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又空宗说有假补特迦罗,依彼造业受果,业果决定不乱,且能增长,未作不得,已作不失。极重之业,如五无间,现生必受。次重如杀盗等,多次生受。乃至极轻之业,后后生中,因缘会遇,亦决受报。众生各由引业所牵,往善恶趣。同生一趣者,引力决定相同;然由余满业差别,同一趣之有情,各有苦乐悬殊。如是业果之例,广如经说。不见能取离所取,通达三有唯是识,故此菩萨住般若,通达唯识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掬水月在手     
极喜欢一句有趣、空灵的佛语,叫"掬水月在手"。曼妙夜空,皓月高悬,近之又非嫦娥吴刚,于是慧心一闪,掬一捧水,月亮美丽的脸庞就灿烂在手掌心里,一片禅心也在月色里氤氲开来……有月当空,有水可掬,有月盈手,虚实相映,虚幻缥缈。掬之趣,趣在一念之转,趣在一掬得月,趣在有月映心。每每品味"掬水月在手",脑中总浮现这样的场景:万里春江,  相似文献   

3.
挂钩之鱼     
乾隆下江南,望见江湖之上舟楫繁密,随口问道:“这么多的船去往何方?”身边一个随从答道:“回禀皇上,我只看见两条船。”“此话怎讲?”“一条叫名,一条叫利。”乾隆点头称是。林语堂先生在《说趣》一文中又加上了三条船:日权、日色、日趣。很符合中国人“好五”的文化心理,如果不怕拾人牙慧,我倒想再加上一个情字。这六只钓饵色香味俱全,任你出神人圣也难逃脱,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  相似文献   

4.
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三世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虽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过去诸佛皆以小乘引诱,然后令入究竟一乘。故往波罗奈国,转四谛法轮,度侨阮如等五人,渐渐诸处,乃至千万。亦为求缘觉者说十二因缘,亦为求大乘者说六波罗蜜。中间又为说甚深般若波罗蜜,淘汰如上声闻,进趣诸小菩萨。渐渐见其根熟,遂于灵鹫山开示如来知  相似文献   

5.
字词趣释     
古往今来,我国曾有过许多趣释字、词的故事。读之,既令人心情愉悦,又给入以知识。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5,(12)
<正>轮回,又作流转、轮转等,梵语音译为僧娑洛。谓众生无始以来,轮转于六道之生死,如车轮之转而无穷。《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1]《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亦曰:"有情轮回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2]自佛教传入中土以来,轮回说作为其基本理论,对中国古代宗教、哲学、文学等多方面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轮回说的影响下,历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  相似文献   

7.
琴,又称为七弦琴,因其乃尚古之物遗存,所以又被称为古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民族乐器。相传最早为尧、舜创制。古籍中多有记载。如《乐记》中说:昔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太平御览》中有尧使无勾作琴五弦,《事林广记》中说:古之琴止五弦,以应五音,周之世添二弦,曰文弦、曰武弦。琴者,情也,传情以达志,借情以言性。古琴强调中正平和,适宜修身养性,抚琴听琴能  相似文献   

8.
《系辞·上传》第五章是《易传》中最重要的一章,而其释义适巧又未有定论。之所以未有定论,在于其丰富解读的可能性。本文取宋明儒对此章第一节的疏解,分为不相统属的三系五说。综括而言,如本章由阴阳变化之动力论"道",特殊处在于:既直接就天道论述,但又从切近可持的"阴、阳"势能为论述点,则其论述法可划归于"即用显体"的方式。《系辞》之所谓"善",或由阴阳变化之生生不已立论,或由人之自觉地承继天道处言善。所谓"性",则或从万物所受命于阴阳而成其具体生命处说;或由万物之既成之后,复归于天道处说;或由人(或万物)之自成乃因天道之赋性处说。本文既分别展示此节蕴义的丰富,且见此章可为《易传》形上学性格之标示,也表现宋明儒者间诠释立场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那有来生?——这是迷的断灭见。有人说,人有来生,人死以后,当然还会再来做人,不会改变。——也是迷的常见。断见、常见都不是人生的真理,人死不是如灯灭,人死也不一定是做人,随着业报因缘,五趣流传,六道轮回,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正>在藏文化中,酥油花、雕版印刷技艺、热贡艺术属于藏传佛教思想文化体系中大五明之工巧明的范畴,羌姆则隶属于小五明的戏剧学中。一关于藏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文化的关系,清代著名藏族学者工珠·元旦嘉措说:"若要理解正法胜义之理,需依靠名言词语,且其所有对象,皆悉统摄于十明文化;有其中之小五明实为声明等之分支,故其主要归属于大五明。"这段引文说明,藏传佛教思想文化体系中包含了大小十明文化学科,即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等大五明。从其中的"声明"中又衍生、分化出了诗词、辞藻、韵律、历算、戏剧等小五明。  相似文献   

11.
道教尚黄考     
在世界诸宗教中,中国道教以黄色为其特有之标示,瞩目于众;道士亦被称为“黄巾”、“黄冠”等等.但是,究竟道教为何崇尚黄色,却一直是个耐人寻味而有待考证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一种以“五行”及其色征论述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理论.《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史记》说,“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这所谓“五德”,即指“木、火、土、金、水”这“五行”所代表的五种“德”,“五德”各因其自然界五种物质所对应之五色而得其色征.《尚书》曰:“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而古以木色上青、火色上赤、土色上黄、金色上白、水色上黑.五行之间存在一种周而复始的循行生胜相替关系,驺子之徒论著其终始之运数,便将其附会运用于政治现象的分析、辩护和预测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贫者士之常”。古代读书人终其一生大约总是与贫相守,所谓“好衣不近节士体,粱谷似怕腹中书。”于是贫富状况的描写也就成了文人笔下的一大内容。自孔子赞颜回居陋巷不改其乐开始,前有扬雄《逐贫赋》,后有韩愈《送穷》,柳宗元《乞巧》,不一而足,乃至后世亦成风俗。宋元以来,每逢正月五日剪纸为妇人,弃道旁,曰“送穷”,行者拾归供奉,曰“娶富媳归”。又说,送穷之明日,又迎富。穷与富皆现为女人身,而又同一物此之所送之穷又乃彼之所迎之富。(参见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册,第961页)此类风俗大约是说贫富如参商,贫…  相似文献   

13.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九)般若之果,(十)...  相似文献   

14.
关于帛书<要>篇"诗书礼乐不□百扁难以致之"一句中的"之"、补文、"扁"等问题,本文着眼于全局,通过数列式可能性分析的方法分别否定了以下几种情况:"之"字五道说、古法说:补文之不足/及/止百篇、不读百篇/遍等目前学界已经存在的五种说法,以及不足/止/及百通、不(言系)百篇等四种可能,进而肯定了"不 (籀)百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代学者已从多方面论证了"大衍之数"当为"五十有五",有理有据,但尚有补证的空间。汉唐时期关于"五十有五"说的文献证据以及清人程廷祚、徐灏等人关于"五十有五"说的论证,则可以更好地补证大衍之数"五十有五"说的合理性。换言之,则可以进一步论证:通行本《系辞》所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的确存在"脱误"问题,大衍筮法从五十五根蓍草中所拿出的六根蓍草,恰好可以用来"布六爻之位",是为"自然之妙"。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了楚简《民之父母》中孔子"五至"说的内在理路,并进而考察其在先秦儒学史中的理论定位。理解孔子"五至"说的关键在于"志"字,本文据《左传》"六志"将其理解为好恶喜怒哀乐。"五至"的基本理路是,物至于心,则好恶喜怒哀乐之志感物而动,志待习礼、以礼为节制而后定,以礼节之之志最终发为与民同其乐、哀之情。这种由以礼定志而养成的仁心推扩于民、与民同乐同哀既是恕道的表现,也是为民父母的君子爱人之仁的表现。孔子的"五至"说以如何节制君子的好恶喜怒哀乐为基本问题意识,而强调了礼之于节情、修身乃至治人的重要性,其思想可以理解为《大学》"格物"说的源头。  相似文献   

17.
诗趣拾遗     
古人常说"诗言志"。其实,诗还有一个功能,那便是"诗言趣"。诗中的幽默、风趣,并不亚于笑话、小品。繁忙之余,赏几首趣诗,等于到驿站轻松一坐,喝一  相似文献   

18.
五停心观     
又称五观、五念、五停心、五门禅等,乃小乘所修三贤位之第一位,以五种观法来停息心之五种过失.一、不净观,观想自身他身色身之不净之相以停止贪欲之心,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可怜之相而停止瞋恚之心,瞋恚心多之人修之.三、缘起观,又称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因果之理而停  相似文献   

19.
<正>五、西方美学之根源与原义之二:鲍姆加通和康德(接上期)以上谈的是古希腊时代的两个人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奠基意义又是极其重要的。下面说第三个人物,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奠基人鲍姆加通(1714—1762)。在没有谈鲍氏学说之前,首先要厘析清楚两个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概念:一是,造物塑型中真善美三分一体结构说中之"美"观念(即造物形态之秩序、匀称、明确),这是对造物形态之静观、欣赏,而它在地位上等价于真与  相似文献   

20.
正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对,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