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桥·义井·邑义——造像碑铭中所见到的建义桥、掘义井之佛事善举●张总邑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佛社组织。在中国古代的佛教造像中,邑义造像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北朝时期,大量的单体佛像、造像碑、造像塔,都是出自邑义组织之手。早期的邑义几乎就是专门从事于...  相似文献   

2.
这儿所说的佛像,是泛指一切佛教造像。当我们走进佛教寺院,常常会被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千姿百态而又维妙维肖的各种佛教造像所吸引。这些造像,除了佛像之外,还有各种菩萨、天王、罗汉等像,所有这些佛、菩萨的像,统称为佛教造像。佛教造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其...  相似文献   

3.
正佛教造像碑融合、丰富了中国传统石碑记功载德的作用,突出表现佛教伦理中国化思想对造像产生的影响,是中国佛教融入世俗生活的具体表现形式,显示中国佛教思维的实用性,体现中国佛教的价值观追求,反映修行趋向简易性的特点。中国佛教造像碑是与汉代物质文化渊源深厚的一种特殊石刻形式,兼具图像和铭文,多数纪年明确,分布地域广泛,既是研究丝绸之路上区域佛教的重要石刻代表,也是探求佛教中国化演变过程的物质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4.
金申 《佛教文化》1995,(4):27-28
佛像是古代信奉佛教的人们供养及作功德的法物,除了自己供奉外,还应施舍钱财、建寺塔、作佛像。因此,佛经中还有《造立形像福报经》,在《造像量度经》中还专有《造像福》一章,论及造作佛像的功德。  相似文献   

5.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四层佛像内发现秘藏有许多绘画作品,除过一幅卷轴画外,其余全部是版画。通过简述13幅经头黑白木刻版画和6幅彩印版画的题材内容,从美术角度对其雕刻技艺、图像样式进行分析,认为这些版画上承唐代宗教壁画,下启明清版画,代表着10世纪前后中国佛教造像的最高水平,是辽金佛教造像的经典样式和基本范例,对现存辽金佛教寺庙中的雕塑、壁画造像的断代有着不可替代的佐证作用,对研究辽代宗教传播、雕版印刷和服饰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1956年刊布《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以来,对该墓中室八角石柱上南北两面上的图像是否是佛像的争论,一直持续到90年代;自1980年公布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后,大批学者普质疑:“这里的造像在风格上却看不到西来的影响,这又应作如何理解?”在日本出土的三角缘佛教...  相似文献   

7.
<正>南北朝前期,受玄学思想和“魏晋风度”审美观的影响,佛教造像形成了“秀骨清像”的样式。南北朝后期,社会文化强调儒家思想和礼乐教化,佛教造像艺术相应地呈现为“面短而艳”的样式,为隋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完成奠定了基础。一据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记载,东汉永平八年(65),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佛教最初被视为神仙黄老方术,佛像自然也被视作神仙,其形制特点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石窟寺是佛教寺院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至今约有1700年的历史。石窟寺集建筑、雕塑、绘画和书法于一体,是珍贵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在克孜尔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寺遗址中,壁画和雕塑形象地记录了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历程。从石窟留存的造像和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佛像背后普遍具有光圈式装饰图案,一般出现在佛教造像的头部和  相似文献   

9.
谈我国佛教石窟迦叶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像艺术作为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受到普遍关注,但因种种原因,学术界对我国石窟迦叶造像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按照历史的顺序对我国佛教石窟现存迦叶造像进行全面而详细地梳理,扼要分析其在两千多年佛教造像中保持一定程式的同时逐渐本土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并合理得出佛教造像普遍遵循象征主义和圣事主义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1996年12月中旬,笔者与佛教文化界的同仁一起,在京观览了山东东平、平阴摩崖刻经拓本。这组拓本是平明书画收藏家柳文金先生,近年用相当代价精拓而成的。拓本宏幅巨制,有些高、宽各在10米以上,尤其比丘安道一的手迹,观者无不称绝。此一奇作佳物即将出版,这里仅就笔者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谈一点粗浅认识。在内容方面,这组拓本以刻经和佛名为主,兼及比丘传颂。就刻经而言,均不见经题,但从笔者曾整理过的造像碑等有关资料,基本可以找到经文出处。其一,东平二洪顶两段内容完全相同的经文,由“文殊师利白佛言”起,至“无念无作故”…  相似文献   

11.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文化,在公元5世纪初,高僧法显就记有西域北传佛教信仰的国家和地区的佛像行游的活动,佛教史籍中称为"行像"。但"行像"的本意在佛经典籍之中源于佛教徒的禅修实践中"像观"的禅法。由于《高僧法显传》将西域竭叉国无遮大会迎送佛像过程记为"行像"的缘故,这种称谓便在以后的典籍中沿用下来。这种佛教仪式表现了世俗信众在法会上对佛陀的供养仪式,呈现出盛大的供佛场面,所以造像庄严,仪式隆重,气氛热烈,之后行像活动逐渐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2.
正最初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传入中国,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经典,而是依靠它的艺术——佛像以及其他用以解释佛教教义的形象。因此,佛教造像艺术的转变对于历史上的佛教中国化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于今日的宗教中国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金石文献、逻辑推理和实物分析三个方面探讨,认为青州至少在五代、北宋时期便存在着不间断重妆古代佛像的功德活动,龙兴寺造像贴金彩绘并非均系北朝造像时的装饰,其中有大量佛像曾被后世重妆过.这一结论是当初研究者们在对龙兴寺造像贴金彩绘工艺进行评价时所忽视的问题,故本文推进了人们对这批造像贴金彩绘问题的深入认识,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造像也随之传入中国。据晚唐美术史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帝(东汉明帝刘庄,公元58—75年在位)乃使蔡愔取天竺国优瑱王画释迦佛像,命工人图于南宫清凉台及显节陵上。以形制古朴,未足瞻敬。”也就是说最初传入中国的佛教造像,因为模仿和照搬了古印度式的造像风格,与中国人的观念不合,与时尚不合,因而并不被中国人敬仰。其后,佛教经过魏  相似文献   

15.
云冈石窟造像是在汉代造像基础上吸收印度艺术各流派而产生的新艺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了解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艺术,必须溯其渊源,了解古代印度、犍陀罗、秣菟罗、摩揭陀等佛教艺术。从佛教艺术入手,研究云冈石窟中的佛教造像,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北魏都城平城的研究,还可以了解皇权对云冈石窟雕刻的影响。云冈石窟中大量的佛教造像和精美绝伦的雕刻,正是体现了佛教艺术对石窟创作的影响,其中庄严宏伟的佛教造像、技艺精湛的石刻及其所传达的佛教故事,都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精品。  相似文献   

16.
1996年IO月,青州市博物馆在一施工工地抢救清理了一批北采窖藏佛像,计有石、陶、铁、木等七种质地的佛教造像200馀件。年代跨度为北魏至北宋,约500多年。技术高超,工艺精美。这批造像原为青州龙兴寺所供奉。它们的被发现,震动全国,1997年被评为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佛教文化》1997年第一期陈晓温,赵宏伟两位撰文对此容藏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可以参看。文章中并说:“据专家初步考证,龙兴寺窖藏埋于北东晚期的某个时间,而是什么原因使龙兴寺将几乎全部佛像砸毁掩埋,却仍是一个谜。”《佛教文化》)1957年第五期继而发表李森…  相似文献   

17.
我接触与研究造像量度近十年了。初皈佛门,到各地参学,看到待修的庙宇断壁残垣,法像残旧破损,又见新造佛像多耗去巨资而不如法,真是痛心疾首。受菩萨戒时,我便发下大愿:“天下有一寺一庙一殿未修建完善者,誓不成佛。”遂浪迹萍踪,参访南北方庙宇,做进一步考查,并全身心地投入对佛教教义与造像、贴金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赵朴初先生、净慧法师、宝菡法师及吴立民老师的教导与鼓励,又有各地大德善知识及学者作我精进的增上绿,使我有了一些进步,在此,谈些体会供养法界同道,并乞指正。一、育相与无相世人多…  相似文献   

18.
殊胜因缘     
提起佛教造像找想大家都不陌生。且不说敦煌、云岗、龙门这一类中外驰名的石窟。在全国各地众多寺院里也都还留存着历代流传下来的各种佛像。这些像使人们产生恭敬心、欢喜心,并自然对塑像者那种传神的艺术产生敬仰之情。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这类不朽作品是那些雕塑家创作的呢?我们可能从残存的题记、铭文中得知供养人、造像的主待者的情况,却很少看得到塑像者的名字(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为什么?我想这是因为佛教造像出自宗教信仰的需要,塑像者主要的目的是为给信众供奉。佛像的艺术欣赏价值是由于塑造者虔诚的感情、专注的意愿、…  相似文献   

19.
应斯里兰卡佛教阿斯羯利派钱达南达国际佛教中心主席曼格拉长老的邀请.2004年7月24日至28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释学诚法师率领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五人,对斯里兰卡进行了友好访问。访问期间.中国佛教代表团与著名的斯里兰卡石窟寺--丹布拉寺的主人在那里的佛教博物馆举行了中国佛教协会赠送斯里兰卡的佛像安奉仪式。这三尊精美绝伦的释迦牟尼佛像分别代表了中国三大语系(汉传、藏传和南传)对斯里兰卡佛教的美好敬意。制作这些佛像的就是黄华宗先生创办的福建泉州鑫华雕塑工艺有限公司。为此我们特别组织一篇介绍黄华宗先生佛教造像艺术的文章以奉献于读者。  相似文献   

20.
印度佛教造像,对研究佛教史和艺术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家稍一留意,就会发现一些研究的文章或著作大多只注重8世纪前的印度造像艺术,而对8世纪后的艺术发展情况却很少涉及。是8世纪后印度佛教衰微了,艺术式微了,还是艺术的形式密教化、世俗化了呢?我想可能都有一些因素。这几年,笔者有缘接触大量的藏传佛教造像,于清理之中发现它们与8世纪后印巴次大陆各地的造像艺术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为了廓清印藏造像艺术间的关系,笔者翻阅了大量国外的文字和图像资料,最后得了一个令我十分吃惊的认识;原来8世纪后印巴次大陆的佛教造像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