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誉为当代中国佛教三大模范丛林之一的莆田南山广化寺,位于莆田市南部凤凰山(别称南山)之麓。此处本为邑名士郑露三兄弟(世称“南湖三先生”)讲学之所,郑氏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献其居为金仙院,供以佛像。隋开皇九年(589),经来自天台山的僧无际募资拓建后,改名“金仙寺”。唐景云二年(711),寺僧志彦被睿宗李旦召进宫讲解《四分律》,大受赞赏,赐号“聪明禅师”。志彦遂将隋时天台宗僧无际修持《妙法莲华经》得感应、寺涌出一股清泉的灵异之事上奏,李旦大悦,赐号为“灵岩寺”,由书法家柳公权书匾。会昌五年(…  相似文献   

2.
广化寺在福建莆田县城西南三公里处的凤凰山下。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凤凰山在县城西南,故有南山之称;又因古时兴化湾的海潮涌到山下,所以又叫南湖。这里山水清幽,风光别致。梁陈之际,名儒郑露兄弟三人于此结庐讲学。不久,有一位金仙禅师亦来此建庵修道。郑家兄弟感其诚,乃舍庐献地,助成功德。其寺即命名为金仙院,金仙禅师遂为开祖。隋开皇九年(589)莆田置县,金仙院经扩建,改名为金仙寺。当时的住持无际禅师,是从天台山来的一位高僧。厥后,寺宇不断增修扩建,渐具规模。唐景云二年(711)长老志彦应睿宗之诏入宫说法,备受尊崇,赐“聪明禅师”  相似文献   

3.
南山寺缘起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严经·入法界品》曰:“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被菩萨有“长居南海愿”。故也称南通观音。由于菩萨往大悲行门,自在成就,广行方便,晋现一切众生之前,乃至与其共居而成熟之,改观音道场普遍各地而特显于浙东普陀山,盖菩萨居于南海而应化于十方也。中国南海实在海南之滨,三亚南山即菩萨长居之补怛洛迦,大光明山也。故琼州历来即有观音出巡南海之说,南山侧望之东瑁西瑁二岛,相传即观音挑土之遗迹。唐天宝年间,律宗祖师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日本受阻,登陆南山,得观音护持,第六次东渡成功。其后,日本遣唐僧…  相似文献   

4.
一阴、阳两字的古义是背日和向日 ,起初并无任何哲学内涵。阴 ,《说文解字》曰 :“暗也 ,水之南山之北也” ,《说文系传》曰 :“山北水南 ,日所不及”。阳 ,《说文解字》曰 :“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 :“高明也 ,对阴言也。”① 众所周知 ,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早在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已有高度的概括和体现。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明确指出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老子第 4 2章 )自古以来 ,人们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对其中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几…  相似文献   

5.
吴卒是泉州同安县白礁乡(今漳州龙海市)人,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自幼家境贫寒,长大后立志学医,慈怀济世,拯救苍生。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所治之疾,不旋踵而去,远近以为神医”“无问贵贱,悉为视疗,人人皆获所欲去”,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因采药不幸坠崖受伤致死,卒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享年58岁。家乡父老念其救治民众之功绩,无不“追悼感泣,争肖像而敬事之”,建庙奉祀。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浮山县龙角山庆唐观(也叫天圣宫)是唐王朝之祖祠,道教圣地。相传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老君在羊角山显圣五次,托吉善行传言符命归唐。“吾而唐帝之祖也,告吾子孙长有天下。”高祖为了政治的需要,认老君为祖宗,建老子祠祀之,并改羊角山为龙角山,浮山县曰神山县,封吉善行为朝散大夫。道教因此发展为皇族道教、皇家道教而达到鼎盛。太宗扩建为“兴唐观”。玄宗为庆唐之中兴,改兹为庆唐观,派内臣高力士将其扩建为“天下式”老唐庙。誉其为“发祥之地”,“受命之场”,“龙角仙都”。唐帝从这里向全国推行尊老为祖、崇道抑佛,…  相似文献   

7.
大足南山石刻,在人足县城南三华里左右的公路边,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山石刻造像共有五百多身,属道教造像,开凿于唐、宋间,明清两代稍有增补。为何在唐、宋时期要在大足南山出现这么多道教石刻呢?笔者带着疑问考查了石刻碑碣。南山石刻区玉皇观三清洞之右外壁有以下碑文内容:“昌邻于合、旧号东州道院。文物彬彬;久稔闻见。人品有杨贤良、王文正之  相似文献   

8.
胡阿祥 《学海》2005,(3):36
(72 ) 10 93页 :“青州刺史 ,……孝武孝建二年 ,移治历城。”按 :青州移治历城 ,《宋书·自序》作孝建元年 ,《宋书·垣护之传》及《资治通鉴》皆作孝建三年 ,此作孝建二年。当以孝建三年为是。据《宋书·孝武帝纪》 ,孝建二年十一月以垣护之为青、冀二州刺史 ,次年五月 ,“木连理生北海都昌” ,垣护之以闻 (《宋书·符瑞志》)。考北海郡都昌县 ,本志云“寄治州下” ,即寄治青州治所东阳城 ,可见孝建三年五月时 ,青州尚未移治历城。又青冀二州 ,冀州为侨州 ,割成实土 ,治历城 ;青州实土州 ,宋孝建三年至大明八年 ,青州帖治冀州历城 ,合成青…  相似文献   

9.
《管子》的“九惠之教”是管仲相齐的九项惠民政策及教令,探讨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齐国的礼俗、风尚及在当时产生的社会影响;而且帮助了解管仲怎样兴德教民,顺俗而治。这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所谓“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赈困,九曰接绝。”(《管子·入国》)具体内容如下:所谓“老老”,就是敬养老人。规定:年在七十以上老人,一子免除征役,每年三个月由官家供养肉食;八十以上的,二子免除征役,…  相似文献   

10.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由于老子未进行解说,而引起古今学者注解它们,其注解也有异议,特别是对于“三生万物”的注解,其分歧很大,分歧的焦点是对其中的“三” 的涵义之注解.关于“三生万物” 中的“三” 之注解,常见的有三种:(1)三,“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2)三,“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3)三,天地人为.这三种注解,何者符合老子的原意,必须辨析.我认为注解(1)和(2)都不能圆满地解释“三生万物”,并可提出两个疑点:(一)倘若把“三”释为“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状态”或“阴阳相合而形成‘和气’”,  相似文献   

11.
道教辞典     
华颐 《中国道教》1990,(4):60-61
张伯端(984—1082)北宋道教徒。又名紫阳,字平叔。天台(今属浙江)人。曾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少为太学生,举进士不第,后为府吏。因触犯“火焚文书律”,遣戌岭南,后转成都。传说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异人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火候之诀”。乃改名“用成(诚)”,号“紫阳”。作《悟真篇》,阐发道教内丹之法。强调先“命”而后“性”。三教合一思想显著,“教虽为三,道乃为一”,认为“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05,(5):11-11
2005年4月23日,在象征慈悲、智慧、和合的南山海上观音圣像即将开光之际,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诸位长老、大德、居士、学者200余人,汇集于海南省三亚市,举行“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圆桌会”,共叙中华佛教同根同源、法乳一脉之法谊,共商筹办“世界佛教论坛”之大计,达成如下共识。  相似文献   

13.
人生字典     
“一”字的境界,简易之至,朴素之极。然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言:一以贯三(指天时、地利、人和)者为王也。故为人之道,贵在如“一”:心一则明,性一则清,神一则灵,情一则真,言一则诚,行一则贞,德一则正,气一则雄……大道归一,这就是“守一所以用万”。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6)
正第三章南山律宗之理本篇首先论述南山律宗的解脱之理,包括戒的解脱之义、三学次第及持戒须与定慧观行并重几个方面。其后论述南山律宗的成佛之理,包括《四分律》分通大乘精神的显发过程,道宣律师圆融白四羯磨具足戒体与三聚净戒戒体为同一戒体,依此戒体持戒时可三聚圆修之理,南山宗具足戒与菩萨戒之间的关系。最后,阐述以持戒为基础,事理圆融、真俗并观的南山教观。总体而言,南山律  相似文献   

15.
沈阳的著名道教宫观太清宫是龙门派在东北最大的十方丛林。位于沈河区西顺街北首。其开山祖师郭守真(道号弘阳子)之“遗蜕”亦曾埋藏在这里。自康熙二年癸卯(1665年)创建。迄今已有三百二十余年历吏。正殿中央供奉老子,左右配像为孔子与释迦牟尼,旁立站像左“灵官”,右“韦陀”;原名“三教堂”,以昭示全真道教最初之三教合一的教旨。据《奉天府承德县祠祀志》称:“三教堂在怀远门外,又称在外攘门外。有三殿三楹、经楼三楹、后殿三  相似文献   

16.
陈鹏 《哲学动态》2023,(6):23-30+127
现代仁学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为:是在现代生活世界中重建一个以道德为统摄(仁体统摄)的文化人生系统,还是只将道德作为文化人生的某个特殊的部分或领域。因此,现代仁学的开展中关于道德“本体性”强弱的思想线索有二:一是仁之本体性的“扩展”方向,二是仁之本体性的“收敛”方向。冯友兰明确否定在宇宙本体论的意义上讲道德,甚至肯定一个“非道德”的生活领域。牟宗三致力于道德形上学的建构,认为仁体既是道德(狭义)的根据,也是一切存在的根据,此乃“一本仁学”之极致。杜维明所建立的“精神人文主义”虽主张存有连续中的精神性,但其仁学收敛于“修身的人学”。现代仁学的“扩展”与“收敛”形成了多元化的儒学开展。  相似文献   

17.
司马承祯     
(647—735) 唐代著名道士。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为陶弘景三传弟子。少好学,不求仕宦,致志学道。师事潘师正,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食之术。后隐于天台山玉霄峰,武则天闻其名,召至京都,降手敕以赞美之。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又奉召入宫,问以阴阳术数及理国之事,答称“阴阳术数”为“异端”,并谓“无为之旨,理国之道  相似文献   

18.
一、澄观的简历和著作 澄观(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1岁从本州宝林寺需禅师出家。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间(758—759)依润州(今江苏镇江)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律师受南山律学并往金陵依玄壁长老习关河“三论”。代宗大历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槃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后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大历七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习“三论”。大历十年(775)到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复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荷泽  相似文献   

19.
断辞的差异性存在外露着作《易》者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拈出断辞“悔”,透视其“悔亡”、“无悔”、“有悔(悔)”三种不同形态:以中、正、比、应等为切入点,玩观卦象,通过数理统计对各自的生成进行定量分析,于对比中彰显出《周易》之内蕴:一、正不如中、应(比)之善;二、执中有应为事物发展最根本的条件:三、得位是事物发展不可低估的要素;四、中正之为美。  相似文献   

20.
章嘉国师,即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名业西丹毕蓉梅,亦名若必多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正月十五日生于甘肃凉州西莲花寺附近的一个牧民家庭.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经理藩院奏准,被认定为二世章嘉的转世灵童。次年,迎请至青海佑宁寺坐床,成为三世章嘉呼图克图。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发生了罗卜藏丹津之乱。时三世章嘉在乱军中,雍正皇帝恐其受害,“谕令延请至京。岳将军年羹尧遵命,派人护送北行,清帝躬自慰问。帝信佛法,与前辈章嘉尤结深缘,一见如故。龙目潸然”(《第二世土观语自在法海传》)。遂命三世章嘉跟随驻京掌印喇嘛静修禅师二世土佛活佛学习经典,“三妙俱备,稍学即成”(《穹庐集),第397页)。时雍正皇帝还令他与爱新觉罗·弘历一起读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