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叶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04-104
索绪尔与韩礼德都是语言学界的大家,他们对语言界定、语言符号特性、语言意义地位有不同的理解,二人分别从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阐释了自己对语言现象、语言事实的研究,为后人提供了不同的认知视角和理解方法。  相似文献   

2.
语言耗损研究述评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蔡寒松  周榕 《心理科学》2004,27(4):924-926
本文概述语言耗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包括语言耗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和难点。作者强调指出,语言耗损乃语言习得的伴生产物,关系极其密切.研究习得决不能忽视研究耗损。此外,由于环境因素对语言耗损有重要影响以及非同源语言对语言习得具有负面作用,研究汉语语言环境下外语耗损对中国的外语教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言认知加工过程中的早期皮层电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荣宝  彭聃龄  王春茂 《心理科学》2001,24(6):667-672,653
在一项通过事件相关电位的N400考察双语者的语义表征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偶然发现两个早期成分与语言语义和形式认知加工相关。一个是在140毫秒左右达到峰顶的负波(N140),另一个是在190毫秒左右达到峰顶的正波(PJ90)。前者反映了被试对语义的初级分类与评价的神经认知过程;后者则反映了对语言形态的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4.
三岁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和有关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是对我们从1955年到1995年(其间1966-1977年停)所做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追踪研究的总结,也包括一些横断研究和实验研究.文中对三岁前儿童言语发展的过程、阶段、特点、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作了分析;并在这些研究材料的基础上对语言发展的普遍性、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和语言发展与认知(思维)发展关系等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教师的不同语言形式对儿童语言理解的影响,采用独白、半对话和全对话三种语言形式材料,要求不同年级儿童在不同的语言形式条件下完成七巧板图形的识别任务。结果显示,一年级儿童在全对话和半对话语言条件下的正确识别率均显著高于独白语言条件;三年级儿童在全对话语言条件下的正确识别率显著高于独白语言条件;五年级儿童在全对话语言条件下的正确识别率显著高于独白和半对话语言条件。结果说明,在不同年级儿童中,教师的对话语言以不同的内在过程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这为了解“对话语言易于理解”的发展性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汉语综合理解能力的测试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丽霞  陈永明  崔耀 《心理科学》2000,23(4):390-394
采用两个测试,多媒语言理解测试和文章的阅读理解测试,分别测量了大学生的汉语综合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多媒语言理解测试根据Gernsbacher的多媒理解量表编制而成.文章的阅读理解测试是莫雷编制的<语文阅读水平测量>中的一个分测验.测斌结果表明(1)两个测试之间有显著相关和较高的一致性,说明阅读是汉语综合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2)汉语综合理解能力有两个成分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理解能力;(3)书面语言的阅读理解与口头语言的听力理解显著相关,说明外部语言的理解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汉英双语者语言产生与理解过程中的切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图片命名和词汇判断的方法考察了汉英双语者的语言切换过程.实验一发现,当被试分别用英语和汉语对图片进行命名时,只有汉语出现了切换代价,而英语没有出现.在实验二中,当被试进行词汇判断时,切换代价的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只有英语出现了切换代价,而汉语没有出现.研究表明,双语者语言产生与理解中语言切换的认知过程有本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王瑞明  范梦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386-1393
语言转换是指双语者由所掌握的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 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针对语言转换中双语者在从心理词典中顺利提取所需要的语言(称之为目标语言)时如何加工在当前任务中不使用的那种语言(称之为非目标语言), 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仔细分析这些研究,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3个核心问题: (1)语言转换中双语者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是否激活; (2)若非目标语言激活, 这种激活发生在何种层面(概念层面还是词汇层面); (3)激活的非目标语言会对目标语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此为基础, 本文从语言产生转换和语言理解转换两大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最后对未来的语言转换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巧代妙言显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再论医学文化的根——人是符号的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与语言是多维关系,人是惟一通过语言社会化,以语言有世界,运用语言改造世界,可以被符号蒙骗和对符号崇拜敬畏,并且可以被符号伤害和医治的动物。人与符号的历史与现实关系决定了医学的人文特质,而这正是医学实践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1.
一、艺术语言的历史性 艺术语言,在我国出版的<简明美学辞典>中是这样被表述的:艺术语言是艺术家借以在艺术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创作构思的技术手法和造型手段的总和[1].  相似文献   

12.
安全和谐医患关系中的语言与形体语言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医患关系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殊供求关系,其中,“语境与语码”、“对路”和“新鲜”、“话语的提炼”,是融洽医患关系的语言要素与沟通的基本途径。同时,医护人员正确地运用身势情态语、仪表标志语与副语言等形体语言,对医患关系的和谐也有非同小可的作用。而患者的治疗安全感与信任感,无疑也是对医护人员工作安全的一道人际保障线,它必然有助于药理疗效的优化发挥。  相似文献   

13.
汉语习语理解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宗旨是探讨中国成人对汉语中三字习语的加工处理问题。研究材料包括:(1)动宾结构的惯用语,既有比喻意义又有字面意义;(2)动宾结构的一般三字词组;(3)偏正结构的三字惯用语,既有比喻意义又有字面意义;(4)偏正结构的一般三字词组;(5)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只有比喻意义而无字面意义;(6)三字词。它们都是被试所熟悉的。向35名成人呈现这些词语和(7)无意义三字组合,要求他们作意义判别。结果表明,所有惯用语的判断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各组惯用语的判断反应时均慢于单词,而快于一般词组。实验结果基本支持两种意义同时加工,但比喻意义优先完成的假设。此外,文章还讨论了习语的词汇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闭症儿童语言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关于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症候,这一点在国际上已无异议,但究其发展障碍的本质如何,则各种见解仍处于分歧之中。本文主要是从认知心理学和发展语言心理学的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认知障碍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儿童自闭症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些参考观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语言的群体间偏差现象,这一现象的表现为:个体在描述正向或负向行为时,会由于描述对象是否与自己属于同一群体而在描述语言抽象性上存在差异.通过使用固定和自由反应研究范式,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一现象在汉语背景下的存在.通过讨论这一偏差现象在刻板印象的维持与传播中的作用,及其在测量偏见上的应用,指出语言的群体间偏差现象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音乐和语言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来自行为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进一步表明,音乐经验能够跨领域迁移至第二语言的习得,表现为音乐经验在理解、产生及学习三个方面促进第二语言加工,并且这种迁移效应的内在机制是通过促进音乐和语言的共同声学线索加工以及个体一般认知加工能力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之上,未来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深入细致的探索,澄清音乐经验和音乐天赋对二语加工的影响,比较音乐经验影响母语加工和二语加工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7.
早期教育研究表明:0-6岁是幼儿语言习得的迅速时期,特别是3—6岁被称为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这个阶段恰恰是在幼儿园期,在幼儿园如何营造适合幼儿语言运用语言发展的环境一直是我们幼儿工作者积极探索的问题。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不能单纯以幼儿的词汇量多少、语句的记忆量多少来衡量,主要是看能否清楚地运用一些日常生活中所必要掌握的句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方法来促进幼儿这方面的发展,让幼儿的语言发展走向自由和谐的阳光地带。  相似文献   

18.
法律语言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法律活动中的语言现象进行心理学分析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具有跨学科的多学科性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有法律语言心理学思想的文字表述和研究实践。在西方则肇始于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敏斯特伯格和卡特尔等人开拓了这个领域的先驱性研究。二战后,法律语言心理学的中心转向美国,通过法律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使用推动了法律语言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法律语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立法、司法、守法和违法等法律活动中的语言行为,其任务是研究意识层面和无意识层面的法律语言行为。建立法律语言心理学体系必须从立法语言心理学、司法语言心理学和执法、守法、普法等语言心理学的视角开展研究,才能创立一门跨学科的、有实践应用价值的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19.
油画语言的个性化是不同时期的油画家们一直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画家们会把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感悟转换为色彩、线条、笔触等绘画语言要素.油画语言最基本的概念是指油画的造型语言,它以油画构图的营造、色彩的冷暖、明暗的对比、体形的塑造为词汇,来表现人物、景物、环境等绘画内容.而个性化的造型语言是油画家们在超越常规词汇后使用的更加自由、独特的语言体系,它的特征是个体的、自由的、综合的、创造性的.因此,绘画语言不仅是技巧和形式的表现,还是思想、思维、知识、直觉和感情相互融合的结果.绘画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到绘画作品的风格.也可以说,绘画语言直接反应出画家的审美方式、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20.
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现代汉语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正处于明显的活跃期 ,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 ,处于活跃期的现代汉语呈现着精芜并存的局面。本文在对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语言变异现象进行道德分析的基础上指出 :一方面 ,应坚决摒除那些明显有悖于中华优良语言道德传统和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语言现象 ;另一方面 ,应相应地发展语言道德规范 ,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落实在新的言语实践中。为此 ,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 ,积极倡导对话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