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30年来,我国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辉煌业绩。尤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一批批具有很高文献价值的竹简和帛书,其中主要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兵 书;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文子》和《论语》、《儒家者言》等竹简古籍;1973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和《经法》、《十六经》、《五行篇》、《战国纵横家书》、《五星占》等重要古文献;1993年冬,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太一生水》和《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  相似文献   

2.
因传本《说卦传》之前三章见于马王堆帛书《衷》篇,故一些学者或据此认为《说卦传》原本无前三章,或认为《说卦传》形成于帛书《易传》之后.其实,传本《说卦传》中这三章文字的内容与以下八章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其间存在逻辑上的联系.而且,从传本《说卦传》这三章与见于帛书《易传》的这三章文字的异文来看,传本《说卦传》的文字来源应早于帛书《易传》.从帛书《衷》篇的行文来看,其中见于传本《说卦传》和《系辞传》的文字应是《衷》篇对《说卦传》和《系辞传》的引用.  相似文献   

3.
帛书《黄帝四经》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帝四经》,初见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为其所著录二十七种“黄帝书”之一。至《隋书·经籍志》已不见著录,可能在汉魏六朝战乱中亡佚。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有关于黄帝学说的古佚书四篇,唐兰先生、李学勤先生等考定为佚失的《黄帝四经》。帛书《黄帝四经》的发现,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颇活跃的黄帝学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派的思想学说,也可以看出它对于《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于豪亮先生遗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全书212页,28万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有三部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卷后佚书和《系辞》。其中,《六十四卦》即我们今日所说的《经》;《六十四卦》卷后佚书,除少部分见于今本《系辞下》以外,其余皆为不曾流传下来的佚书;帛书《系辞》同今本《系辞》有一定差别:一方面,帛书《系辞》没有今本《系  相似文献   

5.
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店竹简发表之后,其中的《缁衣》等篇,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在战国楚地流行的文献文本,不一定是楚国或楚地文化自身的产物,而有许多是传自中原的。如战国中期齐国的文化最为发达,诸子百家都在齐国寻求自己的发言权,楚地所流行的文献,应当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从齐国流传到楚地的。这一事实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马王堆帛书易传各篇的相关问题。事实上马王堆帛书易传发表后,虽然颇被认为是“南方易学家的著述”,①但也已经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其他推测。如有的先生认为,“楚地帛书本《周易》经传文,多半来自齐学”。甚至也有学者…  相似文献   

6.
由马承源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一书,载有“《周易》图版”和濮茅左先生对“《周易》图版”的“释文考释”和附录一:“竹书《周易》、帛书《周易》、今本《周易》文字比较表”以及附录二:“关于符号的说明”(马承源),读后深受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当然不一定成熟,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我认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并不是《周易》,而很可能是《连山易》。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易》”简称为“上博战国竹书《易》”。上博战国竹书《易》存简共58枚(…  相似文献   

7.
帛书《黄帝四经》中的阴阳刑德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3年底,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在这批帛书中,有两种《老子》抄本(即甲本和乙本),在抄写乙本的那幅帛上,尚抄有四种古佚书,因其在乙本之前,故称其为“《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这四种古佚书即《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其抄写年代约在汉惠帝至汉文帝初年。经过唐兰、李学勤、陈鼓应及余明光等先生的考证,认定此四种古佚书即《汉书·艺文志》中所载的《黄帝四经》。关于其成书年代,现在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说法。一些学者认为它是战国中期的作品(如唐兰、余明光、陈鼓应等);另有一些学者则…  相似文献   

8.
论太极与大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太极与大恒连劭名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古代写本中,有一件抄写于西汉早期的帛书本《周易》,后面附有《系辞》及另外几份讨论易学的古代佚书。帛书《周易》卦父辞释文早已全文发表,《系辞》及其他易学古佚书尚在整理之中,近年学术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屡有文...  相似文献   

9.
文章疏通了帛书《衷》篇的若干处文意,并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其内涵。如《衷》篇认为《周易》是巫史和文王共同完成的作品,巫史完成其数术部分,文王加入卦爻辞部分,这是对《周易》成书过程的较早表述之一;《衷》篇透露出先秦易学中关于人性的讨论与孟子、荀子都有极大不同,它将文人、武人作为两种人格来讨论也是传世文献中少见的;《衷》篇很多句子可与其它帛书《易传》的篇章合读,它们都很重视阐发《周易》中的德义。此篇帛书中有些句子的思想接近思孟学派,这说明其中有些内容不会早于战国中期。  相似文献   

10.
关于《黄老帛书》的成书年代,学界有五种意见。分别是“战国早中期之际说”、“战国说”、“战国末年说”、“秦汉之际说”和“汉初说”。比较各家考证过程,尽管结论不同,但在前提性的假设、目标追求和基本方法上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前提性假设的相同。表现为考证者都设定:帛书代表着黄老学派的起点;目标追求上的共同性,在于考稽者都试图将帛书的成书时间框限在某个相对狭窄的时段内;在考证的方法上,各家都运用了比勘法和推测法。笔者认为,考证帛书的成书时间,必须打破上述三个方面的执著。帛书可能是自战国早中期之际到秦汉间,经过多人整理充实而形成的。本文于此谨就其成书于秦汉间的可能作两点补充论证。第一,帛书中对复国封国现象的肯定可能反映着秦汉间列国关系;第二,帛书中的黄帝形象在政治方面不排除影射秦汉问某些或某个历史人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黄帝四经》出土后,学界对其成书时代有很多讨论,所用的方法主要有分析文献引证情况来判定古书成书时代的文献学方法,和分析关键概念、语言运用的现代语言学方法,所得的结论有《黄帝四经》成书于先秦、两汉等不同意见。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采用新的方法论,通过帛书的避讳、字体、抄本的书题、篇题、尾题等物质形态,分析《黄帝四经》抄本、底本时代。通过书籍文本的传播、流动,以及《黄帝四经》的君臣问答形式、格言体、韵文、思想等方面,得出《黄帝四经》成书于战国中晚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出土,给《易传》思想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帛书《周易》包括帛书《易经》、帛书《易系辞》、帛书《易传》性书。帛书《易传》佚书又包括《要》、《二三子问》、《易之义》、《缪和》、《昭力》等著作。这些新出土的帛书《易系辞》、帛书《易传》佚书,其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言论,这些言论有的冠以“孔子曰”,有的冠以“子曰”。(其中《缪和》《昭力》两篇的“子曰”,指谁的言论,需另作研究。)如果把孔子这些言论和通行本《易传》、《礼记》、《大戴礼记》、《孔子家语》、《孔子集语》等著作…  相似文献   

13.
我在《侈靡篇时代与作者蠡测》(《管子学刊》1990年第3期)一文中证明了该文作于齐湣王十二年十月左右,作者是苏秦。在这篇文章里,着重对作者苏秦的精神人格思想倾向学术渊源诸问题作进一步的追溯。一、《侈靡》篇的纵横家倾向与作者苏秦的精神和人格苏秦是战国纵横家之集大成的人物。《侈靡》篇既为苏秦所作,则应入于纵横家者言一类是自不待言的了。  相似文献   

14.
评帛书《易经》研究的两种倾向方向东自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周易》①以来,帛书《周易》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除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外,仅帛书《易经》的校释、白话注译的专著已出版了三种。②其成绩实为《周易》研究的喜事,这使通行本《周易》的研...  相似文献   

15.
在新约保罗书信中,有几处经文令今天的女性读者感到困惑。其中以《哥林多前书》十四章三十四至三十六节(妇女在会中要闭口不言……因为妇女在会中说话原是可耻的);《哥林多前书》十一章四至十六节(女人应该蒙头);《提摩太前书》二章十一至十三节(我不许女人讲道,也不许他辖管男人,只要沉静)等几处经文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为基本资料。帛书字形不同于今体者,一律转写为今体。帛书中划分章节用的圆点,大都残缺,为了便于指明引文出处,仍然沿用今本章次。 帛书《老子》甲本、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韩非子·解老》所引《老子》原文顺序,正是这样。王弼注《老子》所用底本顺序,大概也是这样。 《德》篇在前,则《老子》首章是今本第三十八章。这个事实,有助于提醒我们重视此章本有的意义,就是它明确提出并初步解释了《老子》哲学的基本结构。此章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7.
试论帛书《衷》的篇名和字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三件残片的缀合和考释,认为所谓的帛书《易之义》原篇题当为《衷》,是孔子后学按照阴阳和衷共济的主题所选定的孔子沦《易》言沦的汇编,编者以为这些言沦是最为适当的论《易》之语,故名其为《衷》;而原记字数“二千”当为“四千”之误;同时进一步考定帛书《要》的篇首当为今本《系辞》的第十章。  相似文献   

18.
何建章教授继《战国策注释》(中华版)之后,又出版了《白话战国策》(岳麓版),这是他对《战国策》一书从事了十八年研究之后,对原书逐字逐句作了详细的校勘,在此基础上译述的。目前,这样的力作尚不多见。《战国策》一书洋洋12万言,33策,498章,记载了战国时代各纵横家的言行,演述了自春秋以后至楚、汉兴起245年间的人和事。其中对各诸侯国的史实记叙甚详,且人物众多,  相似文献   

19.
在帛书《衷》篇中,孔子以"禅让"思想解说《乾》卦用九之辞,表现出对"禅让"肯定、赞成的态度。根据宣扬禅让的《唐虞之道》《子羔》和《容成氏》等文献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及公元前316年发生的燕王哙"禅让"悲剧,可以推断儒家赞成"禅让"的思想在战国中期盛行,至公元前316年左右陷入沉寂。《衷》篇既然记载孔子以"禅让"说解《易》,其当成书于儒家盛行、宣扬"禅让"说之时,而不会是质疑、反对的沉寂之时,由此可推断《衷》篇当成书于战国中期,其下限当在公元前316年左右。从《衷》篇另一部分材料的来源--《系辞》和《说卦》成书于战国早期看,其成书于战国中期的推断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0.
刘晗 《管子学刊》2007,(1):116-121
帛书《老子》甲、乙两本均为“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对于这一特殊体系,学术界曾经提出过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始终未能达成共识。本文认为《老子》一书统言“道”“德”,以《老子》原本就是“道”前“德”后顺序作为推论的前提是不可靠的。帛书《老子》的“德”前“道”后体系远在韩非之前的黄老学者那里就已经固定,它反映了《老子》文本发展史上开始以篇题分篇的初始面貌,同时也符合时代思维发展的特点。今本体系的《老子》出自战国晚期的法家学者之手,而这个法家学者很可能就是韩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