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志华 《中国道教》2008,(5):31-32,33-35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独特的经文和注释 本文所据以讨论的<老子河上公章句>,以明<道藏>所收题"河上公章句"之<道德真经注>为底本,参校敦煌唐抄本、<四部丛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明<道藏>所收宋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本及题"顾欢述"<道德真经注疏>本.  相似文献   

2.
《老子河上公章句》是重要的道教典籍,在魏晋之后的道教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藏有多部《河上公章句》之钞本与刻本,其内容与国内版本不尽相同。本文以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本、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藏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本为考察对象,发现其中不乏可以校正国内版本之例,此类例证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还原《老子河上公章句》之本貌。这同时也说明,对域外诸本《河上公章句》的关注,是日后深入整理研究该书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对《老子》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完整地保留了《老子》原文,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此书对《老子》的诠释内容和方法取决于其预设的读者。作者隐去自身而托名神人以加强其诠释的权威性,突出身国同治以增加其吸引力,将"自然长生之道"升格为常道,以突破原文边界而开拓出新领域,下启了道教的产生。《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表面上看不过是对《老子》的"解释",其学术地位依附于被解释的《老子》,但它有完全独立的价值,使这部注经作品本身也成为了经典。  相似文献   

4.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围绕“道”的信仰,道教历史上对《老子》的注本众多,各种注本通过对《老子》之“道”这一基本哲学范畴的解释,作为其立说的基础,其中《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两部较早的重要注本,对“道”的不同解释,体现了道教形成过程中基本思想的重大转变,对研究早期道教的特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正 《管子学刊》2011,(3):124-127
本文探讨了刘鹗《〈道德经〉序》与《张氏遗书》所录《道德经序》之间的关系。指出《张氏遗书》所录《道德经序》的作者应为张积中之子张少陵。刘鹗序文中所引的资料,并非直接取自《张氏遗书》。张少陵是为李晴峰《详注道德经》作的序,而刘鹗则是为自己所过录的晴峰夫子《详注道德经》中的若干要义作的序。这两篇序文中所引用的资料,虽有同源关系,但内容相近而文字有异;两篇序文各自独立,不能混为一谈。本文针对认为刘鹗《〈道德经〉序》和李晴峰《详注道德经》均为张积中所作等观点,分析悬疑,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6.
王卡 《中国道教》1990,(4):28-30
敦煌唐乌本《老子西升化胡经》卷一,有两件抄本,编号为S1587、P2004。两件卷首均载有“魏明帝”所撰之《老子化胡经序》。可惜因抄本残损,文字缺伕颇多,难以通读。今考《正统道藏》所收,宋人谢守灏编撰《混元圣纪》卷一、卷五及《太上混元老子史略》卷上,都摘录有“魏明帝御制”的《老君化胡经赞》,或题作《老君赞》。以之与上述敦煌抄本相校,可知《化胡经赞》实即《化胡经序》并且《赞》文恰好可以补足《序》文的残缺。兹以敦煌S1587号残卷为底本,参校《道藏》引文及P2004号残卷,录存《老子化胡经序》全文如下: 老子化胡经序魏[明帝御制] 浑元未始,老君唯先,长[于太初,冥昧之前。]无师无祖,诞生自然。合真[散朴,乃微乃玄。仰而]举之,耀乎霄乾;俯而循[之,深乎渊源。敷二仪]以布化,烛三光以列天。  相似文献   

7.
《老子河上公注》 ,又名《老子河上公章句》 ,是东汉养生家所作的一部注老之作 ,托名“河上公”。是汉代崇黄老和修仙道思潮融会与演变的历史产物 ,也是《老子》由道家学说向道教教义演变的过渡性著作。《河上公注》尽管依经为注 ,不是专门独立的养生教育专著 ,其养生学说也不能形成首尾完具的理论体系 ,但从其散见于各章的注文中 ,可以看出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养生教育思想 ,而且通观互照 ,首尾照应。围绕治身养性 ,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 ,以益寿延年、长生久寿为目的 ,阐释爱气、养神、抱一、守性、无欲、和气等养生教育观 ,为进一步完善道家…  相似文献   

8.
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即唐玄宗御书或诏令唐朝中央机构、道教宗师书写的《道德经》文本,有隶书经文本、三体真本、楷书注本、楷书疏本等。唐玄宗亲自书写之外,集贤院、礼部、国子监等官方机构也缮写制作御本《道德经》。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多收藏于宫禁、京城道观之中,或作为向天下颁布的标准本而流传于诸道诸郡,现存敦煌写卷P.3725《唐玄宗御注老子道德经》,是保存至今由国子监、礼部缮写校对的写本或传写本,是向天下颁布的写本之一。唐玄宗御本《道德经》的制作目的,有的是为李氏宗族祈福,有的是为道教宫观书写,更重要的是为推行李唐王朝尊奉老子和《道德经》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9.
目前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经文业已经过大幅度的改动,并非王弼所依据的文本。通过考察王弼注直接引用以及间接表述的经文,可以发现其中与王弼今本经文相异的句例基本可以在简帛文本以及其他传世本中找到依据。王弼注所引述的经文,与楚简本、汉简本、帛书本以及傅奕本最为契合,而与河上公本距离最远。王弼今本的经文与河上公本最为接近,当受到以河上公本为代表的通行本的大面积同化。  相似文献   

10.
崔立军 《管子学刊》2016,(3):112-114
北大简《老子·下经》首章,即今本《老子》开篇之"道可道"章,出土简帛本与传世本在断句上存在分歧,各自成说。这关系到《老子》文本的演化,而马王堆帛书本与北大简本可能是传世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的前身。而"玄之又玄之"衍一"之"字,不可与"损之又损之"等量齐观,更与重玄说无关。  相似文献   

11.
那薇 《中国道教》1990,(3):33-39
《老子想尔注》,《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唐玄宗的《道德真经疏外传》罗列了古今注释《道德经》各家,其中有《想尔》二卷,并说:“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记载了历代诠疏笺注六十余家,也包括《想尔》二卷。该书于五代后失传,无人提及。现存的《老子想尔注》为敦煌莫高窟写本,存于大英博物馆,卷末题《老子道经上想尔》。  相似文献   

12.
一 《庄子》伪郭象序的流传 晋人郭象注本《庄子》三十三卷,北宋开雕时,把一篇所谓郭象的序文一道刻出来了。这篇序文写道: 夫庄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言虽无会,而独应者也。夫应而非会,则虽当无用,言非物事,则虽高不行;与夫寂然不动,不得已而后起  相似文献   

13.
《老子》校释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鱼不可脱于渊”今本《老子》第三十六章的“鱼不可脱于渊”一语 ,马王堆汉墓帛书乙本“脱”作“说” ,傅奕本、范应元本作“亻兑” ,诸字古通用 ① 。惟敦煌写本《老子想尔注》此字作“胜” ,当是抄误。历来解《老》者释此语 ,几乎都照字面意思讲为鱼不可脱离渊池。据现在所知 ,《后汉书·隗嚣传》载嚣将王元之语 ,已引称“鱼不可脱于渊 ,神龙失势即还与蚯蚓同” ,可见此种理解至迟到西汉末已经流行。不过在现存《老子》注本中 ,此解最早还仅见于《想尔注》。其文云 :诫 (道教戒条 )为渊 ,道犹水 ,人犹鱼。鱼失渊 ,去水则死 ;人不…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一些学者据明《道藏》所收南宋谢守灏《混元圣纪》关于刘歆《七略》的记载,认为《老子》通行本上、下经章数(上经三十七,下经四十四)是刘向定著的。事实上,《混元圣纪》的记载有讹误,谢氏原书名为《老君实录》,与南宋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序说》所引一致,也即刘向划分的应是上经三十四章、下经四十七章。而今通行本上下经章数,可能出自河上公本。  相似文献   

15.
《管子》跋十七则(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跋五(蒋生沐校本)右蒋生沐以明许光清刻《管子》校沈鼎新花斋本,载《斠补隅录》中。卷首注云“花斋本以影宋本校补元本参许光清校。影宋本每叶二十行,行二十一字”。案世传两宋本皆每半叶十二行,行二十三字,注二十八字或二十九字。(一见《楹书隅录》。一光绪初常熟张氏有覆刻本。孙渊如、  相似文献   

16.
《老子中经》的"中经"之名源于汉代谶纬之学,"中"字原指该经自身内容和传授的秘密性而言。作者最初亦未将该经与《道德经》上、下篇相比附,今本末章所云"三篇上下中经"里的"三篇上下"四字应为南朝道士有意加笔。在明《道藏》中尚存数段文字的《老子观天太清中经》是一种主要流传于南北朝后期至唐初的《老子中经》传本。现存各本《老子中经》都没有保持该经最初的文本结构,全经五十五章的结构原是由每章依章次以"第某某"为章题加上每章正文以"《神仙经》曰"开头的形式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17.
《老子》,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自战国时期韩非子著《解老》、《喻老》以来,历代都有大量人士为之诠疏笺注,阐发玄旨,到元代时,"《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余家"。①自元以后,又有大批注本涌出,由此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老学,对中国哲学、政治、宗教、文学艺术等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于历代的老学书目,近现代以来有多位学者做过搜罗与辑录,如周云青《老子道德经书目考》、王重民《老子考》、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之"中国老子书目录"、丁魏《老学典籍考》等。  相似文献   

18.
道教中有传说云 :“老子西升 ,开道 (导 )竺乾 (古印度 )”① ,函谷关关令尹喜“望气 ,知有博大真人西游 ,乃齐庄遮道 ,邀迎至舍 ,请问乙密。”② 老子虽已著《道德经》 ,“犹虑未足以尽妙” ,于是“又为关尹言道之要 ,列为三十九章 ,目曰《西升经》。”③ 此将《西升经》归于老子名下 ,显系道教神话 ,不足凭信。由其托名关令尹喜据老子所述撰成此书来看 ,可能出于尊尹喜为祖师且力主老子“化胡”的楼观派道士之手。其成书年代当在西晋 ,因葛洪《神仙传》曾引《西升经》 ,晋释道安《二教论》亦有称引 ,题名《老子西升经》。现存明《正统道藏…  相似文献   

19.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一期公布了北京大学所藏汉简《老子》(以下简称北大汉简《老子》)三支简的照片,其中《老子》(一)可以和今本《老子》第一章相对应:道可道,非恒道殹①擅?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相似文献   

20.
湖州版《圆觉藏》、《资福藏》是现存较完整的宋刻本大藏经,在近现代佛教经籍的校勘中充当重要角色,更显示出其版本的珍贵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尤其是经过对《圆觉藏》、《资福藏》等见存经本的详细考查后,对湖州版大藏经的雕印始未作出了较全面的论述;并就《圆觉藏》与《资福藏》究竟是两副刻板,还是一副?《资福藏》的总函数,以及《圆觉藏》与北宋《崇宁藏》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新的材料和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