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913年发表的《普通精神病理学》是现代精神病理学的奠基之作,对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及哲学的影响延续至今。该书针对当时随着科学心理学、生物精神病学发展而出现的方法论之争,提出精神病理学应该同时包含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由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可以发展出说明心理学(或称解释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2.
精神病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精神病学哲学是对精神健康与精神疾病进行哲学探讨的一门学科。在精神病学哲学研究中,学者们对于目前通行的国际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有效性展开争论,而对于这一争论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如精神疾病是否等于大脑障碍,是否可以对精神疾病诊断的有效性作出形而上学承诺,以及在伦理学意义上,精神"正常"与"不正常"区分意味着什么等问题进行哲学分析,不仅有助于推动精神病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也可以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病学哲学的建构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3.
一、关键是“崇尚”“崇尚科学”不等于“掌握科学”,不等于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就光荣了,关键是“崇尚”二字。崇尚科学要求我们在努力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当用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来对待学习上的、工作上的、社会关系中的各种问题,甚至在执政能力建设中也强调要“科学执政”。崇尚科学就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应当“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就应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许多事实证明,有些掌握了科学知识的人,却缺乏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不注意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来办事,影响很坏。因此“崇尚科学”这一…  相似文献   

4.
“器质性精神疾病”诊断的争议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武汉430060)陈振华,朱志先,刘铁榜,臧德馨在杨玲玲和左成业新编著的《器质性精神病学》一书中,器质性精神疾病包括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中毒性精神障碍与物质依赖[1...  相似文献   

5.
程朱的“格物说”与明清的实测之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朱的“格物说”具有道德论和认识论、人文道德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的双重意义。正因为它具有科学理性精神,所以不仅从人生价值取向上把明清大批士人从单纯的自身道德修养转向对外在世界及其“物理”的探讨,而且在方法论上也为明清古典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正确的认识路线。随着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和实学思潮的高涨,程朱的“格物说”在内容上吸收了“西学”成分,在格物方法上也吸取了西方近代科学“由数达理”的思维方法和注重实验的实测精神,使之成为中国古典科学与西方近代科学的衔接点。中国科学的发展,不只是借助于西方科学,同时也可以从程朱“格物说”中寻找到它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6.
试从儒家的观点出发评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论证其建议没有真正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说来,其建议未能贯彻“藏富于民”的精神,没有实行“家庭决策”的方式,未能充分致力于建设一个人性化的公立医院制度和医疗保健市场。  相似文献   

7.
“伦理”话语及其传统是“活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其深刻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伦理”话语及其传统的核心范式在于“伦理地思考”,在考察“伦理”话语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必然走向“伦理地看待”中国式现代化,其要义包含了三维结构:从“实体性”出发的“伦”意识,“在一起”的“理”智慧,以及居“伦”由“理”的伦理情怀。值此之故,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从“伦”出发而辩证复归于“伦理实体”的精神之旅,成为弥合“分裂的世界”的重要精神力量,以“伦理”为标识区别于其他现代化形态。  相似文献   

8.
论作为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 ,社会与传媒对于诸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等等各种“精神”的呼吁和赞扬之声日渐高涨。这是一个让人感到高兴的好事情。毛泽东早就说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的精神性状直接决定着他生活的方向、意志的强弱和作为的大小 ;而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发展 ,也都需要人的“精神”来做支撑、做动力。我们今天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更是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精神”。这应当说是不成问题的。然而 ,什么是“精神” ,我们现在倡导的各种精神的…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的“祛利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是否受利益驱动?受什么利益的驱动?这些利益之间有没有冲突?这些问题经常被科学共同体成员有意无意地回避。因为长期以来,“无利益性”被认为是科学的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希望相信,科学家应该是“无私利”的,他们只“为科学而科学”,只是出于好奇心而从事科学研究。那么,科学或科学家真的与利益无涉吗?应该如何理解科学的“祛利性”(disinterestedness)?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些专家学者注意到,当前有种种迹象表明,基督教渗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已经产生相当的影响。在海外某些组织出资支持的研究与出版物中,以扭曲历史事实而为基督教说好话、寻找理论根据居多。其显著特点之一是将科学与宗教拉上特殊关系,从学术上为基督教的扩张制造舆论,进而影响青年学子。搅乱视听。较为典型的观点是“宗教是科学之母”;“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近代科学”;还有试图在神学与科学之间架起桥梁的,如“智能设计论”;更理论性一点的观点是认为“西方对神(真理)信仰与追求的土壤使得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Logos)精神得以自由展现,从而形成了西方所特有的反思精神,成为中世纪西方科学发展的动力”等等,不一而足。现在我国正在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科教兴国”成为基本国策之一,崇尚科学成为社会共识.广大民众对科学充满了信任。因此,现代西方某些基督教势力颠倒科学与宗教的正确关系,混淆是非,特别需要澄清。到底科学与宗教之间是什么关系,宗教在科学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确实需要在事实上和理论上加以讨论。为此,中国无神论学会继2006年年会后再次召开了“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小型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80年前的五四爱国运动,高扬爱国主义精神,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我国近代历史上,写下了光荣与辉煌的一页。直至今天,五四运动所高扬的精神、高举的旗帜,仍然激励着...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概念过去一直为人所忽视,而今天却越来越显得重要,显得具有研究的价值,这个概念就是“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是马克思清楚明确地提出来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的“货币章”中,马克思在批评普鲁东关  相似文献   

13.
批判“天人感应论”是王充思想的特色之一,也是王充在现代多受褒扬的重要原因。“五四”以来,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人开始在近代科学精神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手段去认识和改造自然。在科学之光的照耀下,“天人感应论”及其影响下所孳生的种种迷信暴露出其神秘  相似文献   

14.
蕅益智旭继承并发展天台宗的“一念心”思想以开演净土教理,完善了净土宗的心性观,并以其融摄佛教诸宗而归于净土念佛法门。智旭发挥天台智顗的“一念三千”论,充实了净土宗的理论内涵;进而以天台的“一心三观”为基础,在“信仰式”念佛与“心性式”念佛之间开展出自他俱念、理事圆融的“中道圆修式”念佛之法。智旭的“一念心”净土思想,实现了唯心净土与佛国净土、自力与他力、智慧与信仰、精英化与大众化的深度融合,并具有统摄佛教各宗派、辐射生命各领域的理论深度与广度,此种理性与包容的精神对净土宗和中国佛教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科玄论战”是中国思想界第一次系统反思西方科学精神以确立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尝试,但这场论战也间接导致了“知识”与“行动”的对立。在此背景下,赵纪彬以“行先知后”为理论基石,并由此展开了双向的批判。一方面,他站在与玄学派相近的立场上,批评科学主义对“知”有限性的忽视,只停留于“有限的主观思想”;另一方面,他又以思想史为抓手,批判了玄学派可能通向的两种错误实践哲学进路,指出其共同的问题是忽视了现代实践和认识得以立足的“有限知识”结构。经过双重的批判,赵纪彬将自己的实践哲学确立为“基于有限知识的实践”,这也为超越“科学”与“玄学”之对立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解决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两位青年学者在1994年出了一本书,叫《寻求新道德》(以下简称《寻》)。此书以36万言旁征博引纵论古今,以“四大规律”“六大原则”以及一系列小规律小原则而自成体系,志在开创科学伦理学的“新纪元”,精神固然可嘉。但是,这四大规律客观上是否存在,六大原则...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后,人们精神空虚,社会上人心涣散,一片混乱。伪科学借此大行其道,一些不学无术的骗子,傲慢地夸夸其谈,以“新科学”的名义到处张扬,新闻媒体推波助澜。这些声称离经叛道的“科学家”构成了俄罗斯近几年来,伪科学强大的、有组织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上网,如今已成为人们最时髦的话题之一。凡是网民都能体验到网上游戏,交友谈心,调用各种软件得到声像并茂的多媒体服务带来的乐趣,这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越来越大的网民群体中,已出现一部分人沉湎于网上生活而无法自拔,这就是所谓的“上网成瘾症”,俗称“网痴”。 美国匹慈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扬格在对396名网痴患者的调查分析报告中提出鉴别网痴的几项标准,即: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网上“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有些人宁可荒废学业或事业甚至抛弃家庭,也要与电脑为伴。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夏皮拉在一份对网痴患者的随机抽样调查中也发现,有31%的网痴每周上网时间超过70小时,其中7%的人竟在  相似文献   

19.
一 近年来,在国际哲学论坛上,有一些脑神经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对所谓脑—精神相互作用(Brain—mind interection)的观点竞相争论。有的学者认为,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只有采取“脑—精神相互作用论”,才能在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脑理论”(先塔戈太,J·Szentagothai);有的学者却明确宣称,他所主张的“脑—精神相互作用论”,恰恰  相似文献   

20.
我们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原理。哲学上所讲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或者说包括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说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实际上就是说世界上两大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讲精神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这不难理解。因为精神现象是物质派生的。但如果说物质现象的本原是物质的,就说不过去了。因为物质现象本身就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种种表现。如果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