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作独特艺术之一,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艺术瑰宝,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将山水画作的特点以及中华韵味彰显出来。中国山水画又称水墨画,其一笔一画都体现着画家的心境以及所传达的情感,其不单单具有艺术价值,更是包含了满满的人文价值。而基于国画"六法"的中国山水画,借助其系统的理论进一步针对画作的内在精神、气氛以及构图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此,有必要就国画"六法"背景下中国山水画的具体艺术表现力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大好河山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舞文弄墨的重要背景和题材。中国的画家在作画时对山水画更是情有独钟。久而久之,中国的山水画也自成一派,山水画家的山水情结也更加浓重。从中国画的山水情结出发,分析了山水画空间观存在的价值,从处理山水画的空间观、充分体现山水画空间观和中国画空间观的布局和思考阐述了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观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不仅呈现出对山水自然美的一种表现和欣赏,通常还具有一种给人以精神启悟的哲学意义.而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的这种"精神哲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道家思想的生发.可以说,道家思想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精神依托,它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理想的追求、空间布局的构设、以及色彩体系的呈现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冰雪山水画作为当代中国山水画的一种,汲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融合了龙江区域的文化特征、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既有民族的审美趣味,又不失现代性。冰雪山水画艺术与龙江地域文化核心价值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拓展了人们对黑土文化的审美认知,营造出符合当代民族精神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独特的空间意识,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方法与西方科学、理性的焦点透视法不同。中国山水画空间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空间意识有其艺术特征和具体表现,促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独特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荆浩<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是书借"石鼓岩子"之口传授笔法,立意奇特不落凡俗.其画论包括:图真,六要,四品(神妙奇巧),笔有四势,二病(无形有形),间及画史批评,最后以"可忘笔墨乃有真境"作结,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远"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历代山水画家对山水画意境的不懈追求,就是对"远"之意境之美的追求,尤其是山水画中的"平远",更是他们的至爱.这主要是因为山水画中的"平远"之意境,与文人士大夫所钟情的老庄哲学精神境界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山水画的虚实空间,是画家的情感与自然关系结合之后搭建起来的心灵空间。画家借自然山水,创作出画面的虚实空间以实现其创作愿望。这种虚实关系深受儒、禅、道三大哲学体系的影响。儒家讲求伦理教化和积极入世,禅宗重六根清净和空无寂灭,而道家则偏重清净虚无和消极出世,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美学思想和价值,同时也区别于西方。在新时期,我们只有把握虚与实的对立统一规律,才能在实践中让自己的艺术境界得  相似文献   

9.
地域·自然·心象——中国山水画"地域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域化特色,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着眼于人文传统的角度,来研究"地域性"的品格、色彩与精神."地域性"的美学基点对于不同画家影响的稳定性,体现出了地域性自然之美对山水画创作的有效性与可能性.以此为基础,将形成一种山水画艺术地域性自然之美与山水艺术心灵双向互证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古代山水画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分析北宋时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及山水画的形式美规律,结合当代的审美价值来更好地认识山水画,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传播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的美学文化、美学认识开始谈起,发现了中国美学从魏晋时期有了新的变迁,而中国山水画也起始于魏晋时期,中国山水画即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山川之美的认识,而中国人的美学认识,也是随着中国文化发展、美学文化、美学认识的变迁而变迁。而山水画的构图,是山水画家对山水画美的一种总体把控,同样,山水画的发展历史,山水画家对于山水画构图技巧的创新、突破的历史过程,同样也反映了中国在其他领域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的传承,变迁和创新的历史过程,可以说中国人对美的认知,中国山水画家对美的总体把握,体现在了传承悠久的中国山水画中。而中国山水画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过程中,也提升了他的欣赏者、创作者——中国人,中国山水画家对中国美学的哲学思考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2.
从自然环境自律性的视角,去研究中国山水画里所蕴含的城市设计意境观,通过研究前人优秀的作品结合实践创作来分析中国山水画里自然环境的构成特征、表现手法以及其所体现的审美趣味、意蕴情致、语言个性及价值取向。同时,从中国山水画里自然环境观所表现的特征中去分析其现代城市设计的构成因素和精神理念。  相似文献   

13.
郭熙是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的山水画论基于儒家文化,同时蕴含了明显的道家思想,道家文化色彩极为显著。通过探究《林泉高致》中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的绘画理论,将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审美心胸命题、“三远”创作手法以及“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山水画价值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分析其思想理论源头,阐述郭熙美学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联系,并试图挖掘以山水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深层意蕴,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传统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陆俨少先生与桂林山水的缘起谈及先生的艺术生涯与写生情怀。从中国山水绘画写生发展的脉络入手,探讨在山水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山水画在写生演进中表现手法以及表现形式的演变。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中国山水画如何发展,直至50年代左右,写生热潮的簇拥下,其写生的缘由以及发展的历史背景需要,从而衍生出陆俨少先生绘画生涯中这一阶段对于他在山水画写生方面的突破、探讨与同时代的画家相较有何异同,有何发展与更新。对于陆俨少先生在自我绘画修养和作品带给山水画坛的新意流方向、对他整个流淌着的艺术思源的启发,以及对后来的绘画者的影响以及对桂林山水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早期的山水画非常简单,仅仅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隋唐时期,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科,后以青绿山水加速了发展进程。至唐代,出现了以水墨渲染为法的山水画艺术形式。在当代,又出现了城市山水这一类型。这些画风的转变离不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古往今来,山水画创作与人们的审美观念、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历经千年的发展到现代,产生了无数宝贵的作品,并且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审美方式。因此,以在传统思想、时代背景影响下人们观念的改变来阐述山水画风格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欧洲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都以自然景物为视觉对象,但在视觉形态上,风景画与山水画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而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欧洲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在碰撞交流中都有向对方进行借鉴,并引入对方的某些因素进行变革实践的现象,从而使我们认识到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共同以大自然为对象的两个画科,在艺术语言上进行沟通、审美品格上相互交融的可能性。本文以莫奈与郭熙为例,着重从视觉方式上,对欧洲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异同及其精神渊源进行探索,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各自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正确地认识各自的内在价值,并对中西方艺术的互识与互补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这对新时期中西融合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泉煜 《美与时代》2023,(7):123-125
中国山水画与书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分析书法技法在山水画中的应用,可以发现书法技法不仅在山水画构图、线条和墨色运用上产生影响,还在山水画情感表达与艺术意境的营造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简要概述书法技法与中国山水画,从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表现、字体的选用、笔画的变化等方面指出中国山水画笔墨中书法技法的体现,并从山水画崇尚书法之美、丰富山水画表现形式、传达山水画情感与意境等方面重点分析书法技法对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山水画家,如吴道子、荆浩、郭熙、王诜、李唐、王希孟等人,这些大师们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一、中原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成熟时期 中原水墨山水画的产生与成熟,也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和北方水墨山水画派的成熟时期。中国山水画出现于战国之前,确立了南北朝,发展于隋唐,成熟于五代。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原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山水画家,一位是唐朝的吴道子,中国山水画的创始人。另一位是五代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山水画转型刚刚走完一百年并向无法预知的未来延伸,离我们较近的昨天在没有经历时间的沉淀时,往往很难把握其历史的本来面目.但如若不时刻警醒和认清方向必会给山水画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阻碍,如"笔墨等于零"一类的误导.  相似文献   

20.
《林泉高致》作为一篇篇幅短小的理论文献,精要地论证了山水画的价值及其创作方法。郭熙在自己的山水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创作精髓,就是要以“林泉之心”,使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实现“物我合一”,达到“无我”的境界。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价值观、观照山水须持“林泉之心”、“注精以一之”的创作态度三个方面来探讨郭熙的山水美学思想,发掘其宝贵的美术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