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天风》2020,(6)
正公众号可以任意搭配使用各种信息传播方式,展现更加有活力的中国教会之千姿百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然步入到媒体多元化时代,"信息爆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态。同时,面对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信息,如何让信徒接收和接受健康信息,成为中国教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新冠疫情的发生更让我们意识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性。中国教会的公众号事工可能正是这一问题的对症良药。  相似文献   

2.
吴恩平 《天风》2012,(3):52-53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修身,可以养性,可以怡情。读书使人摆脱愚昧,获得智性的愉悦,拥有真理和高尚,使生命丰厚。在这知识爆炸、信息雪崩的时代,作为一个教会的牧者,只有常常与书为伴,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生命内涵,更好地牧养教会群羊。  相似文献   

3.
许磊 《天风》2007,(15):27
人生的道路总是充满着彷徨,我们常常在钢筋水泥的尘嚣中迷失方向。生活的劳碌,心灵的压力,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更使我们无暇去环顾和体味生命的真谛。我们常常期盼这样一块地方,劳碌时能让我们歇息、疲倦时能让我们依靠、快乐时能有人与我们分享。我们需要一个小小的心灵驿站,让我们停下疲惫的脚步,去回味生活,回味人生。读完《大爱无言》,我仿佛找到了那个小小的驿站,也看到了那片属于心灵的圣地,在爱中,我放慢了脚步,重新去认识生活,也重新去感悟了爱。  相似文献   

4.
追求长进     
郑俊杰 《天风》2004,(12):i012-i012
当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也促使我们信仰与时代同步。彼得后书1章18节就告诉我们要在恩典和知识上长进,只有长进才能让我们与主更亲近,也只有长进才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见证。  相似文献   

5.
经历基督     
蒙恩 《天风》1995,(2):41-43
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属灵的知识固然重要,但属灵的经历更重要。我们要追求有基督生命的丰盛,并且要让基督从我们身上彰显出来,用生命的行为来见证基督。  相似文献   

6.
王红 《天风》2011,(11):41-43
进入后现代的社会,工作与家庭、侍奉与忙碌,把人们卷入了错综复杂的境遇中。有人说现今是压力时代,如经济压力、工作压力、情感压力、人际压力:也有人说现今是水泥时代,如用水泥与砖砌的房子禁锢了人们的情感和往来;更有人说现今是草莓时代,如人们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出现了各种心理疾病等。因此,繁忙的工作、繁杂的家务、繁琐的人际交往,这一切足以让一个现代人不堪重负。作为牧者,在忙碌于牧养和行政事务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其融洽、和谐,并且在面对社会多棱镜的挑战中得胜有余呢?  相似文献   

7.
自动机、生命和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的新发现更复杂。因此,新的机械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也更复杂,更微妙,更难以反蔽,但它的实质却仍然是机械主义,它本身也藕藏着牛顿前后时代的老机械唯物主义所蕴藏着的那种亘大危险。 当我俩敲到自动机、生命和意款的相似、共同的东西,以及它们之简的质的区别时,这一点就特别清楚了。 歌歌自动机、生命和意藏的共同东西 它佣之简的共同东西是:它们都发出信息、反赣信息,都根据信息和反镜信息去行动。 活的机体常常象控制装置—自动机—那样动作。如果它不这样动作,那么它不仅不能存活二十四小时,就速几小时或几分钟也不成。几万亿个缸白血球…  相似文献   

8.
林曼红 《天风》2016,(12):6-8
正经文:路1:28-29,2:18-19"马利亚却把这一切的事存在心里,反复思想。"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看信息的时间空前之多,但思考、分辨信息内容的时间却不多,而能够让人反复思想的信息,或者愿意花时间去反复思想所看信息的人,也是不多。然而,反复思想是一种好品格、好习惯。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思想马利亚的"反复思想",希望从中得到启迪。让我们一起看两处经文,《路  相似文献   

9.
光辉灿烂的感性体验是艺术设计美的生命,感性设计让生活充满艺术魅力,让生活更富诗意与乐趣。感性设计赋予现代生活以诗意的境界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感性平衡理性;第二,童心照亮物趣;第三,功能融入诗意;第四,技术追随感觉;第五,美感诗化生活。这种诗意的境界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们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幸福,产生对生命与生活真谛的感怀。  相似文献   

10.
凡夫走卒、达官贵人、神仙皇帝,人人都想把握自己的命运,领略生活中的妙趣,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可是现实的生活告诉人,即便你有钱、有地位、有荣誉,却不一定有幸福。经上说:"智慧赐人幸福"。(箴1:20)因为,只有智慧才会让人去思索幸福生活的价值的含义,顿悟生命真谛,从而获享幸福。谈到智慧,我们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在当时曾被认为是最有智慧的人。于是有人去特尔斐神庙求神谕,询问是不是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  相似文献   

11.
叶芃 《大众心理学》2023,(11):47-48
<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强大的记忆力变得愈发重要。无论是记住重要的事情,还是回忆过去的经历,我们都离不开一个强大而可靠的记忆系统。俄国心理学家杰克森认为“记忆是人的一切心智活动的基础和不竭源泉,人的心理和思维活动通过记忆提供基本的认知条件”。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是生活中信息的不断涌入,我们常常会有遗忘、混淆或无法回忆起信息等方面的困扰。因此,  相似文献   

12.
计算主义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进展,计算的观念越来越显示了它在各个领域的威力,从计算的角度审视世界,也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生存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的成果更激发了一些认知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哲学家的乐观主义立场,致使有人主张一种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计算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算法主义(Algorithmism)的强纲领,认为从物理世界、生命过程直到人类心智都是算法可计算的(Computable),甚至整个宇宙也完全是由算法(Algorithm)支配的。这种看法中有对计算、算法和可计算概念的误读,也有对计算的功能和局限性的估计不足,而且,这种…  相似文献   

13.
生活,有人希望热烈,有人渴望平淡。热烈人生如火,精彩;平淡人生如土,归真。热烈让人生跌宕起伏,平淡让人生静水流深;热烈让人生充满惊喜,平淡让人生满溢平和……生活的选择从来没有谁对谁错。选择做秦始皇是一种生活,选择做陶渊明也是一种生活,谁又能说谁错了呢?生活于我,像陶渊明一样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14.
叔本华说:每一部生命史就是一部痛苦史。没有痛苦,就没有欲求。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喜欢烦恼和痛苦的滋味,也不会有人留意痛苦过后回味的滋味,更不可能有人会渴望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之中!可是,当你在不经意间获得了这种痛的滋味之后,你会发现,其实痛苦只是生活的先导,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体验和坚强。或者说,痛苦是一个挑战,它让人成长,  相似文献   

15.
编者的话     
《天风》2003,(5):1-1
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的一个不变命题,即是同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丁主教明确的命题,实际上也是让我们重新进入到圣经.教会。神学等层面去不断地以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去思考。当我们因着“复活的生命永不朽坏”、“马大伺候主”等讲章来回应此命题时,我们看到,复活使我们被主改变而有主生命,成为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的人。在信仰生活中学会像“马大伺候主”,就是从她身上见证主耶稣作众人之仆,服事众人的确据。因为“真正的信仰在生命被主改变的那一刻”,则注定要让基督徒生命焕然一新,并最终活出基督新生的样式。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20,(4)
正读书是一个人生命的沉淀,是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读书的好处自然不言而喻!我国古人以读书分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人视读书为功成名就、出人头地的方式,于是有了这样的吟诵:"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有人视读书为高山流水觅知音,淡泊了名利,只为实现鸿鹄之志。细细想来,不以物喜又不以己悲的读书之人,岂能不忧国忧民忧天下?读书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烙印。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善用主恩     
以信德的目光看,我们的生命以及生命赖以延续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活力,无一不是天主白白赐予的超性恩惠。而天主赐给我们诸多恩惠的目的,也不外乎让我们善用这些恩赐,承行他的旨意,完成他要我们完成的使命。因此,我们每一位基督徒都必须尽最大努力,充分利用天主恩赐的一切,诸如生命、时间、财富、地位、智慧、技能等,去拓展他的神国,加增他的光荣。如此才不至于辜负他的深情大爱。放眼身边,我们便不难发现,每天都有人因着暴病、沉船、车祸、飞机坠毁等意外事故而猝然死亡离开世界,使我们在震惊中更感到生命的脆弱,不堪一击。然而…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文化是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又有人说“文化是人化,是人的内化和外化”。我认为两说都对,若合而言之,就更全面,更周严。其实文化是人,是民族群体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器物、制度、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创造成果...  相似文献   

19.
任何人都向往幸福快乐的生活。有人说,高智商的人更有可能获得瞩目成就,生活也就更幸福;有人说,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视野更开阔,生活会更快乐;也有人说,别的都不重要,有了钱就有了幸福、快乐的资本……当然,这种种观点都有其立论的依据和存在的理由。但是,从人的心理层面上来讲,高智商、良好的教育和百万家产都不能保证人们的幸福快乐生活。如果人们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快乐人生往往还是“镜中花,水中月。”  相似文献   

20.
郭伟  李玉华 《美与时代》2003,(11):74-75
文学史上,作家总在用文学的笔触为自我与时代、为个体的生命历程——更生动、鲜活的生命文学现象作着真实的注解和记录。李贺和叶赛宁虽然时代、地域不同,但作为时代“夹缝人”的特征是相似的,各自记录了一个时代和民族的心路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