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外理论界存在着把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绝对分割开来的倾向,实际上,这两种生产之间是有内在必然联系的,是人进行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一) 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个社会生产过程。首先,人自身的生产过程虽然必须是人种的生命生产,但更重要的是在稳定地保持生物遗传的生命体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社会加工、制作和完善。社会是生产人的主导力量,人本身是社会对象化的结果,是社会化了的客体。同时,人自身的生产是个长时间的社会生产过程,就个体来说,通常是一个  相似文献   

2.
任何社会,都有两种生产:一种是物质生产,即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人类本身的延续);另一种是精神生产。这里所说的精神生产,即精神财富的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不完全是纯意识的,它也包括意识现象的物质载体,如文化教育设施等。精神生产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但是没有精神生产,物质生产也难以进行。精神生产力萎缩的社会,物质生产力也不可能发达。人类的文明不仅表现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上,也表现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上。这两者的互相协调平衡发展及其互相促  相似文献   

3.
对于晚年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一种解读范式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在人类历史上依次扮演了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的"决定者"的角色。"人自身的生产"决定早期原始社会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发展,其"决定者"的身份或地位被"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所取代,发生在原始社会的后期。其实,晚年马克思和晚年恩格斯并不认为物质生产、经济因素对人类社会每一微观领域、人类历史进程中每一具体事件都起直接的"决定"作用。但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体面貌和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对原始社会制度及原始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贯穿于原始社会的整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揭示了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体系中,“两种生产”的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两种生产”的理论是我们科学地认识人口现象,揭示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导和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武器,充分认识理解并运用“两种生产”的辩证关系指导我们的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形势下如何正确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县人口与经济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理论界对恩格斯的“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理论重新开展了讨论。近年来,随着两个文明理论的深入研究,一些论者对精神、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精神文明这一系列的问题作了探讨。讨论中,出现了对三种生产的涵义和历史作用的不同意见,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论现代社会的三种生产及其特征卢曲元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中,曾经提出过“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概念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理论。社会实践证明,他们提出的问题和所作的论证是正确的。但一百多年后的现代社会,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概括。(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物质生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高利润性;(2)高效率性;(3)竞争性;(4)优质性,把提高产品质量摆在首位;(5)审美性,从产品设计,内在要素结构,外形以及包装等,都要具有美的享受价值;(6)伦理性,要求产品优质、安全,能给人以快乐、满意、安全感,生产过程中要求注意环境保护、安全保护等。总之,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是一种文明的高效益的生产。(二)精神生产是指观念、意识、思想、理论的生产。它与物质生产紧密相联。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精神生产的目的是有区别的,但作为反映精神生产规律的基本特征则有共同性:(l)思想情感性。这是精神生产的方向和动力;(2)科学知识性。这是精神生产的基础;(3)智慧性。它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4)道德高尚性。高质量的优秀精神产品,能帮助人们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高尚的道德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恩格斯在这里,第一次明确地把人类自身的生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理提了  相似文献   

8.
权文荣同志《怎样理解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一文,批评了孟庆仁同志文章(载《哲学研究》1988年第5期)中某些不够精确的地方,例如把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生产相混淆,读后很受启发。但是,权文荣同志认为物质资科生产方式始终是任何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而人类自身生产只能是社会发展居于第二位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我认为是缺乏根据的。本文试就此就教于权文荣同志以及理论界同仁,并就权文荣同志所忽视了的原始社会和原始生产力的特殊性,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崇民同志的《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在部分同意我的观点的基础上,对我的文章《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我的文章把“人类自身生产和在其中起作用的自然选择看作是整个原始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而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排斥在外,不区分历史时期地把整个原始社会都看成是自然形成的社会,认为原始社会都是自然形成的生产力的观点”(重点系引者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又说:“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  相似文献   

11.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国内学术界关于生态伦理问题的讨论中,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主张人类中心主义属于生态唯意志论,它的危害在于必然导致自然生活中的人类沙文主义,因此应坚决破除。(参看刘湘溶:《生态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8-49、120-121页)另一种则主张扬弃人类中心主义。(参看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见《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7期)针对这两种观点,国内生态伦理学学者多有不同的看法。(见《哲学动态》1994年第2期)为推动国内学术界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的研究,本文首先评述西方人类中…  相似文献   

12.
婚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但就其科学含意而言,那不过就是指两性之间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人类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正是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才得以实现的。按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就是人本身的生产关系,即生产人的生产关系。它也象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一样,是一种物质的社会关系,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因此,它也是一种历史地按其自身发展规律运动变化着的社会现象。这正是人类的自身生产与一切动物的种的繁衍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3.
《旧约》时代的生育观及其对古代犹太人婚姻结构的影响田海华,刘信约生育,即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地广人稀、自然力还十分强大的上古时代,其重要性完全可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相提并论。人口的繁衍关系到民...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哲学教科书认为,精神财富是物质生产者(劳动群众)创造的,作为思想家、科学家和文学家的个人不能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王锐生同志认为,劳动群众(体力劳动者)仅仅是给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前提,因而不能说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只有精神生产者才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王锐生:《谁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载于《文汇报》1981年1月19日)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谁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问题,实质上是物质生产同精神生产的关系问题。所以,本文就从对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本质关系的分析入手,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除却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还重点阐述了生产总体辩证法。这一哲学方法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经验论方法为"靶子",通过反思后者强调的物质生产基础来证实自身的合理性。它秉承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在将现实的个人及其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作为逻辑起点的同时,诉诸生产一般与生产特殊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完成理论前提的建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出以生产为起点的有机体及其辩证运动,从而构成生产总体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并运用到关于货币形式与资本一般的诠释过程中。此外,他还力图解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平衡问题,最终使生产总体辩证法成为一个逻辑严整、义理丰满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哲学研究》1979年第10期,刊登了韦经利同志《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是历史唯物论的一个重要原理》一文,阅后颇受启发,但其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尚有推敲之处,现商榷如下。 韦经利同志认为,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是自然规律,面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规律。我们  相似文献   

17.
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是两种最基本的人类生产活动,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人口生产所导致的伦理价值观念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思想家们展开其社会批判思考的价值坐标。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在内的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缺陷,是没有意识到人口生产在文明时代也具有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没有把当代文明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两种生产在实现形式上的分离及其所导致的价值观的冲突。两种生产的观点主张对工业文明的社会化大生产形式展开批判,通过揭示这种生产形式的社会历史性,认为人类文明将通过家庭重新实现两种生产在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创造思想和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价值则是这一精神生产活动对人和人类社会的能动反作用。一方面,精神生产根本上受到物质生产生活实践的决定,精神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力及其生产关系的发展;另一方面,精神生产及其精神价值又对整个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深层地又受到社会性质的影响。在私有制社会,统治阶级掌控着精神生产,将之作为维护和稳固自身统治的重要的意识形态手段;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产更是异化为一种奴役无产阶级的隐性力量。要打破这种"精神异化",必须坚持价值尺度与真理尺度的统一。只有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精神生产才有价值;只有契合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精神价值才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9.
探寻哲学源头的力作评《亚里士多德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张浩(中国社科院哲学所100732西方哲学史研究家们通常把古希腊哲学分为两个时期,即早期的以研究自然界为主的宇宙论时期和后期的以研究人类自身为主的人类学时期。而宋洁人教授所写的《亚里士多德与古希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精神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作了系统的论述。学习和研究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质,更自觉地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矛盾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指出劳动力是人在生产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从体力方面说,许多动物的体力使人类感到惭愧。但是人类的智力却是任何动物也比不上的。人类的强大的潜在力量不在于体力,而在于智力。问题在于如何把人类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这种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