督》中有关"基督作为教会团契存在"、"基督界定基督徒与基督徒团契的生活"、"十架神学"、"基督徒的生活",以及"重价的恩典",这几方面重要的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弥撒圣祭     
天主教教理告诉我们,基督的圣体圣血是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泉源与高峰,因为藉领受基督的体血,基督徒不但能与天主的生命相通、分享他的生命,而且还能与天主的全体子民共融合一。因此说,基督的体血是天主在基督内圣化信友的高峰,也是信友在圣神内敬拜基督,藉基督敬拜天父的高峰,同时,基督的体血也是教会赖以存在与合一的有效标记。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外来宗教,借助当地的文化形式来传播自身思想的策略,在文化传播史上屡见不鲜。因此可以推测,唐代景教音乐也可能采用了当时中国传统的音乐曲调。而这对于当前基督宗教音乐的中国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陡峭的山边,俯瞰麦德林(Medellin)城,一尊巨大的白色基督塑像映入眼帘。基督伸开双臂,做出规劝人的姿势。我站在塑像下边,发觉自己在问:生活的基督今日在向山下蜿蜒的城市规劝些什么呢?基督会向这个现代大都市——该城市得以名扬的企业和高效率的象征说些什么呢?基督会向沿着  相似文献   

18.
卓新平 《天风》2010,(10):20-23
<正>论及基督宗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基督宗教如何参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在相互理解和接纳上仍存有一定的障碍或问题。"全球化"发展使基督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再次拉近,在这  相似文献   

19.
基督论在整个基督教神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会历史上在基督论方面有过许多的争论,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教义。但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语言、时代、文化、处境等因素的变迁,有一些观念在解释上遇到不少的问题,需要对之再解释。另一方面,基督教神学应该力求建立一种"包容、不排他"的基督论,因为基督不仅仅是某些人、某个范围内、关乎救恩而己的基督,他也是整个人类的基督,是遍及一切的基督。  相似文献   

20.
“天主的子民”及其教会学在“梵二”会议之后一时曾传遍普世。这一概念的提出,使许多国家天主教会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会一改过去古老的面容,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实际上,“子民”在旧约圣经中用得很多,以色列民族曾以“天主的子民”自傲。在新约中,关于教会的论述有一百多个,其中相当普遍与重要的一个便是“天主的子民”。因为基督通过死亡与复活,在圣神降临之后建立了新约教会,所以当时的基督徒们便以“新天主子民”自居,并赋予它新的意义。“天主的子民”及其教会学,显示了教会是在基督圣爱中的一个共融体,在这个共融体中体现了所有基督信徒各自应有的圣召和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