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语是人一生当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思意念的工具。经文:弗4:29 言语是人一生当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思意念的工具。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是和睦相处,还是冷眼相对,往往与他们说的话紧密关联,因为有其人必有其言。同样,在我们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上帝特别看重我们所说的话,因为我们所说的话能反映出我们内心的景况。在圣经当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言语的教训,上帝将这么多有关言语的教导摆在我们面前,是要引导我们说造就人的好话,讲对他人有教导意义的话,而不要讲污秽的言语,因为“淫词、妄语和戏笑的话都不相宜,总要说感谢的话”(弗5:4)。基督徒的品质应当是“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 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弗 4:29)。因此,说造就人的好话,就是指基督徒要讲合宜的话,如说柔和的话,说安慰人的话,说感谢的话等等。说造就人的好话是基督徒的生命里头有美好的灵性的自然流露。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言语才能让听的人得益处,荣耀上帝,为主作出美好的见证。现在我愿意从三个方面与弟兄姐妹一同分享:  相似文献   

2.
“人生活不只靠饼,而是靠天主的圣言”。这是耶稣在圣经中说的一句话,意在告戒我们,在信仰的旅途上,我们应该有比较明智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创造生活的美好环境,让我们的生命丰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全面地照管好我们的灵性生命,使它更加丰盛,有活力。耶稣曾许诺:听天主的话,而实行的人,必获得永生。在生活中,用天主的话来彼此安慰扶持,彼此鼓励劝勉,会使人感到“爱”的温暖与幸福,而这正是基督徒灵修的完美表达。人愿意了解别人,也愿意被人了解。在交往中,人藉着言语将自己表达出来而给与他人,言语和答复,使…  相似文献   

3.
我们中有许多人是在“千万要小心谨慎从事”这样一种敦促、提醒、告诫的语言环境中一步步度过人生年华的。譬如:当某人辞职离开原工作单位时,许多善意朋友常劝道:“千万要谨慎行事”。其意大多蕴含着“你不该这么办”的含义。 正因为存在着周围环境的时时刻刻善意提醒,方使得一般人很难挣脱原有束缚去冒一把险。的确,冒险会具有风险,这也是许多人踌躇不敢迈步的最大原因所在。一般情况下一提到“冒险”二字,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如果我果真去冒险的话,妻子一定会拧下我的头!”……“我一定会被搞得体无完肤、惨不忍睹”等这样一…  相似文献   

4.
“潜台词”又称“诗外音”、“弦外之音”。它是指说话人所说出的话中虽已包含但又未明确说出,需听者自己用心去揣摩、体会的内容。因此,要破译别人话中的“潜台词”是有一点难度的。但如果我们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就比较容易破译“港台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下列推理来破译“港台词”。(一)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推理。在这种推理中,否定后件则能否定前件。例:编辑:这首诗是你自己写的吗?青年:是的,每句都是。编辑:那我很高兴见到你,拜伦先生。我以为你死了很久呢。我们一听便知道编辑的“潜台词”是:这首诗不是你…  相似文献   

5.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谈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确态度,人们常常举出“闻过则喜”,作为一种高标准的要求。可是,事实上能做到的并不多见。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能够认真地加以考虑,就算很不错了。等而下之的,脸红者有之,反唇相讥者有之,压制者有之,伺机报复者也有之。对这些表现,如果要给一个道德评价,大多数人还可以比较容易统一认识。但真要普及“闻过则喜”的要求,可能人们就会觉得有困  相似文献   

6.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美日常语言哲学的重要学说。近年来,经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等人的发展,这个理论的部分内容已经成为现代逻辑的一个新分支。所谓“言语行为”是指对话语意谓的内容有所实践的语言活动。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发现日常语言中的许多语句都有这样一种性质:我们一边使用这些语句,一边就实践了语句中动词的某种用意。他把这种叫“行为句(Performatives)”,其中的主要动词叫“行为词”。例如,“我向你保证”,“我警告你以后别再违章”,“我答应你的要求”。人们说出这些句子的时候,同时也在履行着句中的涵义,即做出“保证”,发出“警告”,表达允诺。行为句不同于叙述句(Constatives),后  相似文献   

7.
梁亦琨 《天风》2001,(9):12-13
“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3:2)。的确,舌头如刀,舌头如火,舌头如舵,它会讲夸大话,也会讲真实的话,它会讲污秽的言语,也会讲圣洁的话语。所以,我们要靠着圣灵来管治舌头,使它能讲造就人的话。讲合宜的话语十分重要。下面我们要看大卫的几次讲话,圣经中为什么说他是个说话合宜的人。 一、在敌人面前讲勇敢的话(撒上17:41-47) 当日在以拉谷的战场上,非利士人歌利亚耀武扬威,向以色列军队骂阵,“你们叫一个人出来,与我战斗!”“他若能与我战斗,将我杀死,我们就作你们的仆人;我若胜了他,将他杀死,你们就作我们仆人,服  相似文献   

8.
张少华 《天风》2005,(12):18-19
言语是人一生当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思意念的工具。在人际关系中,人们是和睦相处,还是冷眼相对,往往与他们说的话紧密关联,因为有其人必有其言。同样,在我们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上帝特别看重我们所说的话,因为我们所说的话能反映出我们内心的景况。在圣经当中记载了许多关于言语的教训,上帝将这么多有关言语的教导摆在我  相似文献   

9.
一样话百样说,看你会说不会说,会说者可让人笑,不会说者则让人跳。当你有话时别急于出口,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你应考虑一下说法。改变说法,效果将大不一样。 当兵意味着可能参加战争,战争就意味着死亡。美国一直采取志愿兵制,如何让那些养尊处优的美国人“志愿”当大兵呢?美国人想出了绝妙的动员广告: 如果是打传统的常规战争的话,不用担心你当兵就会死。当兵有两个可能:一个是留在后方,一个是送到前线。留在后方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送到前线又有两种可能:一个是受伤,一个是没有受伤。没有受伤不用担心,受伤的话也有两个可…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谋求职业的人,只是极少数,而大多数是以毁灭自己的理想为代价,从事自己并不喜爱的职业 ?究其原因,除了部分从业者是因为“计划”分配体制使其理想无法实现外,更多的则是用以下这五枚“炸弹”毁灭了其谋求理想职业的信心,因害怕失去安宁,害怕参与竞争,从而失去了机会、丧失了斗志、毁灭了理想。 一、轻视自我   在我们周围,我们会经常听到许多诸如此类的话:“我头脑不灵活……我经验不足……我学历不高……我不熟悉环境……所以,我不敢去或没有去谋求那份职业……”仔细想来,正是因为有…  相似文献   

11.
身后的眼睛     
水对上帝说:“在你创造我的时候,为什么要把我置于最低下的地方呢?这是不公平的。” 上帝听了水的话,对水说:“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你可以到最高处。”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持快乐,你必须注意如下几个禁忌,如果你一条也没犯的话,相信在生活中,你会是一个很快乐的人。   “杀手”一:完美主义  虽然,对美好的追求是人之常情,但若是过了头,就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烦恼。完美主义者凡事都要求完美,凡事都要追求最好。殊不知追求完美很多时候会给自己带来不快乐,甚至会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有一位女士,她是个在卫生方面有完美倾向的人。每天,她都要把家里彻底地打扫一遍,门窗桌椅,任何一个小角落都不放过。床单被套每星期都要换洗,每一次洗手都要抹三次以上的香皂,每一次吃完饭,都要把…  相似文献   

13.
偶尔听到人们这样说:“确实光阴似箭,我的年龄也是40啦。”从感叹者的语气中,我们能体会出这位年纪40之士或多或少的悲观与消极。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想法,我们不妨去听一听心理学家的分析。 进入40岁,就处于人生的壮年期。这个阶段,也是人平生道路走了一半。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就工作而言,由于目前非常强调年轻化,在我们迅速发展的工业和电脑时代里,人们会认为壮年的人年龄“过头了”,40岁的人大都被拒之门外。各行各业都让年轻人接手,导致壮年人的萧条,许多家庭也因此破裂了。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特别是在我们这些接触佛家思想不久的人当中,常常听到大家在讲这样一句话:“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你也勘破红尘,我也勘破红尘,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并不是象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理解的消极遁世,逃避现实,而是修炼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体现出来的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试问,一个整天为蝇头小利而你争我争、尔虞我诈的人,他能有这种胸怀和境界吗 ?   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现在的年青人信佛,决非盲目迷信,人云亦云,而是理性的抉择。佛家的理论博大精深,佛家的思想纯正不二,…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日益频繁,我们不得不去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不得不随时更迭与变换自己的角色;我们无时不在承受着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并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言行。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很容易丧失自己,常常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感觉,这时,我们需要独处。所谓独处,是有意识地避免外界干扰、自己进行思考的过程。独处的方法有很多:当你静坐斗室时,当你漫步湖边之际,当你记日记的时候,当你坐在列车上,当你躺在沙滩上……独处,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如果你愿意的话,即使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流和闹市之中,你依然可以独处。独处是一种状态,只要你有意识地自己面对自己,自己和自己对话,你就是在独处。学会独处,走向成熟越小的孩子,就越惧怕独处。当一个婴儿看不到妈妈时,他就会哇哇大哭,他会感到焦虑和恐惧。这是因为他的自我还不  相似文献   

16.
林志华 《天风》2008,(10):4-5
保罗是我们敬佩的一位大使徒,他忠心侍主,努力传福音。他有常人所没有的了不起的经历,他周游四方,建立教会,为福音受许多痛苦和逼迫。神又给了他极特殊的启示和看见:曾被提到三层天,听到过隐秘的言语。他如果夸口,也不算狂,也不算过分,但保罗除了自己的软弱之外,从不夸口。神为了使他更谦卑,有一根“刺”加在他身上。  相似文献   

17.
学术之间     
教写作理论往往写不出好作品,谈政治学原理的人往往做不成官,如果有经济学家对着失望的暴发户们辩解道:“我讲的是货币如河流通的原理,不是告诉你如何发财的。”保不定会引来他们的嘲笑。同样的尬发生在自己身上,作研究生时,念的是语言学方向,友人眼里以为我辈定然伶牙俐齿,不料天天见桌面上只堆一些诸如《“的”字在古代的异读》之类的用友人的话来说是“鬼也读不懂”的书,心想岂非要读过了人不成,好在导师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一语道破了末八门的我思想之茫然:我们要搞的是学,是从理论上分析语言,不是术,不是谈语言的应用技巧…  相似文献   

18.
发问的智慧     
常常听到这类问话:“各位还有什么高见?”你一定习以为常。但如果细究起来,这实在是一句很拙劣的话。问者的本意显然是想打开你的话匣子,但效果却只能让你紧闭着嘴巴。试想:高见?你一开口不就表明你的话都是些高见吗?你若展开话题,更显得你盛气凌人,一副“高见”模样了。  相似文献   

19.
彭巧林 《天风》2014,(1):54-55
如果你到美门口,你一定会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我是一个瘸腿的人,一个生来瘸腿的人。我不知道上帝为什么会把我造成这样,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的话,我为何不能像其他正常人一样能有双脚行走?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的话,为何我受人遗弃且在我们的律法中不准许我参与敬拜?  相似文献   

2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说:“每次晚上睡觉以前我都对自己说:‘明天早上我要早起!’但是很遗憾,清晨日已高照,我还是躺在床上起不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