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齐人"怯于众斗,勇于持刺"习俗的渊源及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是司马迁对齐人生活习性的一种概括性评价.这一生活习性的产生,主要是夷人的生活习性和以齐国“尚功利”思想为主体的政策导向所致.齐人的这一生活习性,在齐国的发展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包括,促进了国家管理思想中民本理念的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养成了“尚武”的优良传统.但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既影响了齐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汉代以后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龚向前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3)
健康权是获得一种提供公民享有可能达到的最高健康水平的均等机会的健康保护体制的权利;政府应承担以确保民众平等获得基本卫生保健为基点的诸项积极义务。各国宪法日益将健康权列为基本人权,并不断明确和完善。健康权具有可诉性,尽管在“逐步实施”方面存在难题。我国应在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和促进健康权。 相似文献
3.
4.
何心隐的友朋思想在明代儒家友朋观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友朋观有实践的社会意义,他期望以师友关系集聚力量,发挥以下致上的作用,从而实现与当政者逐步融通于同一个道统。他提出的交尽于友君臣友朋,相为表里等观点是之前儒家学者鲜有提及的。他的友朋思想与他的仁义论也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6.
价值导向、行为规范、社会调适、和谐互动构成角色伦理的调控功能体系.其中,价值导向功能具有全局性和方向性地位,是角色伦理调控角色实践的“指向标”;行为规范功能具有基础性地位,是角色伦理调控角色实践的“奠基石”;社会调适功能具有求适性和救济性价值,是角色伦理调控角色实践的“调节器”;和谐互动功能具有深度整合效应,是角色伦理调控角色实践的“减震阀”.角色伦理调控功能体系不断引导、规范和检验社会角色的实践活动,在角色社会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调控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儒家“孝道”原则在现代老龄化社会中的积极意义。儒家“孝道”原则强调对父母、老年人的尊敬、赡养是为人的一项道德标准。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联合国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主张。这种主张认为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是基于根本性的法权 ,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这种以法律、制度、政策等要素构成的规则化社会能够保障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 ,但也存在着缺少伦理亲情关怀的不足。以强调伦理情感和亲情关怀为基础的儒家“孝道”原则就能够成为它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中国化”理念虽在近年来逐步引领相关学术研究,但上溯民国时期却是“基督教中国化”理念开始系统讨论与形塑的重要时期。20世纪20年代对“基督教中国化”理念的探讨偏重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伦理)融合,至20世纪30年代后,这种探讨转向“救亡图存”,与全民族抗战紧密结合。尽管受诸多因素影响,“基督教中国化”在民国时期尚未达到理想程度,但这期间的努力仍为当下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丛林内部危机四伏。湛然圆澄作为亲历者,在其著作《慨古录》中说:"去古日远,丛林之规扫地尽矣,佛日将沉,僧宝殆灭,吾惧三武之祸,且起于今日也。"湛然大师此语,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对当时佛教面临的情况有深刻的洞见。明末丛林,不仅内部弊病诸多,外部亦面临严重的挑战。首先是阳明心学、罗教及一贯道的发展,不断蚕食本属于佛教的范围。其次是国外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打着"易佛补儒"的旗号,与佛教相抗衡。 相似文献
11.
张建中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58-59
“易”作为中国古代便形成的通俗唯物主义哲学,在指导社会及科技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历代医学先贤,无不对“易”有着深刻的理解。“不知易,不足为大医”之论也始终是历代医者所遵循的至理名言。的确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不体现在“变”的过程之中,传统哲学“易”的形成及发展,不仅本身是变的展示,而且对变化之道进行了精确的阐述,而祖国医学的形成及发展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之下产生并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易”对传统医学而言,是根,是本,是原动力。“易”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为传统医学的发展及博深的内蕴提供了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法性是己性、法性是无性之性、法性与法身、神等三个方面阐述慧远法性论思想。法性是己性,说明法性是超越以虚假为本性的现象的实在本质,其外延表现为真实的多;法性是无性之性是慧远在中观般若学的接触对法性是己性观念的批判性成果,它说明法性是万法万相的共同本质——空性,其外延是真实不变的一。在法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变化中,始终保持不变的,是法性的超越性与实在性,及其与涅槃境界的内在联系。这使法性与慧远佛学体系中法身、神等重要概念获得逻辑上的融通。在鸠摩罗什所传中观般若学扫一切相的思潮下,慧远坚持从修行觉悟的主体方面去论证法性实在的本体论,并令法性本体与主体的本质建立内在的必然联系,从而为《大般涅槃经》传入后中国佛教涅槃学的转向做好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3.
14.
"报者,天下之利也"蕴含着儒家对"报"的社会基础性意义的理解。先贤学人的阐释呈现出两条不同的思路,展现出"报"与"义"、"礼"等儒家伦理规范的内在关联。这些阐释分歧的契合点在于:"报"是内嵌于传统伦理秩序的隐性机制,维系着传统社会的共同交往和整体性稳定。 相似文献
15.
16.
<正>一、霍布斯政治理论的国家面向与公民面向德国学者奥托·基尔克曾在其名著《中世纪诸政治理论》中深刻阐明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中间层级渐趋消弭……)国家主权(the Sovereignty of the State)与个人主权(the Sovereignty of theIndividual)均稳步增进,逐渐成为两条中心原理(axioms)--所有社会结构的理论莫不以其作为出发点,而二者之间的关系亦将成为所有理论聚讼的焦点所系。(Gierke,p.87)霍布斯闻名于世,多半是因其创造的利维坦(Leviathan)使之成为现代国家理论的深刻与系统的阐发者。经由其创造性转化,利维坦已从《旧约》及犹太《圣经》外典里的凶残的巨兽,成为强 相似文献
17.
“圆善”问题是康德和牟宗三共同关注的话题。不同于康德以“设准”达至信仰的解决路径,牟宗三以建构“道德形上学”的方式、通过工夫修养之“呈现”来体验道的形上本体,无疑是一创新。经过牟宗三的吸收与创造性转化,其所谓“道德形上学”与“圆善”能否实现康德意义的“德福一致”,似仍有较大讨论空间。本文拟在前贤所论基础之上,对此问题尝试做一些补充性说明,从牟先生“道德形上学”中的“横摄”等义中拓展出“横向”“横摄”与“横讲”三种工夫路径与方法;并从“境界形态形上学”与“实有形态形上学”合一出发,进一步挖掘“道德形上学”中可能蕴藏的境界、工夫说在解决“圆善”问题上所具有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18.
19.
孔子许管仲以“仁”,同时又认为管仲僭妄而不知礼。究其原同:一,孔子以复兴周道为已任,然时代在发展,东周以来僭奢失礼普遍存在,激愤于礼坏乐崩,进而斥责管仲不知礼,借以表明自己维护礼制的态度;二,孔子认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有仁然后有礼,没有礼屏不碍于有仁。孔子不拘泥于礼的细节许管仲以仁,是以维护礼制、忠于国家为标准的。 相似文献
20.
引言 这是本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我们要在此探讨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就是牧养辅导与一般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有何分别?至于如何进行辅导,往后必谈. 辅导这个专业,乃源自西方社会,在西方的传统里,辅导素来是教会的专职.可是,现代社会却把这个职事逐步夺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