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本无法挽救的生命都可通过医疗技术给予维持,而与此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在逐渐增强、生命价值观在不断完善,姑息照护也得到了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慢慢引起人们重视,国外许多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已给予了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2.

从卫生经济学视角,探讨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分析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卫生经济政策、经济分析模式及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等发现,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具有较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我国文化背景提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我国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建立相关政策突破发展障碍;构建激励制度,加强人才培养以支撑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发展;开展评价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经济效益的研究,以价值为导向构建本土化的医疗模式,以期为我国发展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卫生经济学研究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回顾文献对生前预嘱、预立医疗指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三个概念产生的背景、定义、内容组成和法律实践等问题进行梳理与澄清,进一步指出概念之间的关系。生前预嘱与预立医疗指示属于归属关系。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是继预立医疗指示产生和应用后,为促进其签署而提出的概念,二者在内容、实施的侧重点及实施效果方面存在差异。通过概念辨析,旨在减少医务人员和公众对以上概念的混淆和误解,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实践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从临床医护人员视角,阐述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生前预嘱等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具体分析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我国的发展与需求以及在我国实施可能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包括文化习俗、相关认知度、法律法规、医疗资源等,并就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我国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包括构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临床应用专家库及共识,强化医患有效的沟通、推动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实施等。总之,我国将预立医疗照护计划、预先指示合法化及普遍推广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在政府、学者、实践人员、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外孕育生命受限胎儿的围产期预立照护计划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为我国围产期安宁疗护的发展提供参考。当发现胎儿生命受限时,围产期预立照护计划成为了抚慰家庭丧亲之痛和协助做出合理医疗决策的关键工具。纵观国内发展情况,我国围产期安宁疗护的发展具有市场需求大、国家重视、国外经验可借鉴等优势。但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和宣传,照护团队的服务水平和推行相关预立照护计划的意识低、大众认知低等问题制约其发展。故建议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和医护人员相关能力,以保证我国围产期安宁疗护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目前我国医疗压力较大,过度治疗现象突出等问题,站在现代医学观念和辩证思维角度来思考如何合理且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且增加患者痛苦的治疗,减轻患者家庭负担,让患者有尊严地离开。同时,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对预立医疗照护计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对国内外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实施的现状进行对比,并分析国内外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实施差异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我国重症医学科推行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提供建议,促进安宁疗护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索Clinicaltrial及Clinicalkey网站2000年~2020年生前预嘱相关的临床试验项目,以其为切入点,探讨生前预嘱相关临床试验的数量、研究类型与方法、受试者类别、干预方式、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比较分析阻碍生前预嘱在我国推广实施的文化、制度、宣传、人员等方面的因素。借鉴国外生前预嘱发展变革经验,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伦理文化以及医疗环境等特点,从完善法律制度、加强资助、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科研质量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生前预嘱在我国的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公共卫生视角,对死亡素养的概念起源与内涵、评估工具、养成方式、发展前景进行探讨。死亡素养的提高,有助于生命末期与死亡相关的沟通与实践在社区中常态化,帮助社区为生命末期的照护做好准备。死亡素养在我国的发展需基于社会文化情境,进一步拓展其文化内涵,开发适用于我国的死亡素养评估量表,并注重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养成与实践。此外,构建符合我国文化环境的社会和公共卫生干预,如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死亡咖啡馆和在线死亡教育,以促进死亡素养在社会层面上的养成,帮助社区更好地应对临终与死亡相关的沟通、决策和行动。

  相似文献   

9.

从医务人员视角结合临床病例浅谈患者医疗自主权。阐述患者医疗自主权的概念及涵盖的内容,包括知情同意原则、意定监护、生前预嘱、预立医疗指示、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分析患者医疗自主权在我国实施所存在的阻力,包括受传统孝道束缚、国民对患者医疗自主权的维护意识不强和认知不足、缺乏死亡教育以及医学技术层面等问题。为了有效推广和实施患者医疗自主权,作为医务人员首先要提高自身意识、加强推广力度,其次对于公众要加强死亡教育,另外医患之间、患者与家属之间的交流沟通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衰患者往往经历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焦虑抑郁、对生活失去兴趣等身体心理症状,是实施姑息照护的主要对象。但由于其疾病轨迹的不确定性、人们对姑息照护认识不足、缺乏有效工作模式等原因,导致姑息照护使用比例很低,通过系统回顾国内外慢性心衰姑息照护实施现况,建议我国一方面可以加强姑息照护的宣传教育、积极探索慢性心衰患者姑息照护实施的最佳模式和最佳时机,并注重对整个家庭进行需求评估;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以推动姑息照护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肿瘤科医护人员对晚期肿瘤患者实施预先指示(advance directives,AD)的态度。使用目的抽样法对8位肿瘤科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显示,肿瘤科医护人员对实施AD的态度可归纳为:(1)认可并有需求;(2)具体实施仍有一定困难;(3)可尝试应用但需一定对策。因此,肿瘤科医护人员总体非常支持AD的实施,但具体应用还需一定时期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从自由意志与生命权之处置两个角度入手,探讨生前预嘱与缓和医疗相关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发现自由意志系生前预嘱的生效基础,对于不涉及生命权处置的预立医疗计划依现行法律“当然有效”;而对于选择缓和医疗、放弃治疗等涉及生命权消极处置的生前预嘱,则需严格限定其生效条件,且医院应当建立一套机制对此予以审查。此外,亦探讨了生前预嘱确定的消极治疗所带来的其他问题,有助于相关领域的继续深入与补充立法,并对医生选择绝症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减小医院法律风险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世界上所有提供安宁缓和医疗服务的国家和地区,都将生前预嘱以及功能相似的一系列文件作为开展这项服务的合法性前提。通过对十几年来在中国大陆开展生前预嘱推广工作的总结,以及目前所有生前预嘱签署者的大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其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法律政策、伦理道德、传统文化、国族心理、医疗制度改革、临床学科发展等均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在生命科学和医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生前预嘱使得个人意愿和医疗偏好成为现代医学成长和成熟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伦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