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探讨鞍内动脉瘤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策略。分析1例鞍内动脉瘤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头颅CT检查确定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动脉瘤,成功介入手术治疗。破裂的鞍内动脉瘤诊断较为容易,未破裂动脉瘤尤其是巨大鞍内动脉瘤诊断困难,易与鞍内肿瘤混淆,对可疑者应及时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确诊依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后选择恰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内镜治疗方法是目前处理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重要的手段。然而,静脉曲张存在不同的分流特征可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的效果。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CT门静脉成像特点,测量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胃左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等主要分支管径,记录门脉侧支循环开放的具体位置、曲张程度及数量,比较CT成像结果与胃镜分型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和临床分析。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CTPV)可以清晰显示门脉系统和侧支血管,并可详细了解分流的解剖学特征,准确确定分流类型,对于血管管径的测量也具有很好的准确性。CTPV检查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治疗方法选择、用药剂量以及预后评估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CT灌注成像(CTPI)和CT血管造影(CTA)对椎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采用64排螺旋CT对30例患者进行常规CT、CT灌注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30例CT平扫无责任病灶。CT灌注成像正常14例,异常16例。CTA正常4例,异常26例。CT灌注成像和CT血管造影联合应用有利于椎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研究CT灌注成像(CTPI)和CT血管造影(CTA)对椎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采用64排螺旋CT对30例患者进行常规CT、CT灌注成像和CT血管造影检查.30例CT平扫无责任病灶.CT灌注成像正常14例,异常16例.CTA正常4例,异常26例,CT灌注成像和CT血管造影联合应用有利于椎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指导下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对60例发病≤3h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常规颅脑CT扫描,对所有入选病例均进行MSCTPI检查。结果提示,MSCTPI可以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为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I)指导下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治疗,对60例发病≤3h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常规颅脑CT扫描,对所有入选病例均进行MSCTPI检查.结果提示,MSCTPI可以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为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层螺旋CT对不同肝功能分级的52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及25例正常对照组受试者进行肝脏体积在体测量,并进行kappa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在体肝脏体积测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及可重复性(P〈0.01);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的总体变化趋势相同,都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缩小,Child-Pugh分级B级之间的乙肝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组患者的肝脏体积差异达到统计学上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8.
探讨CT门静脉成像(CTP)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23例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用TH胶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其相关侧支循环血管。栓塞前、后各进行了CT门静脉成像检查,观察TH胶的位置、范围和曲张静脉的残存情况。CT门静脉成像显示23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相关侧支血管内可见TH胶充填,TH胶位置准确、固定,无移位、游走现象,5例可见曲张静脉残留。CT门静脉成像可以直观显示和评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探讨CT门静脉成像(CTP)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23例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用TH胶栓塞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其相关侧支循环血管.栓塞前、后各进行了CT门静脉成像检查,观察TH胶的位置、范围和曲张静脉的残存情况.CT门静脉成像显示23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及相关侧支血管内可见TH胶充填,TH胶位置准确、固定,无移位、游走现象,5例可见曲张静脉残留.CT门静脉成像可以直观显示和评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评价双源 CT 低剂量 Flash 螺旋模式全身大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其应用价值。收集我院行双源CT 低剂量 Flash 螺旋扫描全身大血管患者69例(全身大血管 CTA 组),行相同扫描范围的平扫患者69例(对照 A 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冠状动脉患者69例(对照 B 组)。比较全身大血管 CTA 组与对照 B 组的图像噪声及全身大血管 CTA 组与对照 A 组、B 组的辐射剂量。结果发现,全身大血管 CTA 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肾动脉、腹主动脉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图像噪声与对照 B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2,P>0.05)。全身大血管 CTA 组有效剂量低于对照 A 组、B 组(Z=-10.14;Z=-8.76,P 均<0.001)。全身大血管 CTA 组平均扫描长度短于对照 A 组(Z=-8.86,P<0.001)。故本研究认为,双源 CT 低剂量 Flash 螺旋模式安全、无创、快捷,图像质量高,大范围 CTA 成像的辐射剂量低,是一种适合全身大血管检查的影像技术。  相似文献   

11.
试图分析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病变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内在联系。回顾性收集自2003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住院并行MSCT,保存有清楚影像学资料,临床排除有其他心脏病合并症的MB—MCA患者,共53例,发现MB—MCA病变65处。平均年龄(57.3±12.6)岁,其中男性27例,LAD病变59例。MCA长度(20.8±11.2)mm,MB厚度(2.0±1.6)mm。58.5%的患者有心电图改变,大部分为女性,有胸部不适症状者占90.6%。单纯应用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者15例,治疗有效率达到73.3%(11例),单纯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者12例,症状缓解率达到66.7%(9例)。单纯应用硝酸酯类药物者16例,仅有2倒(12.5%)缓解。MB—MCA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临床症状,可进行干预性治疗;对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的胸痛患者要想到MB—MCA可能,有条件者应该进行MSCT等影像学检查,诊断明确的可以试用β受体阻滞剂及非二氧吡啶娄拮抗剂.  相似文献   

12.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一种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血管炎性疾病,多发于年轻女性。高血压是大动脉炎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对于大动脉炎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应给予积极的综合治疗,降压治疗的同时,活动期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酌情给予抗栓、抗动脉硬化等综合性治...  相似文献   

13.
心脏冠状动脉多层CT扫描目前在对心脏进行整体扫描进而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或冠状动脉钙化方面应用较多,但从经济费用-临床效益比值考虑,是否所有患者均需进行此项检查值得商榷。为降低患者就诊成本,我们认为,对于年轻非糖尿病患者可先根据Framingham冠心病危险量表进行测算患者未来10年出现冠心病的危险度,如果根据此量表计算的患者未来10年出现冠心病的危险度10%的中度以上危险度的患者,才应该给予心脏冠状动脉多层CT扫描检查以了解其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治疗。  相似文献   

14.
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Cage加自体骨椎间融合(PLIF)与传统术式(开窗减压、半椎板切除、全椎板截骨回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差异。2006年6月~2008年8月,对85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传统术式减压(A组38例)、PLIF治疗(B组47例)。术后随访16个月~43个月,平均23个月。采用JOA评分评估疗效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有效率78.94%,B组有效率95.74%。A组与B组比较,B组疗效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Cage加自体骨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15.
Fifteen cases of transient cerebral ischaemia in children have been studied. Radionuclear encephaloangioscintigraphy (RNEAS) with Tc99 DTPA in combination with CT scanning, doppler sonography of extracranial head arteries and EEG were performed in all observed cases. For some children cerebral angiography was done. RNEAS study found out: stenosi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r a. cerebri media in 5 cases; AV-malformations- 3; ischaemic area- 1, aneurysma- 1; increased blood permeability of the late static scintigraphy- 3.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angioscintigraphic and sonographic findings in the cases with stenosis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between angioscintigraphic and CT results in the cases with ischaemia; between RNEAS and angiographic data in cases with AV-malformations, aneurysm and stenosis. In conclusion RNEA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useful, atraumatic screening method within the complex of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for vascular diseases in childhood.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了我院76例SAP患者入ICU时的年龄、血糖、APACHEⅡ评分等17项指标,根据是否合并ARDS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呼吸频率、血糖、感染、APACHEⅡ评分、Ranson评分、CT评分、ICU住院日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糖、感染、APACHEⅡ、Ranson、CT评分与SAP并发ARDS有关。故得出结论,年龄、血糖、感染、APACHEⅡ、Ranson与CT评分是SAP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无保护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血运重建的临床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无保护左主干(LMS)狭窄的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一直被认为是“标准治疗”,原因就是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具有远期生存率方面的益处。但是,目前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使用药物支架而不是CABG治疗左主干狭窄的趋势,尽管目前这方面的证据还不充分。在此,本文在汇总了经皮血运重建技术(PCI)干预无保护左主干、对比支架和外科手术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的随机对照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认为,对于适合外科手术的无保护左主干狭窄患者,CABG仍旧是血运重建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是探讨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重建技术(adaptive iterative dose reduction ,AIDR)在婴幼儿胸部 CT 扫描中的应用。本研究从拟行胸部 CT 检查的患儿中随机选取40例,分成 A 与 B 两组,A 组管电压为80kV ,用 AIDR 重建技术;B组为100kV ,用滤过反投影重建技术(FBP)。比较 A 、B 两组 CT 值、标准差(SD)、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辐射剂量。该研究所得到的 A 、B 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CT 值、SD 、SNR 、CNR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A 组较 B 组辐射剂量降低。所以本研究认为在婴幼儿胸部扫描中采用80kV 加 ADIR重建,图像质量能达到诊断要求,且可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