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国人眼对非彩色系表色色差辨别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道了中国人眼对表色色差辨别的实验研究中非彩色系列实验研究结果,并与国外有关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彩色的明度特性变化,对人眼色差辨别无显著影响,色差值仅随目视评价的感觉等级不同而异。此结果与国外有关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实验结果为中国颜色体系的非彩色系颜色样品提出了色差宽容度:△E<1.5。此色差宽容度已被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定为GSBA26003—94《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中颜色样品色差宽容度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2.
该文就先天性红-绿色觉异常者对非彩色系表色色差的辨别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先天性红-绿色觉异常者色差识别的量值△E随目视评价的等级不同而异;先天性红-绿色觉异常者与色党正常者在非彩色表色辨别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明度等级上、下限的变化对先天性红-绿色觉异常者的非彩色表色辨别存在影响,这种影响与明度的级别有关。  相似文献   

3.
中国颜色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概述了用颜色立体模型表示物体颜色,并做定量表示的颜色体系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介绍了国际上影响较大的颜色体系理论和编制原则的特点。中国颜色体系研究是在对国际上其它颜色体系的理论分析和对颜色样品测试的基础上,确立其理论依据和编制原则,开展了中国人眼对明度、色调、彩度等间距排列的视觉评价实验,建立了中国颜色体系理论模型。同时研制出《中国颜色体系样册》。该项研究于1993年7月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召开的成果鉴定会,并得到良好的评价,又于1994年6月通过国家标准审查。该项研究的完成和推广,不仅能为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颜色控制、标定和交流提供科学的颜色定量手段,同时也是对实用色度学的发展和颜色标准化工作做了有益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依据Rayleigh颜色匹配方法研制人眼颜色视觉定量测量实验装置,并对20名色觉正常和30名色觉异常大学生的颜色视觉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色觉异常被试在Rayleigh匹配中点和匹配范围测量值上均与色觉正常被试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面部自然肤色色域范围及典型肤色色样的研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仲贤  孙秀如 《心理学报》1997,30(4):337-344
分别采用一自Au-CH-1型自动测色仪及一台302D型自动测色仪对中国人的面部自然肤色,从新生婴儿直至老年人的色度特性进行了广泛取样的测定。测定人数共1668人,其中新生婴儿至2岁幼儿508人:3-17岁的儿童及青少年548人;18-78岁的成年人及老年人612人。被测者的籍贯包括26个省市,除汉族外,还包括蒙、臧、维,壮等1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被测人数约占总被测人数的6%。首次确定了我国人的面部自然肤色的色域范围及皮肤反射率的分布范围。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具有我国人典型自然肤色色样一套。所得结果已被应用于电视、电影、摄影及照明等部门。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色觉异常的特性及检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海宏  孙秀如 《心理科学》1997,20(3):239-242
本文简单介绍了各种先天性色觉异常的特性及常用的色觉检查方法。不同类型的先天性色觉异常在颜色匹配、光谱感受性、色差辨别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色觉检查方法就是在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异常者的某一色觉缺陷设计的。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假同色图测验,色相排列测验和色盲镜等。一般来说,不同的检查方法各有所长,并应用于临床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7.
3—6岁白、哈尼族与汉族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云南地区白族与哈尼族3—6岁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发展,并与北京地区汉族同龄儿童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民族的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都伴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但汉族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略高于哈尼族与白族同龄儿童。总的来看,儿童对不同颜色正确命名能力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性,即黑、白、红三色较易正确命名,其次是黄、绿、蓝三色较难正确命名,命名正确率最低的颜色是橙与紫。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颜色内隐学习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以48名中学生为被试,分别用色块串和色词串为材料,设时间变量(单元)以了解学习的详细进程,研究了中学生颜色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特点。结果发现:(1)非言语材料(色块)较言语材料(色词)更适合于内隐加工;(2)时间变量上整体呈递增趋势,称长时功效。内隐学习的长时功效在教学上有重要意义;(3)指导语上存在主效应,内隐学习优于外显学习,即内隐学习在不同材料上的优势效应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3—6岁不同民族儿童颜色命名发展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该文报告了我国大陆地区的汉族、蒙族、维族、壮族、白族及哈尼族3-6岁儿童的颜色命名发展的水平与差异。采用8种常见色片,即红、橙、黄、绿、蓝、紫及黑、白作为本实验用色样。结果表明:6个不同民族儿童的颜色正确命名率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不同民族儿童的颜色正确命名率存在一定差异。从总平均结果值来看,汉族儿童正确命名率为75.7%,蒙族为74.9%,哈尼族为59.8%,壮族为57.8%,白族为56.3%,维族为42.9%。对不同颜色的正确命名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正确命名颜色的先后发展次序是:先是黑色、红色、白色,然后是黄色和绿色,再后是蓝色,最后是紫色与橙色。对儿童给予早期颜色命名教育可以明显提高和促进其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模糊偏序关系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次给出建立模糊偏序关系矩阵的可行途径。以大学生的颜色爱好实验为例,论证了采用本文所建立的模糊偏序关系矩阵进行排序的方法是制作顺序量表的一种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物体颜色与质地相似度对幼儿归纳推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设计了3个实验任务,探讨物体颜色相似度与质地相似度对140名4~6岁幼儿和40名成年人的归纳推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任务1中,当靶物体质地保持不变时,幼儿和成年人在归纳推理中倾向于选择与靶物体在颜色上更相似的物体;在任务2中,当靶物体颜色不变时,幼儿和成年人倾向于选择与靶物体在质地上更相似的物体;在任务3中,当测试物体在颜色相似度和质地相似度上发生相反变化时,4岁幼儿显著地依赖于质地相似度进行归纳,颜色相似度在5~6岁时的重要性明显提高,但仍略低于质地相似性,差异不显著,这表明颜色相似度和质地相似度在幼儿的归纳推理中具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对成年人而言,颜色相似度虽然看起来比质地相似度相对更重要性,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