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并且原因和结果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作用.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菌库,肠黏膜屏障是机体正常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肠黏膜屏障损伤是严重烧伤患者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引起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导致毒血症和败血症的内源性感染的可能,而内源性感染又可反作用于肠道,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因此充分认识肠黏膜屏障损伤的成因,联系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积极防治,可降低严重烧伤患者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胃黏膜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等关系密切。然而,坳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本身的致病能力及肠黏膜免疫保护能力确定,对于有致病毒力的坳感染应及时有效地根除,而部分情况下胃黏膜内坳感染参与了黏膜免疫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胃黏膜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等关系密切.然而,Hp感染的治疗应根据细菌本身的致病能力及肠黏膜免疫保护能力确定,对于有致病毒力的Hp感染应及时有效地根除,而部分情况下胃黏膜内Hp感染参与了黏膜免疫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特应性皮炎(AD)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迅速,目前研究认为AD发病主要是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应答异常和环境因素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学研究证实,皮肤屏障功能相关基因和免疫应答及其调控基因参与AD发病。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是皮肤激发和维持AD炎症的重要原因。在皮肤屏障受损的基础上,外源过敏原和微生物就很容易透过角质层进入表皮和真皮,进而引发免疫应答。AD瘙痒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清楚,除外组胺,其他的炎症介质和致痒原等也参与介导了瘙痒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估利奈唑胺治疗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回顾性分析了我院中心ICU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28例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21/2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有效率73.33%(11/15),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有效率66.67%(4/6),屎肠球菌感染患者有效率80%(4/5),溶血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有效率100%(2/2),人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有效率100%(2/2)。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好转,无需停药。故得出结论,利奈唑胺是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有效、安全的药物,值得进一步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6.
观察鼻咽癌黏膜上皮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受体血管生长因子1(VEGFR1),肿瘤坏死生长因子受体蛋白55(P55)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鼻咽癌发病及进展中的意义。我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鼻咽癌和60例正常鼻黏膜上皮组织VEGF、TNF—α及VEGFR1、P55表达情况,分析其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结果显示鼻咽癌黏膜上皮的VEGF、TNF—α、VEGFR1、P55表达高于正常鼻黏膜上皮。因此VEGF、TNF—α及其受体VEGFR1、P55在鼻咽癌黏膜上皮中过度表达,可能参与鼻咽癌的发病及疾病进展,对于鼻咽癌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与续动因素──对心力衰竭研究现状之认识及未来之管见西安医科大学一附院心内科博士生(710061)马爱群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大多数心脏病的最终结局。核心问题是心脏的泵血功能障碍。引起心脏泵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可分为始动因素与续动因素两大...  相似文献   

8.
以胃黏膜pH值及血浆D-乳酸为监测指标,观察腹高压患者的腹内压变化前后胃肠道氧合及功能的变化。本研究提示胃黏膜pH值可以反映胃肠道的缺血,且早于腹腔间隙综合征出现,可敏感反映腹高压时肠道氧舍情况;血浆D-乳酸可反映肠缺血再灌注时肠屏障功能状态。以上观察为临床提供简便易行的监测手段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谷氨酰胺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氨酰胺(Glutamine,Gln)是体内最为丰富的条件必须氨基酸,危重症患者体内Gln严重缺乏,研究认为适当补充Gln可起到促进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恢复、调节细胞免疫等作用,从而降低危重症患者感染性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ICU费用等,本文就这些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全面认识外科感染 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感染是一种使用抗菌药物解决不了的而常需外科干预的感染,其主要特点是皮肤和黏膜屏障有了破损、多种内源性致病微生物从破坏部分入侵致病。最常见的外科感染是切口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循感染、肺炎和泌尿道感染。外科切口部位感染的发生与外科切口各类密切相关,清洁、清洁—污染、污染和污秽四关的感染发生率分别约为2.1%、3.3%、6.4%和7.1%。预防外科感染可从三方面着手,提高宿主抵抗力;手术操作细致;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包括预防性抗生素等。预防性抗生系的适应证为Ⅱ、Ⅲ类切口,一般选择一代头孢菌素用于非厌氧菌污染的手术,二代头孢菌素用于厌氧菌污染的手术。应在手术前8小时内用药,并在术后24小时停药,给药方法是一次静脉滴入。此外还需注意提高外科创口的氧张力、保持体温、控制血糖、合理皮肤准备和掌握延迟性一期缝合的适应证等。  相似文献   

11.
诊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方法。前者需通过胃镜取胃粘膜活检,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及基因检测等;非侵入性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UBT)、血清Hp抗体测定及Hp粪便抗原检测等。各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不一,适用范围也不同,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需结合Hp感染特点、检测条件及费用情况等。  相似文献   

12.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和治疗新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自从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下称Hp)以来,人们对Hp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阐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新理念,本文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溃疡愈合"和"溃疡治愈"与溃疡愈合质量关系;(2)Hp发现是消化性溃疡病因学和治疗学上的一场革命,根除Hp才能降低或预防溃疡复发;(3)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是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基本的手段;(4)消化性溃疡治疗新策略应该是: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根除Hp。希望对读者在对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的认识和治疗原则上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3.
研究幽门螺杆菌导致胃黏膜病理损伤表现的多样性与年龄的关系。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排除其它脏器疾病,测定尿素酶表达程度,观察黏膜损伤情况并取病理。结果是不同程度尿素酶表达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表现不同的病理特征;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间及生活事件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幽门螺杆菌特征性慢性感染过程及其致病方式使胃黏膜的病理变化有了多样性,高尿素酶表达的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增生性病灶乃至隆起性病变的机会随年龄增加及胃黏膜的病理变化而增长。  相似文献   

14.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的范畴。天然免疫对保护机体免受微生物感染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天然免疫在过度激活的情况下又能够导致自身免疫病。银屑病与天然免疫功能紊乱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充分的发挥创造性思维,密切结合临床特征,才能从天然免疫中寻找银屑病发病的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15.
脓毒症是由感染所致的破坏性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休克,成为危重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糖皮质激素是脓毒症的重要辅助药物,其治疗机制在于其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但其使用剂量、疗程、时间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回顾糖皮质激素在治疗脓毒症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脓毒血症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哮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哮喘发病的重要因素,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Mp) 与婴幼儿哮喘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Mp作为社区获得性常见病原体之一在婴幼儿感染率有增高趋势。Mp感染导致婴幼儿哮喘初次和反复发作可能的机制为:Mp感染可直接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影响细胞及体液免疫、粘液分泌和呼吸道上皮内神经调节机制紊乱;反复发作与呼吸道对刺激因子呈现高反应性、呼吸道慢性炎症及婴幼儿特应性体质有关。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用于治疗Mp相关喘息性疾病时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进展及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其中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最常见病因。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抑酸治疗的基础。新一类抑酸药物有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otassium-competitive acid blockers,P-CABs)。正在进行的初期临床试验证明其起效更快,抑酸作用持续时间更长。国际上近年来发布或更新了多个幽门螺杆菌相关指南或共识,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是以PPI为基础的三联治疗(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7d~14d。序贯疗法(sequential therapy)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疗效高、耐受性和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尝试。PPI是防治NSAID溃疡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