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川  李晓文 《心理科学》2007,30(2):474-477
性别的同一性是自我同一性的一部分,是人格和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性别的同一性概念已经从性同一性转移到性别同一性。对性别同一性的研究角度经过了概念认知、图式认知和社会认知的探索,目前开始进入人际关系角度的研究。最后,提出了对性别同一性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我同一性作为西方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广泛地应用于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但由于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使自我同一性的概念缺乏明确统一的定义,从而影响了同一性概念的理论功能。本文分析了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奠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实证研究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的新趋向,透视了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不同层面和不同维度上的含义。最后,提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范畴以及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试析后现代心理学影响下的心理治疗与咨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3,26(4):578-582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心理现象的建构特性和心理学知识的文化相对性。后现代背景下的心理治疗和咨询接受社会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主张,认为病理心理是语言的社会建构,并没有客观的意义。所有的治疗和咨询理论都是一种“建构”或“叙事”,而不是所谓的“真理”。承认这一点,将有助于在后现代多元化的基础上,实现各种治疗和咨询理论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化"的本质入手,在探讨文化与人的内在建构关系的基础上,从艺术符号生产所确立的普遍意义场,阐述了艺术从形式到内容与文化所建立起的同一性,对艺术的文化属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性别和社会发展对中国大学生男性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前言  男性观念是“在两个性别之间的结构性关系的基础上 ,有关男子气和男性性别的内化了的文化信念体系”(Pleck ,Sonenstein ,&Ku ,1993 ,P .88)。社会建构论与实质论在男性观念上观点不同。社会建构论认为 ,性别角色是为适应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社会需要而构造起来的心理和社会的东西。男性观念没有单一标准 ,也不存在各种文化都通用的男性观念 ,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男性观念 (Brod ,1987;Pleck ,1995 )。由于男性观念有社会性 ,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生命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人 ,其男性…  相似文献   

6.
阿多尔诺的主客体思想关涉到他对同一性哲学和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非同一性哲学、社会批判理论的建构,特别是阿多尔诺对于客体优先性原则的阐释,揭示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况。同时,主客体关系问题涉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对于从思想史的角度把握阿多尔诺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是青少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综合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认知发展、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并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发展特点。方法:从湖南某大学随机抽取320名大学生,采用王树青等人修订的EOM-EIS-II量表作为测量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工具。结果:(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性别、独生和非独生、城乡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独生非独生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一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来自城市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之间不存在差异;(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同一性状态得分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总体获得、总体延缓、总体早闭、意识早闭、人际早闭、人际延缓和人际获得7个维度上差异显著。结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  相似文献   

9.
女性心理学的进化与后现代女性心理学的产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女性经验主义、女性立场论和后现代女性心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女性经验主义强调男女的共性,女性立场论强调女性经验的独特性,而后现代女性心理学认为尽管在女性经验主义和女性立场论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但是两者都认为存在着某种内在的东西决定着社会性别,因而是本质主义的观点,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后现代女性心理学认为,性别乃是一种文化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马锡亚的《自我同一性量表》对360名杭州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杭州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较高,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职业自我同一性和价值观自我同一性同步发展。研究结合大学生身心特征和社会现状,进一步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进行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希尔斯关于传统的理论为直接思想资源,指出,对传统价值的反思必须透过传统的文化功能的把握。“同一性”是传统之成为传统的基本文化功能,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行为的同一性,文化的同一性,心理-意识的同一性三方面。传统的同一性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因与革、不变与变、保守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据此,现代人应当反思自己的文化品质,勇敢地承担起现实社会发展的责任,防止在怨古尤祖中消解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2.
《哲学研究》今年第五期发表的高鼎忠同志《也谈‘同一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一文,主张对同一性作两种区分。他说:“对‘同一性’这一概念,除了应当区别抽象的同一性和具体的同一性之外,还应当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者在不同场合运用的相对于斗争性的同一性和相对于差别性的同一性。”高鼎忠同志说的第一个“应当区别”,当然没有问题,这种区别就是形而  相似文献   

13.
同一性风格: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自我同一性问题的研究由关注同一性状态转向关注同一性风格。同一性风格是指个体在建立与维持同一性时表现出的社会认知策略方面的偏好,包括信息风格、规范风格和扩散/逃避风格。研究者围绕同一性风格与社会认知加工策略、人格、家庭环境、心理健康、学业表现等方面关系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未来的研究方法和被试样本应该更加多样化,跨文化比较研究及干预性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通过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等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抽象的同一性和具体的同一性的区别,在同一性问题上与形而上学的界线是划得比较清楚了。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现在,根据我学习的体会,也来对同一性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我认为,对“同一性”这一概念,除了应区别抽象的同一性和具体的同一性之外,还应区别辩证唯物主义者在不同场合运用的相对于斗争性的同一性和相对于差别性的同一性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了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同一性,或许能更好地说明过去所争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弓思源  胥兴春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69-1776
Erikson将自我同一性看作是终生发展的过程并把18~25岁作为发展的关键时期, Arnett根据后现代社会的现实环境将这一阶段命名为“始成年期”。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对情感、工作、世界观等自我同一性发展领域的关注度相对青少年期更广泛与深入, 发展任务的繁杂使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更具波动性, 并随着个体逐渐成熟而更多处于同一性的高级状态。后现代社会属性是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问题的根本, 原生家庭持续影响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同时学校与工作单位这样的社会机构构成近端环境直接作用于始成年期自我同一性, 自主性在始成年期个体与其家庭及所处社会机构的交互作用中对自我同一性起到关键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信息的性质对内隐社会印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爱保 《心理科学》1999,(6):516-520
为了考察信息的性质对社会印象的影响,通过语义差异法建构了具有六个维度的社会印象量表;采用2×2×8的混合设计,给被试提供自然信息和七类不同性质的社会信息(组内设计),考察了评价人和被评价人性别特征(组间设计)在社会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还测量了被试的外显性别态度。结果表明,在否定个人智慧、社会地位、性别特征和品质特征时,所形成的社会印象在被评价人性别特征上表现出了差异,并且男女被试都表现出了“好人主义”倾向;在外显性别态度上男女被试设有差异;此外,还分析了用语义差异法测量内隐社会印象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
对于心理疾病成因的探讨,人们习惯把它归于心理学和医学(精神病学)领域,实际上,社会学研究者们从未忽视对此问题的关注。如若追溯社会学的发展史,涂尔干对自杀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学领域开创了运用实证主义方法探讨心理问题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学研究者对社会因素在心理疾病的产生和维持方面作了诸多探讨,对社会成因的解释集中在诸如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性别、年龄以及种族或民族等社会因素上。最终形成了社会病原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反应以及社会建构论四种视角。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认知革命与社会建构论的产生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第二次认知革命是后现代主义的革命。它的直接结果是促进了社会建构论的产生。社会建构论主张(1)知识是建构的,建构是社会的建构,而不是个体的建构。(2)人格、态度、情绪等心理现象并不存在于人的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是文化历史的产物。(3)语言并非是具有确定意义的透明的媒介,语言是先在的,规定了思维的方式。(4)没有超越历史和文化的普遍性知识,我们对于心理现象的理解是受时间、地域、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制约的。(5)心理学家应该关注话语的作用,话语分析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安秋玲 《心理科学》2005,28(4):1001-1004
在对青少年同伴群体的研究过程中,发展心理学者借鉴了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同一性理论的有关内容,对同伴群体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发现,青少年在同伴群体交往过程中获得的群体同一性影响个体的行为,并进一步探究了有关影响青少年群体同一性的因素。本文对目前国外的青少年群体同一性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将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校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类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萍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77-79,109
分析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总体情况以及咨询问题在不同样本大学生中的分布特征。结论为大学生咨询问题的类别与其性别、年级、与家庭的联系、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庭融洽程度等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