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佛慧 《佛教文化》2013,(5):124-125
《普门品》全名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的第二十五品,现在较为流行的版本是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除此之外,还有西晋竺法护翻译的《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普门品》和阔那崛多翻译的《添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7,(12)
<正>《法华经》是初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佛教典籍中影响巨大、传播很广,是各个领域研究者最为关注的一部经典。姜南指出,《法华经》的核心部分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该经传入中土后,凡经八译,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汉译本共有三种,按时代先后顺序分别为:西晋·竺法护《正法华经》10卷27品(286年译出,收录于T09,NO.263);姚秦·鸠摩罗什《妙法莲华经》7卷28品  相似文献   

3.
由日本日莲宗奉献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尊像的开光仪式,四月十三日在陕两户县草堂寺隆重举行。鸠摩罗什(344—413)是我国后秦(约当东晋)时期从西域来长安的一位译经大师。他在当时的逍遥园大寺中译出了《妙法莲华经》七卷,其后天台宗即以什译《法华》为宗典;公元804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767—822)来我国游学,在天台山从道邃、行满二法师习天台救观,归国后在比睿山正式创立了日本天台宗;七百年前,日莲(1222—1282)上人出世,在睿山学天台宗义,于公元1253年专依什译《法华经》建立日莲宗。今年是日莲上人圆  相似文献   

4.
丰子翔 《法音》2022,(2):16-22
<正>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妙法莲华经》(以下简称《妙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要籍。鸠摩罗什的中译本因为“深会经旨”[1]、文笔流畅,一经译出,便被广泛传播。[2]上世纪初,在我国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了大量的东晋以来的佛经写卷,其中《妙法华经》总数约有五千件,是所有佛经中数量最多的一种[3],而有关法华一经的注释之作,也已达134件[4]。这些陆续发现的新材料,不但佐证了传世典籍中对于《妙法华经》以及其他法华著作重要地位的记载,还提供了大量的新文本,  相似文献   

5.
《法音》2021,(5):45-50
正一、中土观音感应信仰的兴起随着佛教在东土的传播,观音菩萨也逐步为人们所熟知和信受。西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其中的〈普门品〉为现存我国最早的观音信仰文献。姚秦时期,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对观音信仰的传播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其中〈普门品〉以单行本的形式得以迅速地传播。"光世音"的名号,  相似文献   

6.
书讯     
奚亚男 《世界宗教研究》2015,(3):114+145+157
大智度论校勘(上、下册)[古印度]龙树菩萨著/鸠摩罗什译/弘学校勘/2014年6月出版/398.00元/ISBN 978-7-5097-5834一2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智度论校勘》是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著。"大智度"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译。相传本论的原文有十万颂,据推测,今本百卷是鸠摩罗什缩译而成。罗什译本中,最初的34卷为全译本,是《大品般若》初品的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经罗什加以节略,取其足以开释文意的部分而已。本论若全部译出,或将十倍于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0,(12)
<正>《坐禅三昧经》(二卷,鸠摩罗什译)卷上:"第五法门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求索佛,如是人等当教一心念佛三昧。"经云:  相似文献   

8.
《维摩诘所说经》是大乘经中又一部很有影响的经典,在中国佛教史上此经一译再译,先后有七种译本,现存的有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说无垢称经》六卷。其中以姚秦弘始八年(406年)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寺“与义学沙门千二百人”译出的《维摩诘所说经》最著名。此经译出之后,备受中国佛教学界的重视,疏注此经的著作层出不穷,不下三四十种,其作者中的许多人都是影响一代的名僧,如南北朝时代的僧肇,道生;隋代的净影寺慧远,中国天台宗的创始人智;唐初名僧、三论完的创始人吉…  相似文献   

9.
圣凯 《法音》2002,(8):12-19
四、《法华经》信仰的流行情况鸠摩罗什译出《法华经》并传出“法华三昧观法”后,在《法华经》佛塔信仰及经卷受持功德的促进下,以《法华经》为中心形成各种信仰形态。圣严法师综合《法华经》的修行方法,指出用得最多的是受持、读诵,其次是讲解、为他人说。至于禅观的三昧行法,则极少有人修持。他综合唐朝惠详撰《弘赞法华传》以及僧祥撰《法华传记》中的修行者数字犤24犦,列表如下(见下页表)。综合以上两种撰于唐朝的史料,合计人数404人,仅3人是修习禅观的,比例最高的仍是持诵及转读《法华经》,相加共得226人。此外便…  相似文献   

10.
可潜 《法音》2008,(3):16-21
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义广含藏;白玉齿边留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口内醍醐滴滴凉;假饶造罪过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此法华偈,每天诵持《法华经》前所诵。《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六云:"夫开示悟入诸佛知见,以义度无边,以圆教垂无穷,莫尊于《妙法莲华经》,凡六万九千五百五言。"[1]  相似文献   

11.
宏度 《法音》2008,(5):7-10
一、《心经》与《大般若经》的关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属于般若类的经典。在玄奘法师翻译的《大般若经》第403卷的〈观照品〉和第429卷的〈功德品〉以及鸠摩罗什翻译的《大品般若》的〈习应品〉第三之一和〈劝持品〉第三十四中,  相似文献   

12.
圣凯 《法音》2008,(2):6-11
中国佛学的创造转化,是基于对经典的创造性诠释,尤其是通过对一些主要经论的诠释,消化、融合印度佛教,完成佛教的中国化。五世纪初,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了《法华经》、《般若经》、《中论》等大乘经论;接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2,(2)
《心经》是一部《大般若经》的提纲,又是这部经的总结,文约义赅,为佛家讲说、诵读最广的一部经。因此,它的译本也比较多,现在知道的就有十三种,常见的有以下七种;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玄奘译;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重译;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般若共利言等译;  相似文献   

14.
《维摩诘所说经》思想试探伍先林《维摩诘所说经》(Vimalakirti-nirdesa-sutra)三卷,或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经》、《不可思议解脱经》等,姚秦鸠摩罗什译,此经前后共有三种译本,除罗什译外,还有吴支谦译《维摩诘经》三卷(或作二卷)和唐...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 6月15日,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以日莲宗国际佛教亲交会会长加藤日晖为团长、理事长持田贯宣为秘书长的日本日莲宗国际佛教亲交会访华团一行36人来访,在西安郊外的草堂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法会。  草堂寺位于西安市西南三十公里的户县圭峰山下,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经之所。鸠摩罗什在此译出大量重要佛典,对汉语系佛教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的《妙法莲华经》成为后来天台宗的理论基础和日本日莲宗创建的主要根据。  1982年,日莲宗捐资雕制了“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尊像”,4月13日,日莲宗鸠摩罗什显彰会一行54人与中方僧众在…  相似文献   

16.
鸠摩罗什的“诸法实相”论──据僧肇《注维摩诘经》的罗什译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杨曾文鸠摩罗什(344—413年)是中国后秦时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学者。他从后秦弘始三年(401)到长安,到弘始十五年去世,前后11年多时间,共译佛经35部...  相似文献   

17.
1、以杂华装饰的无限大的佛华严——持杂华庄严佛《法华经》是讲述妙法的经。而《华严经》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它以“佛”为重点。《法华经》是说法的经,而《华严经》是说佛的经。作为大乘佛教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法华经》和《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通常略称为《法华经》,竺法护(约230—308)  相似文献   

18.
一净土三经(《无量寿经》二卷,康僧铠译;《观无量寿经》一卷,畺良耶舍译;《阿弥陀经》一卷,鸠摩罗什译)是日本净土宗开祖法然上人所定该宗的根本经典,也是日本现在净土教各宗派尊奉的正依经典。中国佛教大德对《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虽然历代都有分别疏释弘扬,但把这三经并称为“净土三经”,可能是在明末清初。近代中国净土教广为流传的却是《净土四经》或《净土五经》。《净土四经》是指三经之外再加上《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净土五经》则是四经之外再增加《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相似文献   

19.
鸠摩罗什是东晋十六国时代的著名佛经翻译家,大乘佛教观学派哲学家。鸠摩罗什一生的业绩主要有二项:一是翻译佛典,二是培养弟子。鸠摩罗什翻译佛典的数量,现存为39部,313卷。译本的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大乘佛教经、论、律的多方面内容。鸠摩罗什的翻译佛经水平也是上乘的,这主要表现在译本的内容和文体两个方面。他在新译中准确地体现了大乘的缘起性空思想,纠正了旧译的缺陷,廓清了长期来人们对般苦思想的异解、争论。在翻译的文体上,鸠摩罗什也一变以前的朴拙古风,运用达意的译法,文词典丽昂畅,易于理解。鸠摩罗什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佛陀跋陀罗作为60卷本《华严经》的翻译者,娴于禅定功夫,且曾居庐山两年,向慧远传授佛法,尤其是"念佛三昧",其对中国华严宗、禅宗与净土宗三大宗派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目前学界对他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比较分析大正藏及元以前经典记载,有一些失译佛经事实上可以归于佛陀跋陀罗名下。比照佛陀跋陀罗、慧远时期和隋唐以后对"念佛三昧"的理解可以看出早期与隋唐后净土宗对念佛三昧所能达到境界的理解。他和鸠摩罗什对色空的理解更阐释出他所传达的佛教中观见,尽管历史上龙树的大量中观论著由鸠摩罗什所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