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的人,看一眼,会觉得他挺聪明;有的人,看来看去,都觉得他生来就与“聪明”二字无缘。但他并非不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被一种外在的傻劲掩盖着,你无法一下子看出来。这种聪明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  相似文献   

2.
对独生子女自我中心问题的异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蓓晔 《心理科学》1997,20(3):226-229
本研究对青少年后期的中国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特征作异质分析。实验一,让198名17—18岁的独生子女被试接受内外控制中心县表的测试,结果发现,“非明确倾向独生子女”较具“外控者”的特点。实验二,教师和8位同伴用一个自我中心─—社会性量表评估实验一的每个独生子女。同伴评估表明,“非明确倾向独生女”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特征,表现出比较强的合群愿望;而“非明确倾向独生子”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倾向。教师评估却未反映出性别因素和明确倾向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时不时的,总会听到有人抱怨说自己“怀才不遇”,特别是在喝高了酒,有了几分醉意后。  相似文献   

4.
韩康伯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注解在其思想体系当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的阐释还有不足之处,只注意到韩注思想的一个方面——道是“无”,阴阳是“有”,所以,阴阳不是道,道是阴阳存在的根据。本文力图结合孔颖达对韩康伯注所作的疏,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出韩注思想的另一个方面——道不能脱离阴阳而存在,谈“一阴一阳”就是为了把握道,道始生万物的功用的呈显是借助于阴阳的。只有阐释出韩康伯注解这两个方面的意思,才能更好地理解韩康伯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一”是黄老哲学的重要标识性概念,在宇宙论上代表造化万物之始,在哲学品格上强调兼综百家之旨,在政治实践上表达人君治国之要。自战国至秦汉期间被塑造出的“黄帝形象”凝结着黄老学以推崇“一”为标识的哲学主张和理想人格,具体表现为:黄老学者对于“一”作为万物之生成者的要求以及在政治上主张超拔于“众”的“君主”地位的诉求在黄帝作为华夏共祖的形象上得到了落实;黄老学融百家思想为“一”的哲学努力及其包容气象与黄帝促进民族融合、实现天下统一的政治功业相呼应;黄老学强调“执一”“无为”的治国之术也相契于黄帝法天则地、垂拱而治的政治实践。黄帝是黄老学注重“一”的哲学思维和政治愿景的形象化表达,二者的高度契合促成了“黄帝”与“老子”的自然结合,也使黄老学具备了迥异于道家其他分支的学术特质。  相似文献   

6.
《易传》基于社会实践基础,对“易道”作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形上概括,指出乾坤是易之门户和根本,“一阴一阳”是万物产生存在的本原和根据。由此展开了其易道本体论哲学体系。这种借助《易经》八卦象数和取象比拟思维的探究型理解和创造性诠释,使古老的《易经》完成了由占筮之用到形上学的革命性变革,开启了人文主义的诠释路径,深深影响了之后中国哲学的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7.
毛国民  张梅 《管子学刊》2024,(1):102-113
朱熹人性论属于一性还是二性,学界多有争议。如要把握此争议的关键点,首先,必须既立足“理气”关系论分析朱熹人性论内涵,又要立足宇宙论或本体论、事实或价值取向等角度,去梳理心学派、气论派以及理学后学对人性论的争议。其次,魏校人性论“两个路向”可作为一种分析视角,即“生之谓性”路向,将“性与习对”,从存在论、事实层面来界定人性,形成人性论发展史的第一传统;“天命之谓性”路向,则“以性与命对”“性与天道对”“性与人道对”,从实践论、价值层面来界定人性,从而形成人性论第二传统。在把握这两个关键点的基础上,再分析一性或二性观点分歧的缘由,并在“理气不离不杂”“性即理”语境下阐释朱熹人性论。阐释结论是:朱熹人性论兼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一而二二而一”观点,绝非“一性或二性”的机械划分。  相似文献   

8.
MEGA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西方"马克思学"都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中国并为学界所关注的.近些年来,随着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关注的持续升温,国内学界对待MEGA版及西方"马克思学"的态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了三种较为典型的倾向:一种是仍旧漠视西方"马克思学"和MEGA的研究成果,闭门造车;一种是携洋自重,只重文献而忽视了理论的自省,对二者不加区别;另一种则是学界在对待MEGA版及西方"马克思学"问题上的正确立场、态度.对这三种倾向态度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西方"马克思学"及其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长期物质贫困产生特殊的心理后果——心理贫困。心理贫困指的是不利于贫困阶层摆脱贫困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 “志向失灵”与“行为失灵”,即抱负与志向缺位,理念和意识扭曲,能力与行为方式错位,还易于做出不利于脱贫的决策行为;长此以往,就陷入“贫穷—特定心理与行为模式—继续贫穷”的恶性循环。对此,研究者们先后开发了有条件现金转移项目、减少认知资源损耗项目、“转移和坚持”心理干预策略、社会阶层流动信念干预策略、公平感提升策略等干预方案。该领域研究及其相关成果对“精准”扶贫,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在整合的干预方案和本土化的干预方案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0.
长期物质贫困产生特殊的心理后果——心理贫困。心理贫困指的是不利于贫困阶层摆脱贫困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 “志向失灵”与“行为失灵”,即抱负与志向缺位,理念和意识扭曲,能力与行为方式错位,还易于做出不利于脱贫的决策行为;长此以往,就陷入“贫穷—特定心理与行为模式—继续贫穷”的恶性循环。对此,研究者们先后开发了有条件现金转移项目、减少认知资源损耗项目、“转移和坚持”心理干预策略、社会阶层流动信念干预策略、公平感提升策略等干预方案。该领域研究及其相关成果对“精准”扶贫,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在整合的干预方案和本土化的干预方案等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1.
"学与教"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裕建 《心理科学》2002,25(1):104-106
自19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教学心理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心理学在教育实际领域的可应用价值,也导致以认知主义为主导的研究倾向。然而,认知心理学中的方法论的局限,特别是信息加工观点的关于人是“物理符号系统”(H.A,Simon语)假设的机械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研究的局限和倾向,在当今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人文主义教育领域中不免显得捉襟见肘,因而限制了这种研究在教育实际领域的适用性。因此,体现了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思想的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在近十多年来应运而生。了解这种思想的“学与教”的观点及研究,对于教学心理理论和实践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海洛因成瘾者复吸倾向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震宇 《心理科学》2004,27(3):739-740
目的:探讨海洛因成瘾者复吸倾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复吸倾向问卷”对289名戒毒劳教人员进行测评。结果:发现戒毒意愿、将来环境、身心状态、物质替代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复吸倾向的五个因素。这个结果提示在海洛因成瘾者的康复治疗中应该采用“药物——心理——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3.
哲学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马.  MK  舒白 《世界哲学》2000,(1):41-49
近年来 ,即进入改革时期以后 ,马马尔达什维里 (1930— 1990 )在说明这种或那种生活情境时 ,往往这样表述 :为时已晚。如果说在你的生活里或我国历史上发生过什么事情 ,那么为此难过、生气或是怨天尤人 ,为时已晚。这位哲学家说 :想想总是应该的吧 ,或者至少也应当有思考一下的想法。他还补充道 :“勇敢”和“畏缩”、“真诚”和“虚伪”、“负责”和“不负责”等概念 ,不适用于没头脑的人陷入的“为时已晚”的情境。他们无法接受理性的解释 ,因为他们缺乏接受这种解释的基础和必要的本体论标准。但他同时又断言 :为了使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再重演 ,只要愿意想 ,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作者在本文中探讨的正是这个问题。《哲学与宗教》一文是根据他在 1988年12月于列宁格勒所做的报告录音整理的。因为找不到第二盘录音带 ,答听众问部分不全 ,只有前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布兰特的道德权利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涌 《现代哲学》2000,(1):74-80
在现代功利主义的两种主要理论类型——行动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中,布兰特的功利主义是后者的典型形式,若再加深究,它的理论倾向则是两种亚类型的准则功利主义——“现实准则功利主义”和“理想准则功利主义”中后者的代表。布兰特的理想准则功利主义“似乎是准则功利主义的最新同时又是最为精致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乘车偶拾     
一天晚上,我们夫妇俩坐在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上。忽然前面一位女士扭头对一名男子叫了起来:“别老往这边挤,再碰到我,就踹你一脚!”男的回答道:“又不是故意的,你怎么这么凶!”  相似文献   

16.
方以智多次提到“一在二中”,这也是其处理超越者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的基本思路。在讨论“一”和“二”的关系时,方以智一反宋儒强调有本到末,由体达用的思维模式,转而把重心放在“二”上,甚至主张“止有后天,并无先天”,有以现实世界为先、为本的倾向。以此为基础,方以智对于理学所讨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予以了回应,也体现出了重视思辨和强调智识的一面。不过,方以智的回应颇有深受庄学和佛学影响的痕迹,与理学的主流观点有较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陈鹏 《哲学动态》2023,(6):23-30+127
现代仁学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为:是在现代生活世界中重建一个以道德为统摄(仁体统摄)的文化人生系统,还是只将道德作为文化人生的某个特殊的部分或领域。因此,现代仁学的开展中关于道德“本体性”强弱的思想线索有二:一是仁之本体性的“扩展”方向,二是仁之本体性的“收敛”方向。冯友兰明确否定在宇宙本体论的意义上讲道德,甚至肯定一个“非道德”的生活领域。牟宗三致力于道德形上学的建构,认为仁体既是道德(狭义)的根据,也是一切存在的根据,此乃“一本仁学”之极致。杜维明所建立的“精神人文主义”虽主张存有连续中的精神性,但其仁学收敛于“修身的人学”。现代仁学的“扩展”与“收敛”形成了多元化的儒学开展。  相似文献   

18.
鲜花献给谁?     
佳韦 《佛教文化》1994,(6):15-15
今年8月上旬,我收到两本第4期《佛教文化》。这两束“鲜花”献给谁?当然应该献给……。 说来也巧,“十一”前夕。  相似文献   

19.
我读初中时,女生宿舍区经常有人丢失胸衣和内裤。刚开始时没人相信那是被人偷走的,也许只是哪阵风把它刮丢了呢?再说谁会偷这些东西?直到有人亲眼看见偷内衣的那名男同学后,大家才一下子感觉义愤填膺:平时看上去老实巴交,为人不错,想不到竞如此下流无耻!更不曾想,这名男生还“恶习”不改;虽  相似文献   

20.
幽幽一扇窗     
最美的窗都是占时的,要不,怎会有那么多文人反复吟诵诸如“绿窗人似花”,“竹摇轻影罩幽窗”,“兰窗绣柱玉盘龙”,“佳人当窗弄琴音,碧纱如烟花如许”等优稚美好的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