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强调认知对人的行为的决定作用,它提供了一种帮助战胜不合理信念、改变不良情绪的有效方式。把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应用于士兵的情绪疏导工作中,对部队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学儿童情绪认知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琳  桑标  王振 《心理科学》2007,30(3):758-762
本研究采用故事情境法探究小学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随机抽取60名小学儿童(2、4、6年级各20名),研究他们对五种不同的情绪状态识别、情绪原因认知、情绪外在行为表现认知以及对情绪后继调节方式的认知发展特点。结果发现:总体而言,情绪认知在小学不同年级有明显发展;基本情绪认知最好,其次是积极自我意识情绪认知和冲突情绪认知,对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认知最差;情绪识别和情绪原因认知明显好于情绪行为认知和情绪调节认知;对情绪表现者的情绪认知明显好于对情绪接受者的情绪认知。  相似文献   

3.
理性情绪疗法原理及其在学校中的运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敏  赵雷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2):110-112,85
理性情绪疗法(RET)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这种治疗方法非常适合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群,因此在学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对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主要技术等进行剖析,并对其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如何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例使用焦点解决疗法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帮助一个高一学生走出抑郁状态,重拾生活信心的案例报告。通过收集求助者个人资料以及进行原因分析,发现认知因素是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于是与求助者协商制定了改变认知,树立自信心等的咨询目标。经过九次咨询,求助者的抑郁症状基本消失,能够通过改变认知来积极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伪装情绪是指在情绪交互的过程中, 人们展现实际不存在的积极或消极情绪, 放大亦或是压抑原本的情绪。伪装情绪是一种策略选择的结果, 表现者所展现的情绪在当下可能并未发生, 但却能在某种程度上令人信服。目前关于伪装情绪的研究比较分散, 对于伪装情绪人际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还存在着一定争议。现有文献多从博弈过程、亲社会行为情境、组织情境和领导效果四个方面对伪装情绪的人际效应进行探讨, 其中相关的机制包括情绪接受者的情感反应及“以己度人”的内心过程。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情绪接受者、群体伪装、伪装情绪效价、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文化等方面, 对伪装情绪展开深入系统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大四学生,因为面临考研压力出现焦虑情绪,学习效率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前来求助。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经过3次咨询,求助者的情绪和睡眠问题基本解决,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7.
个体的情绪伪装能力是其情绪社会化发展极为重要的方面,选取某幼儿园12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通过“区分外表-真实情绪”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考察3~6岁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而探讨情绪伪装认知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1)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5岁为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期;(2)儿童在消极情境下区分内外情绪的能力显著高于在积极情境中的表现;同时,对两种情绪伪装动机(社会适应、自我保护)的认知能力无显著差异;(3)儿童情绪伪装认知和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显著相关,两种错误信念(意外内容、意外地点)理解都能很好地预测情绪伪装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8.
心理剧的各个阶段都融合了认知行为疗法的元素。近年来,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将认知行为疗法运用于心理剧中:一种是将认知行为疗法特有的技术应用于心理剧中;另一种是对古典心理剧中的角色赋予更多认知的功能。本文最后对认知行为疗法在心理剧中的运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
马英  方平 《社会心理科学》2009,(5):38-40,69
近年,情绪对于人类认知过程的作用正逐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备受关注。本文以284名中小学生为被试,采用经过标准评定的影片为刺激材料诱发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种效价的即时情绪,运用最后通牒游戏实验范式,考察情绪效价对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情绪效价对决策有显著影响,个体在积极效价下的出价显著高于在消极效价下的出价。  相似文献   

10.
某中学高一新入学男生小新,在受到同学的非议和班委的批评后,出现了焦虑情绪,害怕所有同学都看不惯自己,担心沾染上社会上的小混混和毒品,已无法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经过测验和分析,诊断为由于对人际关系的不良认知导致的具有泛化特征的病理性焦虑。咨询师在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干预性心理辅导的同时,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帮助来访者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树立了人际信心,消除了病理性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1.
情绪复杂性:探讨情绪功能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绪复杂性指个体情绪体验的多样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可从情绪觉察能力和混合情绪两个角度测量情绪复杂性。情绪复杂性既受个体注意分配能力, 社会认知技能和某些人格特质的影响, 也与所处情境密切相关。此外, 情绪复杂性还存在年龄与文化差异。维持情绪复杂性对个体的认知功能和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如增加个体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帮助个体从压力中更快恢复。正念训练和情绪聚焦疗法是两种增进情绪复杂性的心理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在注意和记忆活动中存在着“积极效应”现象,即对积极材料的加工维持得较好,表现出对积极信息的偏向。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从时间的认知评估影响情绪目标的选择来解释这一现象。同时,研究发现信息的加工方式与“积极效应”有密切关联,当控制加工时,“积极效应”出现;而自动加工时,“积极效应”消失。“积极效应”受到时间认知的控制,也受到认知资源和认知能力的限制。目前,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利用先进设备与仪器研究老年人认知活动中的“积极效应”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许多心理学家从“厄运与苦难”视角研究人晚年遭遇的身体、认知和情绪衰老, 但是近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从“老化悖论”——老年人情绪加工的积极效应——视角挑战这一“定论”。积极效应指老年人认知加工过程中比年轻人更偏好正性而非负性材料的现象。第二代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包括积极效应理论、认知控制假说和强弱整合模型3个关于认知和情绪功能年龄差异的理论模型, 特别强调了认知控制在老年人积极情绪加工中的潜在作用, 而自动化加工与控制性加工的区分则取决于注意资源配置。因此, 认知控制在老年人对积极情绪的注意加工中起重要作用。此外, 注意偏向的时间进程也是影响老年人情绪注意中积极效应的关键因素。最后, 综合以往研究构建出认知控制对老年人积极效应发生作用的注意阶段模型。未来研究可从中国老年人情绪注意加工模式、不同认知控制子成分的作用机制、提高研究生态学效度和注意的治疗品质几个方面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4.
情绪智力: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智力是人格结构中认知与情绪相互渗透的心理结构,表达个体准确、有效地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情绪智力影响着情感的建构与调节,在社会动机行为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使它成为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本文旨在论述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对一例有抑郁倾向的大学生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和自我防御机制理论进行心理辅导,使其最终摆脱了抑郁情绪,走上了正常的心理旅程。  相似文献   

16.
研究对优生、差生与其父母围绕数学问题解决而展开的沟通过程进行观察,并采用量表法测量其感受到的认知和情绪压力,以考察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及优、差生在两者得分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优生无论在沟通行为次数上,还是在沟通行为类型上都表现出一些积极特征;(2)优生的二级认知压力显著高于差生,一级认知压力和情绪压力显著低于差生;(3)督促、指责等消极沟通行为都与一级认知压力和情绪压力存在正相关,而积极沟通行为,如方法指导等则与一级认知压力、情绪压力呈显著负相关;一级认知压力与正确提议比例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叶浩生  苏佳佳  苏得权 《心理学报》2021,53(12):1393-1404
生成论的情绪学说从“意义建构”的视角看待情绪的动力作用, 主张情绪与认知相互交织, 与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身体活动密切联系。情绪是身体的情绪, 身体是情绪体验中的身体。身体在情绪体验中扮演着构成性角色。根据这一观点, 情绪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倾向, 是在理解环境意义基础上的具身行动。情绪并非发生于有机体头颅内, 而是产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由于认知与情绪在生成论的视域下统一在有机体意义建构的活动之中, 因而认知的4E属性也必然反映到情绪上, 使得情绪和情感也具有了具身、嵌入、延展和生成特征。情绪的生成理论为了解情绪, 进而理解意识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有关情绪与记忆的研究发现, 老年人经常表现出积极效应, 即对积极刺激的记忆比对消极刺激的记忆更好。从动机层面来讲,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认为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倾向于进行情绪调节。在记忆任务中, 这种情绪调节的动机使得老年人具有表现出积极效应的倾向, 但这种倾向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情绪调节对记忆的影响可以通过注意选择、加工资源分配、情绪抑制、认知再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细分年龄段考察情绪的各维度如何影响老年人记忆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并检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对重庆市409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亲和母亲均存在三种潜在教养类型,即积极型、混合型和消极型;(2)与父母混合型教养类型相比,父母积极型教养类型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3)以父母混合型教养类型作为参照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积极型教养类型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中介作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消极型教养类型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钦  王岩  罗峥  陈静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9):1259-1266
情绪对记忆的促进作用, 已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但是, 情绪对记忆的损害作用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研究结果。情绪诱导的记忆损害的条件和机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确认和解释。并且, 在证实了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之后, 一个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 人类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调控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呢?虽然已有的情绪调节研究对一些重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和抑制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考察了情绪调节对情绪事件记忆的影响。但是, 关于情绪调节是否可以有效地调整情绪唤醒对中性项目记忆的影响, 目前只有少量的研究。对情绪调节影响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还所知甚少。因此, 本项目拟综合使用行为测量和认知神经科学技术, 在考察情绪唤醒对记忆的损害效应的条件和机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认知重评、抑制和忽视等情绪调节策略调控记忆中的情绪效应的有效性和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结果将会有助于对情绪、情绪调节和记忆的关系的理解, 并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记忆活动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