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关涉实践的规范性信念中,蕴含理由的规范性信念具有根本的实践重要性。人们普遍相信客观为真的这类信念,表达了理性行动者应予以回应的客观规范性属性。围绕如何理解这一属性,帕菲特提出了一种认知主义立场,尝试在不承诺任何具有本体论分量的实体的前提下,阐明客观的规范性信念何以可能。但这种理论立场的很强的独断性,呈现出一种“独断的认知主义”的状态,导致在根本上削弱了它的合理性。相对来说,一种“推论的认知主义”则能够更好地阐明规范性属性的存在和含义。  相似文献   

2.
知识的价值难题是近20来年英美哲学的核心论题。一般认为,知识的价值高于真信念的价值。而扎格泽博斯基则主张,一旦真信念在场,可靠主义所主张的可靠过程的价值就被"真"的价值所淹没,使得知识的价值不会超过真信念。为了应对这一"价值难题",普理查德将其范围从可靠主义扩大到任何将真信念视为知识构成要素的知识理论,由此提出了"淹没论证"。本文在该论证的基础上,通过重新区分知识价值、辨识认识价值的真一元论假设等,进一步探究破解"价值难题"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道德概念蕴含着道德的要求与规范性理由之间的必然联系。根据这一概念性主张,一些哲学家发展出一种以实践上的理性为条件的道德判断动机内在主义。反对者则通过挑战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来反对这一版本的动机内在主义。然而,拒绝这一概念性主张将导致我们无法解释人们的道德信念的来源,从而让道德语言实践成为不可理解的。只有接受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我们才能对人们如何形成道德信念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意味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这一概念性主张为真,而以实践上的理性为条件的动机内在主义可以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4.
极小主义真理论作为紧缩真理论的一个分支,既赞同紧缩论关于真的一般性理论观点,又不完全同意紧缩论的看法,是一种特殊的紧缩论。其基本思想与理论特征可以概括为:通过以意义为核心的真模式间接定义真;认为真是归属于命题的一种弱属性;区分"真"与"真的"的不同意义;反对简单地消除真谓词。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讨论将是探索性的。我们并不企望提供任何关于相信陈述逻辑的完备的理论,而是把目标限于更有限的范围之内。我们只是试图考察建构一个完备的相信陈述逻辑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虽然如此,这些考虑仍是积极性而非消极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确定构成任何合适的相信理论所需要的某些特性以克服这些困难。  相似文献   

6.
方红庆 《哲学动态》2022,(11):117-126
强实用主义是当前可能最具革命性的合理性理论,试图彻底颠覆主流的证据主义的合理性理论。强实用主义者认为,只有实践考量才是信念的规范理由,而证据只是获取信念的手段或能使条件。然而,他们不仅错估了证据的作用,而且抹煞了信念与行动、理论合理性与实践合理性的差异,最终导致一种空洞的合理性理论。与之相对,胜任力和审议模型能够更好地为信念合理性奠基:一方面,作为我们与世界的桥梁,“胜任力”恰当地反映了信念的机制性或世界面向,从而瓦解了实用主义的根基;另一方面,该模型亦通过“审议”概念恰当地反映了信念的能动性或心灵面向,从而保留了证据主义的合理要素。  相似文献   

7.
知识比真信念更具有价值,这是我们的直觉。英美认识论研究中的过程可靠主义试图解释这一直觉,认为这一直觉来自信念形成过程的可靠性。但这一理论遭到"淹没问题"的挑战,即信念形成过程的可靠性本身并不会为知识带来额外的价值。因此,如何回应"淹没问题"成为认识论研究需要承担的任务,可能的解决来自重估这一直觉背后的真理一元论预设。  相似文献   

8.
C.S.路易斯的重要概念“悦慕”(Joy),意为指向超验的自然渴望,是理解其宗教学思想的关键。这是因为悦慕涉及“真”与“因”两重宗教学论域。对“真”论领域的涉及在于:以悦慕为核心的渴望证明,其演绎、归纳和溯因式的论证构建秉承了“真”论域的证据基础主义思维原则;且学者对该证明的评判也遵循了这一原则。对“因”论域的涉及在于:将渴望证明之结论视为有保证的严格基本信念这一做法表明悦慕可以是一种能够产生宗教信念的认知机能,虽(根据自然主义-进化论模型)该机能未必真能产生真信念。  相似文献   

9.
丁莹  郑全全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851-1858
在人际沟通中, 沟通者向听众态度方向调整关于目标人物的信息, 并且随后沟通者对目标人物的记忆和评价也会出现相应的偏差, 这就是“说出即相信”效应。“说出即相信”效应的影响因素包括沟通目的、反馈、沟通者与听众的关系、求知需求、沟通者的人格特征等。研究者用基本信息过程、认知失调理论、分享现实理论等来解释这一效应。未来的研究可以将这一效应推广到群体领域, 完善理论机制并开展更多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认知后果论是当代主流的认知规范性理论,主张以真为最终价值,并以此评价一切认知状态及认知过程。然而,它存在一个两难困境:假定任何真信念都具有最终价值,显然不符合现实,因为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微不足道的真信念;然而,如果我们对这个前提作出限定而排除这些信念,那么它就不能解释所有真信念,导致理论不完备。为了避免这一两难,笔者提出一种认知自然主义:一方面,认知自然主义通过否定真信念具有最终价值而避免了上述两难,指出真信念的价值取决于人类善,即人类的自然历史事实之描述;另一方面,通过为真提供一种客观的外在价值解释而保留了认知后果论的优点,从而能够合理地解释认知确证与真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哲学的衰落大凡从事哲学的人,恐怕没有一个不曾这样试问过自己:哲学工作是否真能作为一门“学问”而存在?或者说,哲学如何才能与“科学”和“文学”区分开来?无论是笛卡儿方法论上的怀疑主义、康德的批判哲学,还是胡塞尔严密学的构思,在它们的具体思考中都同时内含着这样一  相似文献   

12.
“葛梯尔问题”与知识的条件(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柏拉图开始 ,包括康德在内的西方传统知识论对“知识”的界定是 :知识是合理的(justified)真信念 (belief)。也就是说 ,任何命题知识都包含三个要素 :(1) P是真的 ,(2 )S相信 P,(3) S的信念 P是合理的 (justified)。因此 ,在传统的知识论看来 ,当且仅当以上三个条件都得到满足时 ,我们才能说“S认识 (know) P”。这就是所谓的“命题知识的三元标准定义”。但 ,自从葛梯尔 (E.L .Gettier)于 196 3年在《分析》杂志上发表了“合理的真信念是不是知识”一文以来 ,这一有关知识的传统看法却“被粉碎了”〔1〕。针对上述的知识三元定义 ,他…  相似文献   

13.
在“孺子事例”中,外在主义在解释为什么“援手”对个体具有权威性时遭遇困境,无法为“援手”进行辩护.朱熹的伦理学提供了一种以外在主义为基础的调和性框架:第一,承认价值实在论;第二,“仁”是对价值实在论的受动回应能力,在面临孺子入井时必然产生“恻隐”,“恻隐”是唯一的动机性及辩护性理由.这种主张拒绝了主体经验的关涉,对一个没有任何善、好、对或者恶、坏、错价值经验的主体而言,援手是必然的.如果主体依照的是由“入井”的价值事实所引起的“恻隐”而行动,则援手是获得辩护的;如果行为者所依照的是某种理想的价值信念或者利益的追求,则援手无法获得辩护.朱熹的框架既包含了外在主义对于规范性的权威的认同,又包含了内在主义关于行为解释的主体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张桔 《世界哲学》2015,(4):116-124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5.
信念与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个时代的著名哲学家都曾从哲学的角度谈过信念,却很少有人从信念的角度来研究哲学。辨明信念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对于讨论认识的若干问题无疑是重要的。一、相信与所信相信乃是对命题确定的肯定态度:是按照相信者与自身经验相一致的标准,按照已有的关于“必然”、“确实”以及“真诚”等标准(所有这些标准都被维特根斯坦寓于一个类似神话的“世界图像”之中)所做的确定和肯定。所有我们相信的命题就是我们的“所信”,所信唯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原则时才是我们的“信念”。(一)相信 相信与怀疑具有不对称性。相信有两个主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马明辉 《世界哲学》2016,(5):154-159
弗雷格的涵义/意谓理论为信念句子的句法和语义分析提供了一个框架。一个信念句子由专名、动词"相信"和从句组成。根据弗雷格的从句理论,从句有间接意谓,即它的思想。按弗雷格的分析,可以建立信念逻辑的形式语言和语义。这种语义是混合式的,引入涵义、个体和真值三类本体。还可以建立一个弗雷格式的信念逻辑系统。它是不需要可能世界语义学的信念逻辑。罗素先后提出处理信念语境中同一替换律失效问题的摹状词理论、信念关系论和逻辑原子主义。但罗素没有对信念句子的句法和语义作出明确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欲望和信念的适应性方向的理论源于休谟对心灵状态的基础性划分,是当代哲学关于实践理性讨论的重要支柱之一。对两种适应性方向之差别的说明,可以分为描述性解释和规范性解释。本文试图表明,规范性解释必然是诉诸问题的,描述性解释虽然有可能成功,但现有的主流理论都隐含地使用了一种诉诸态度的错误方式。在戴维森的认知主义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改造维勒曼的双层模型,我们可以为描述性解释开拓一个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指出,知识是加上逻各斯的真信念。这个提法的当代表述为: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它满足以下三个条件:A知道P,当且仅当(1)P是真的,(2)A相信P,(3)A有充分的理由R相信P。就条件(3)而言,我们发现柏拉图对什么东西才能够作为理由R作出了很强的限制。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认为,抢劫案是“非目睹不能知的事实”,而审判官“凭耳闻而判决,判决虽确,毕竟非凭知识”。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对于审判官而言,关于抢劫案的信念永远也不可能算作知识,知识只能是“仅能被目击证人所知道的事实”。在柏拉图这种出于清教徒式认识论…  相似文献   

19.
优先主义作为平等主义的一种替代性分配理论而出现,其以对“绝对境况”的关注、无视人们之间的关系性考虑而具有一定的理论吸引力。在平等还是优先的争论中,优先主义只关注人们自身绝对境况的好坏,而不关心人们之间的相对关系,不关心人们相对于他人过得如何;它也不相信平等,不认为平等本身是具有价值的。这些特征使得它能够抓住一些我们的日常道德直觉,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优先主义理论具有一定局限性,其概念自身以及理论内部并不自洽,面临一些无法解决的困境,甚至危及了自身作为一种规范性理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吕增奎  储诚喜 《学海》2003,3(3):51-54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存在两种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 ,一种是由卢卡奇开创的“主体主义”传统 ,反对第二国际的以经济原则为中心的客观主义和实践的机会主义 ,试图从马克思那里寻找革命的主体理论 ;另一种是以德拉·沃尔佩和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科学主义”传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种“科学主义”中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论线索 ,其中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试图超越传统的认识论 ,力求在一种新的“认识论”层面上展开对马克思的创造性阐释。阿尔都塞既反对“客体主义” ,又反对“主体主义”这两种对马克思的解释模式 ,认为它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