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名·东汉刘熙有《释名》一书,是究明万物命名的由来的。在“漫话”开篇之前,不妨先解释一下“语言逻辑”这一名称.语言逻辑以语言为对象,研究其中的逻辑问题。当然这只是一个粗浅的说明,并非定义. 语言逻辑严格地应当称为自然语言逻辑。因为现代逻辑中所说的“语言”,往往指谓某种人工语言,“语句演算”指的是命题演算,连“表达式”也指符号表达式.为了区别于人工语言,人们把人类语言集团的  相似文献   

2.
1.主旨、特点和结构1·1《逻辑哲学论》的主旨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划界。事实上,维特根斯坦本人在序言中就明确宣称:“本书将为思维划定一个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定一个界限”。这一界限同时也是语言、逻辑和世界的界限。但是,界限(limit)在此是一种隐喻,它不是隔离空间领域的围墙,因为它不是世界、思想、语言和逻辑的组成部分。对此,我们不能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加以界定:首先选择两个区域,然后确定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或者反之。界限甚至不能逻辑地思考和言说,而只能显示:说清楚那些能够说清楚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1 修辞与逻辑学习语言逻辑,即使掌握了从词项到语句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模态词和模糊语句的处理,但当应用于实际的时候,仍然会感到困难重重。这是因为语言分析和语言使用的分析并不是同一件事;而语言使用一亦即言语,属于修辞的范围。也就是说,语言逻辑如果不研究修辞,那也是“银样镴枪头”,中看不中用。  相似文献   

4.
邹晓东 《现代哲学》2017,(1):118-125
《逻辑哲学论》预设唯独描述句有意义。准此,“主体”因无法充当被描述的客体,理应作为无意义的术语销声匿迹。秉承贝克莱思路,前期维特根斯坦对此心知肚明,却又“神秘”兮兮地主张“主体是世界的界限”。此与“唯独描述句有意义”原则扞格难容。究竟为何不能干脆放弃“主体”概念?站在语用角度看,语句的意义来自主体的使用。《逻辑哲学论》对“主体”概念的超常执着表明,怀揣“精确描述”之理想的前期维特根斯,坦已然触及到了某种带有全局性的“语用”意识。进一步的语用分析则表明:“绝对精确”的理想语言只属于全知者主体,现实中的描述句则总是在作者主体-读者主体默契的语言游戏中实时赋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流行的逻辑教本,在讲解负概念时,通常用“非团员”、“非共产党员”等语词作例证。讲到直接推理的换质法时,也常常出现“他不是非团员”,“他是非共产党员”这样的句型。因为这些语句在日常用语里,不如肯定语句多,且念起来又有点拗口,于是常常被认为脱离生活实际。其实,这是误会。思维虽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不是语言。我们要讲清楚思维的逻辑结构,有时就不能不超越“日常用语”的域  相似文献   

6.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美日常语言哲学的重要学说。近年来,经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等人的发展,这个理论的部分内容已经成为现代逻辑的一个新分支。所谓“言语行为”是指对话语意谓的内容有所实践的语言活动。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Austin)发现日常语言中的许多语句都有这样一种性质:我们一边使用这些语句,一边就实践了语句中动词的某种用意。他把这种叫“行为句(Performatives)”,其中的主要动词叫“行为词”。例如,“我向你保证”,“我警告你以后别再违章”,“我答应你的要求”。人们说出这些句子的时候,同时也在履行着句中的涵义,即做出“保证”,发出“警告”,表达允诺。行为句不同于叙述句(Constatives),后  相似文献   

7.
在理智的探索中,从一个语句的真来论证另一个语句的真是很普遍的做法。这种论证有些属于逻辑的范围,有些则不是。如果论证只考察语句的结构,而不涉及其内容,那么它们就属于逻辑。而语句的结构是由语法结构形成的。因此,语法、真值和逻辑是密切相关的。逻辑研究那些全靠语法结构来决定的真值条件。依照上述思路,说一个语句逻辑地蕴涵另一个  相似文献   

8.
语言逻辑,也称自然语言的逻辑,是一门界于逻辑学与语言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对这门新的学科的具体对象与体系,目前尚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于1986年6月上旬召开了学术讨论会,进一步探讨了这个问题。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是中国逻辑学会的一个分支,成立于1979年,会员中既有逻辑工作者,又有语言工作者。在1980、1982、1984这三年,分别举行过几次学术讨论会。最初,会员往往比较重视如何以逻辑方法(特别是传统逻辑的方法)去分析自然语言的语句,研究某些逻辑形式的语言(特别是汉语)的表达形式(如“只有……才”是否表达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1 模态语句与可能世界自然语句的逻辑分析,命题逻辑提供了分析复句的方法,谓词逻辑告诉我们如何处理语句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有关短语。至于副词,例如“必然”、“可能”、“曾经”等,助动词“应当”等,在那里则没有相应的地位。自然逻辑倡导者莱科夫认为,这会给人们一种错觉,以为逻辑学只研究人类思维中可以用经典逻辑方法加以处理的那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1.反思与元(Meta-) 1·1 哲学的新教条分析与诠释是现代哲学的两个教条。语言的逻辑分析可以用逻辑形式清楚显示语句的真正意义,但论述方式的改进并不意味着思想的实质推进。逻辑改写如果足够忠实则所获结果无非是新形式中的旧材料。分析至多表明(1)什么是有意义的语句和(2)什么是一个语句的逻辑意义,但无法表明(3)什么是有意义的思想和(4)什么是一个观念的证明。显然,错误观念也可被恰当地表述,如果要对观  相似文献   

11.
贵刊今年第四期“逻辑与语言病院”专栏发表《“最……之一”辨》一文,把具有“最……之一”形式的句子一概称做病句,并且认为:如果是“最”,就不能加“之一”;如果确系“之一”,就不能用“最”。我以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对该文作者的主张不敢苟同。我们知道,“最”是副词,常用在对事物的性状特征进行比较的语句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最,副词,表示某种属性超过所有同类的人或事物。”这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中,动词有时态形式。对于包含时态动词的语句以及以这种语句为基础的推理,原有的逻辑(有人称之为“标准逻辑”)未加研究,也没有提供足够的工具。因此,从六十年代以来,一些逻辑学家着手建立时态逻辑,现已创造了时态逻辑的许多系统,取得了很多成果,从而开拓了逻辑的新领域。时态逻辑的基本目的就是把时态语句形式化,并且把包含这种语句的推理系统化。  相似文献   

13.
“没有一个S不是(是)P”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句型,但在逻辑中却存在着是直言命题还是负命题的分歧。究竟孰正孰误?“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命题总是以语句来表达的,因此,我们有必要联系现代汉语的表达形式来作一番分析。认为是负命题的同志理由是,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一个S不是(是)P”即“并非有S不是  相似文献   

14.
语言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先取决于语言。”幼儿期是一个人一生语言发展的最初期,也是关键期。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了说话,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才能自由地和人交往,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语言教育是幼儿因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哲学的许多观点中,有一个特别时髦的说法——不可通约性。据说在同一领域内,互相继承和互相对立的各种理论“说着不同的语言”。对它们既不能严格地比较,也不能翻译。不同的理论语言是我们居住的世界的不同在语言上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格式塔转换法把一个世界或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个世界或另一种语言,但通过任何理解过程却做不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意识概念至少可以分为形而上学、经验科学和现象性-体认性意识三类。现象性意识概念是独特的逻辑行为,具有反身自涉性和语义稳定性。这两种特性使得根据现象性意识概念所划定的意识哲学领域,具有相对于形而上学和经验性科学的自主性。本文通过重构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方法,说明该方法不仅是认知转化工具,而且可以用来打造语义转化装置,将关于意识的语词和语句的意指,严格限定于被纯化后的意识现象与意识结构。正因为如此,现象性的意识概念才有独特的逻辑行为,故而能用来划定自主的意识哲学领域。当然,意识哲学的自主性也需进行限定。  相似文献   

17.
贵刊84年第2期就“思维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矛盾”问题,刊载了平平同志的疑询信及罗文同志对该信的复文。读后,也不免生起疑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等富于哲理的语句,何以竟经不起逻辑的推敲,要为逻辑所否定呢? 且不论是否存在“不合逻辑的推理构成精炼,优美的成语”,单说这“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等是否合乎逻辑。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此说的“完句”是说某个语言片段从语法角度讲是可以独立成句的。副词与完句的关系有三种:①某语言单位从逻辑角度讲已经具备了独立成句的资格,即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若不加上某个适当的副词,那么这个语言单位从语法角度讲仍然不能合法存在;②某个语言片段从逻辑和结构上都已具备了独立成句的资格,但若给它加上某个副词它便又不能独立成句了;③某个语言片段不论是否加上某个副词,从逻辑  相似文献   

19.
祈使逻辑,也叫命令逻辑,研究表达命令、请求等语句的逻辑特征及其推理的现代逻辑分支。祈使句(命令句),例如“请把门开开!”“请打开书!”等,在普通逻辑中被认为不表达判断而排除在外。由于祈使句也有逻辑特征,并有重要应用价值。也可对之作出逻  相似文献   

20.
问题是人们在交流思想过程中提出疑问并要求回答的一种语句,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的思维方法在人们科学发现、开展教学活动、新闻采访、论文答辩演讲辩论、治病问诊等活动中广泛地应用着。巧妙地提出问题即巧问对于表达和论证思想起着很大的特殊作用。设计巧问有逻辑方法,巧问中的逻辑方法对于发挥巧问的力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语言表现形式说,巧问的“问”是指有疑而问的问句。无疑无答的反问句、无疑而问的设问、出乎意料的惊问、艺术修辞的奇问等都不属于巧问的“问”。本文仅就有疑而问的巧问中的逻辑方法作些探求: 1、二难藏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