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突出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学界对个人信仰问题已有诸多研究,而对社会信仰问题的研究则比较薄弱。从社会认识论相关理论来看,信仰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而且也包括社会。社会信仰论是关于社会信仰的形成、发展、冲突、危机与建构的基本理论。社会信仰研究力求探讨社会信仰发展的一般历程,从而确立建构当代社会信仰体系的基本原则。社会信仰研究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 以社会信仰作为研究主题,克服把信仰研究等同于个人信仰研究的局限,把信仰研究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成立巴姆比较哲学研究室巴姆(ArchieJ·Bahm)是美国著名哲学家,长期从事系统哲学、价值哲学和比较哲学的研究。他是现代系统科学和比较哲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近年来致力于建构一种吸收中西印三大文明精神。综合当代科学成就、解决当代人类...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与未来世界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西哲学的异同和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自“五四”以来许多学者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理论工作者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探讨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发展前景,这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也应该看到,在比较研究中,诸如对中西哲学在什么意义上进行比较、如何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何在等等,均存在不同的看法,似又未更深入的展开讨论。冯友兰先生这篇文章,是三十年前的英文稿,从一个角度对中西哲学作了分析和比较,作为一个历史文献,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故将中译稿予以发表。我们期望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在更高的水平上深入地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变革是伴随着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而演进的。中国近代历史哲学变革的进程如下: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比较研究的中心是中西政体的优劣问题,从魏源、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到康有为都致力于中西政体之比较,主张从改革上层建筑着手来改造中国;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严复、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皆致力于比较中西民族性或一般社会心理状态的异同,主张从改造民族性着手来改造中国;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中西不同的社会经济状态方面,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把中西政治、学术及民族性的差异归结到经济基础的差异,实现了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变革史,就是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正>由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首次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西语言哲学国际研讨会于2009年12月18-20日在四川外语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94名代表参与了会议。大会主题"加强跨学科合作,开辟我国语言哲学研究新局面"顺应了当代科研"跨学科"这一最新趋势。长期以来,外语界和哲学界交流甚少,本次会议为打破这一局面做出了良好的尝试和努力。会议围绕着如下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谈起中西哲学比较,大家都认识到比较方法的重要。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方法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伴随目的而来的,目的不同,方法也就各异。黑格尔说过:哲学的方法与内容是同一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可见,在讨论中西哲学比较的方法论时,首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中西哲学比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首先是为了认识中西哲学各自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其次是为了掌握中西哲学的基本走向。这里说的“基本特征”,是指中西哲学的主要倾向或普遍现象,而不是个别情况或局部现象。所谓“基本走向”,是说中西哲学从古至今全过程的发展趋势,而不是某一阶段的情况。也可以说,前者是从“空间”、后者是从“时间”意义上来讲的。由此目的出发,我觉得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应该同时运用总体论(整体论)和动态论(变动论)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不同流派的激烈论争中,最重要的论争发生在共同善目的论与权利正义论之间,这两种理论反映出当代西方国家治理研究的两种相反价值取向。双方在国家治理的目的、过程、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着尖锐对立。前者强调共同善价值的根本性,后者强调个人权利价值的优先性。应该说,双方在各自的方向上都取得了重大理论成就,并对分析当今世界的国家治理实践,以及改革和完善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书乃作者二十余年以比较哲学的视角从事儒学研究之成果。其目的欲以中西比较哲学为切入点,呈现儒家哲学之特点,并对当代儒学所面临之哲学议题,如民主与平等、女性主义、环境挑战、国际秩序以及儒学之国际化,着力探讨。本书以分析哲学研究儒学,行文与分析力求清晰、透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思想中既有"真理"概念,也有关于"真理"的理论。本土汉语中的"真理"一词,主要是指真正的道理与最高的意义,与之相近的概念是"道"。汉语佛教中的"真理"概念及真理理论,主要是一种价值论。近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真理"概念与真理理论,则主要是一种认识论。在中西古今哲学比较的广阔思想视野中考察中西哲学的重要概念与观念,对于发展当代汉语哲学,可提供极有意义的思想资源与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1 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领域,有的学者将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分别概括为“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并以此来表征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异。这种观点由来已久,在有些人看来,似乎已成定论,并且经常以之作为立论的依据。尤其是看到西方某些思想家针对科技社会的诸多异化现象而表现出对东方文明所谓“天人合一”境界的浓厚兴趣,并以之为人与自然和诣的典范,立即感到欢欣鼓舞,似乎不仅为这种中西哲学差异论找到了最好的旁证,而且证明东方文明实优于西方文明,甚至认为东方文明才是世界文明的唯一出路和归宿,这种由妄自菲薄一变而为妄自尊大的偏狭心态无疑与对中西哲学之差异的误解有关。因此,对于“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说进行一番考查和清算,已成为比较研究的紧迫工作。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是目前在生态研究方面值得重视的两种思潮。它们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生态危机的评价方面有共性,同时,在哲学基础理论、生态问题实质的理解、价值取向等方面有区别。它们对于理解当代生态问题,建构新的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与科学研究方法/张小金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34页.-(哲学新视界系列丛书)新唯物主义———新理性主义:对马克思历史的哲学批判思想-逻辑-方法的一种诠释/冯玉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08.-660页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当代阐释/艾福成等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3.-315页.-(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文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哲学:邓小平经济哲学研究/蔡永生编著.-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05.-280页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刘森林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1.-260页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兼中西自由思想之滥觞与内涵研究/谭培…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对这一理论的不同理解,常常或隐或显地折射着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不同态度甚至价值判断。正因为如此,唯物史观研究才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篇章。在当代,唯物史观研究再度成为热点,并引起较为广泛的争论。表面看来,争论似乎仅限于唯物史观的文本问题,但实质上争论已经深入到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精神和意义的理解。这既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又与当代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紧密相关。这一双重的背景,在使这场争论变得更为复杂的同时,也使它更有意义。今年4月,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与南开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了"第七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为题进行专题研讨。这里刊发的几篇会议论文出自中青年研究者之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唯物史观研究中正在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折的显著标志是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和 "独立的个人"的出场,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国家"、"共同体"之神圣性的衰微。马克思对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兴起而出场的"个人"有着敏锐而卓越的体会和把握,"个人"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的固有维度和重要范畴,因而是创新发展马克思哲学、展现其当代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视域。然而,在当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个人"的真实内涵及其所展现出的马克思哲学之批判与超越意蕴,尚未得到充分阐释。有鉴于此,本文将在讨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的视域中,对 "现代"、"现代性"、 "现代化"背景下"个人"的出场的意义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主旨之一就是复兴先秦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念,并在中西印哲学比较中凸显了儒家人生伦理的圆融品质和跨越时空的独特价值与精神气质。梁漱溟把宇宙生命作为思考人生伦理的起点,以人"性本善"作为价值理论的前提,在直觉的指引下营造一个互相尊重、尚情无我的伦理价值社会,并对伦理本位主义作出了自己的独特阐释与评价。开掘梁漱溟人生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并予以创造性转换,有助于当代中国新型人生伦理思想的建构与弘扬。  相似文献   

16.
陆劲松 《现代哲学》2006,(6):126-128
2006年10月15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和中山大学的数十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现将讨论主要内容综述如下:面向中国现实的唯物史观研究复旦大学冯平教授强调要做面向中国的哲学问题研究。她认为,“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的问题更深一步讲就是理论问题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和关系,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达成平衡和默契则是关键。冯平教授从自身曾经对于西方价值哲学的关注,到后来关注现实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体悟到哲学研究应面对现实真实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1988年11月15日至17日,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和哲学所以及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功利主义反思”学术讨论会,现取其要者述于后。一、对西方传统功利主义的理解和评价问题西方功利主义经历了一个由极端利己主义向利己与利他结合的过程,而当代中国人却把功利主义看作自私自利的代名词,斥之为利己主义,而否定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很不公允。会议认为,应对一些问题重行探索和评价。 (1) “功利”的含义。有人把功利等同于利益;有人把功利界定为名、权、利的总和;有人则认为功利是包括精神价值在内的一切为人所需要的、使人得到满足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思潮的方兴未艾 ,价值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焦点。近代是一个价值观念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 ,研究中国近代价值哲学的转型及重建 ,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价值转型和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重建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同·异———本体追逐与人格模塑人不仅生活在事实系统中 ,而且生活在以美和善的标准建构起来的价值系统中。本体哲学作为文化的深层内核和哲学形而上的集中体现 ,以最系统、最理论化的形态凸显了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在这方面 ,近代与古代哲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个人的不同追求和理想。1.同一·异多———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世界哲学》2010,(2):F0003-F0003
应用哲学在当代西方正日益为哲学界以及整个社会所关注。这里的“应用哲学”概念包括了通常所说的“实践哲学”、“公共哲学”等,是指直接关系到实践领域问题的哲学研究,它表明,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许多话题都可以用哲学分析和批评的方法加以处理,这些话题必然直接涉及到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南开大学哲学系陈晏清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哲学》一书,一九九○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洋洋四十万言的著作,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大变动的各个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作了宏观的整体的考察。该书的出版,是我国哲学工作者研究现实问题的可喜成果,是一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初读本书,我觉得本书研究方法有如下特点是值得学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