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冰心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著名诗人,她的诗歌成就并不卓越,诗歌写作也并非杰出,但不可否认她的诗歌独一无二。她诗歌中所蕴含的灵性无可替代,她的自然,她的平淡,她的坦白都是令人心动的。而这独特的内涵的根源就在于她纯真的基督信仰。这一信仰深入她的生命、生活,成为她创作乃至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她早期的诗歌创作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本文正是通过冰心早期的诗歌创作来探讨她与基督信仰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居住在祖国西北边疆的哈萨克族劳动人民品质诚实淳朴,性格善良忠厚,直到解放前夕,世世代代以部落为单位,逐水草而游牧,在它自己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和历史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念。哈萨克民族书面文学虽然兴起较晚,但有着历史悠久的口头文学传统,作为劳动人民的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可谓浩如烟海。哈萨克族谚语以它那鲜明的思想性,严谨的哲理性及其短小精悍的语言艺术形式,博得了哈萨克族劳动人民的偏爱和民间文艺家的重视。在哈萨克族劳动人民中,谚语是伦理学的教育工具,对人们起着一定的道德约束作用,它还是民族善恶观、是非观的表达方式,当认识一件事物或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时,常以它作为评判是与非的标准从而发挥着调解人们相互关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现存的律藏文献及相关资料为主,再对印度早期的佛塔信仰进行研究,重点对印度早期佛教佛塔信仰的诸种形态进行讨论,希望通过对佛塔信仰群体的解明,增进我们对早期佛教发展进程的深入理解,并就此提出若干进展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宋代民间道士徐守信,经过从师受道、道士和民间俗士附会、文人士大夫品题、帝王召见赐号等环节,神化为具有神异功能且被世人广泛信仰的“徐神翁”。徐神翁信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他写字、作诗占卜的崇信和对其画像的崇拜。徐神翁信仰在泰州本地及东南沿海一带影响颇大,圣迹崇拜较为兴盛。宋代诗文、笔记对其神异事迹的载录以及道教、民间信仰对徐神翁的吸纳,使其成为八仙早期成员之一,广泛出现于元明“八仙戏”中。  相似文献   

5.
至迟在南朝,中国已有单尊罗汉崇拜和团体罗汉崇拜两种类型的罗汉信仰并行。单尊罗汉崇拜以宾头卢信仰为主;团体罗汉崇拜包含两种:以宾头卢为核心的数量不明的圣僧崇拜,包含宾头卢在内的阿耨达池五百罗汉信仰。不同类型的罗汉信仰之间交涉、杂糅。中国早期罗汉信仰涵盖社会各个阶层且尤盛于南方,或许与《十诵律》在南方的流行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越两国文化源远流长,越南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中越两国民间都有福神信仰之说。与中国的福神信仰相比,越南的福神信仰有其独特之处,如形成的路径及种类与中国不同。本文主要论述越南福神的起源、发展及对越南社会和人民的精神信仰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于民间信仰中女神信仰的研究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日益增多,以女性神癨众多的闽台地区的研究成果更为丰硕。而广府地区的女神信仰历来比较兴盛,且颇具地方特色,如女神大多与水、婚姻生育、刺绣之类的行业相关。然而,相关学术研究却远不及闽台地区之盛。对包括女神在内的民间信仰研究关系到当代社会新型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间文学指的是由汉族民间文学和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共同组成的口头语言艺术。在整个中国民间文学中,不仅汉族有许多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反世俗迷信的主题,更有许多少数民族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反世俗迷信的主题。畲族民间文学在这方面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畲族民间文学中的不少作品,从以下几个侧面表现出强烈的反世俗迷信的精神,体现了畲族民间反世俗迷信的力量和呼声。  相似文献   

9.
正自东汉以来,无论乡村市集还是城镇街巷,中国人逐渐形成了每值农历岁末张贴年画的习俗。一远古时代,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人与一切生命在同一生命层次上彼此依存,存在着某种神秘而未知的联系,这一观念产生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也由此诞生并发展。作为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艺术载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老百姓信仰的神仙中有许多是古代的圣贤、先哲和重臣名将。其中关帝——关羽就是在群众中信仰最为广泛的神仙之一。 关帝,姓关名羽,字云长,东汉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解州)。史书记载:关羽亡奔涿郡,和刘备、张飞结为兄弟,协助刘备建立蜀国政权,建安二十四(219)年,在与孙权的战争中失败被俘拒降而遭杀害,以其忠勇留芳后世。 历史上的关羽,只是三国时期的一员武将,但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作为武将在历史上的作用,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影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三大精神支柱的儒释道,无不对关羽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11.
民间信仰中的烧头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烧头香是民间特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固有其存在的根基,从中可窥见人们的独特心理和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根植于普通民众生活的信仰及文化表现,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有着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从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中可以略窥一斑。  相似文献   

13.
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在经历了楷字定型、石碑雕刻捶拓复制、印章模像捺印等早期复制技术之后,又具备了丰富的纸、墨等物质基础上,雕版印刷术在隋至初唐产生了.而版画是最能代表中国早期印刷品的艺术成就,留存至今的早期版画以敦煌地区最多.敦煌地区版画的刊刻又与信仰紧密相关,在五代宋初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四种版画中均出现了净土信仰的倾向,通过对这四种版画的考察,从而揭示五代宋初之时敦煌乃至整个中国民间净土信仰的热情在雕版印刷术中的传承面貌.  相似文献   

14.
宗教图像把经验与超验、真实与虚幻、欲望与禁忌等二元对立要素组织在同一观照过程中,并通过价值联想的方式构建一个经验事实。这种价值联想是对观视者自身在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经验的组织、提炼与整合。宗教图像把语言构造的教义理念的核心部分,物质化地凝固在一个有限的、可感知的局部空间中,让信众在知觉图像的过程中感受宗教,以直观生动的方式来引导和教化信众。而作为宗教信仰的象征符号,任何一个宗教图像都可能面对两种潜在的观众:信仰者和非信仰者。从非信仰者的角度审视宗教图像,人们依托的是自己特定的知识经验背景和以往世俗生活意义进行注解,寻找其宗教学线索和宗教艺术品的审美感受,而对于信仰者而言,每一个图像的知觉都试图唤起其内心的感验与参悟,即体验和拥有宗教。本文以藏传佛教六道轮回图为例,通过投射分析,说明宗教图像在两类不同观者内心唤起的不同心理释义过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宗教图像教化功能的社会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王汐朋 《管子学刊》2009,(4):98-103
在殷商、西周、春秋三个时期,卜筮对于中国早期至上神信仰的作用历经了从催生到消泯的变化:殷商时期,卜筮与至上神"帝"信仰有着表里与共的内在关系,卜筮催生宗教;西周以后,周人不再把"帝"而是把祖考作为信仰对象,卜筮沦为了政治的工具,与"帝"信仰发生了断裂;春秋时期,卜筮又成了人本精神所利用的舞台,周人借助对卜筮形式的肯定和卜筮结果的否定来彰显人的主体性,消泯"帝"信仰。卜筮在历史中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对早期中国宗教的发生与夭折形成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整理分析了传统信仰中各种灵魂载体:舟船、桥、鸟、鸡、鸭、树、山、社、天梯、血液等等。文章将这些灵魂载体置于古老的通过仪式和祭祀仪式及神话传说的广泛文化背景之下,具体研究了它们的构成与功能。文章认为,灵魂载体信仰产生于原始的类比思维,灵魂载体本身具有沟通两地的自然特征。灵魂载体既是原始宇宙的分野,也是人类生死循环的工具。因此,在原始信仰中,灵魂载体既见于丧葬仪式,又见于乞子仪式;既是祖先灵魂的附着物,又是女性生殖器的符号;既通过它们来祭祀祖先,又通过它们来驱邪。  相似文献   

17.
抢烧头香是民间特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固有其存在的根基,从中可窥见人们的独特心理和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18.
王守恩在2008年第9期《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文章《民间信仰研究的价值、成就与未来趋向》。文章指出,当前的民间信仰研究主要集中于民间信仰与社  相似文献   

19.
正过去学者们认为,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因为缺乏完整的信仰体系,因此无法产生如同制度宗教的经典。这种理论的认识前提在于,民间信仰缺乏所谓的教主系统存在,故无法提供完整明确的思想体系或标准的教义供信徒遵循。但中国民间信仰所具有的综摄主义特征,在某些程度上或许弥补了这样的不足,进而赋予民间信仰更多的伦理价值。这样的伦理性可以从民间信仰的典籍中寻找出脉络。  相似文献   

20.
灵验记中佛经感应故事数量众多、历时久远,盖可推见佛典信仰之兴盛。灵验记是中国僧俗编撰的,深受大乘佛教尊经倾向的影响,不同于原始佛教的语言崇拜。追溯其根源,则是中土很早就形成的文字(典籍)崇拜。灵验记中的佛典信仰实使中国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产生莫大之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