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ES)通过电极将特定模式的低强度电流作用于大脑头皮以调控皮层活动, 是一种非侵入、无创的神经刺激方法。根据刺激电流的模式的不同, TES分为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和经颅随机电刺激(tRNS)。TES能对视功能诸如光幻视阈值、视野、对比敏感度、视知觉运动等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控, 并且能够与传统的视觉知觉学习训练相结合以调控视觉功能。对于不同的视觉功能, 不同的TES参数和模式的调控效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许小冬  邵郊 《心理学报》1986,19(4):64-69
用100微安、持续1至3秒的电流刺激正常大鼠的中脑下丘,每24小时刺激一次,经过20次之后,动物的听因性发作率可达75%,它与听觉诱发组的动物经过连续10次的铃声诱发后所达到的发作率(80%)十分接近,与无诱发的对照组动物的发作率相比,有显著差异。此结果进一步肯定了中脑下丘在听因性发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琪  许晶  郑亚 《心理科学进展》2017,(7):1114-1121
刺激前负波(Stimulus-Preceding Negativity,SPN)是从关联性负变化中分离出来的非运动性慢电位,其波幅随着反馈刺激的临近逐渐升高。先前研究侧重于将SPN视为一种认知性成分,而最近的研究支持了SPN是奖赏期待的可靠指标。本文从奖赏的基本属性、结果评价、神经发生源以及特殊人群等角度,对SPN反映奖赏期待这一假说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研究奖赏期待受损的神经精神类疾病提供可靠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4.
大脑电刺激是历史悠久但近年来才广泛应用在人类被试上的实验技术。通过对颅内刺激位点进行电刺激, 并分析引发的暂时性行为功能变化和记录位点的电位活动, 大脑电刺激技术可以揭示认知加工过程中脑区内的功能作用与脑区间的有效连接。通过对听觉语言加工过程相关的丘脑、听觉皮层、高级语言皮层进行电刺激, 现有研究发现了各个脑区的不同功能特点以及不同脑区间的信息传递机制, 为进一步探索听觉语言加工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邵道生  匡培梓 《心理学报》1981,14(3):107-111
本实验目的是观察回避反应后间隔地电刺激海马背部,对建立空间辨别回避条件反射的影响。结果如下:在本实验条件下,刺激海马对建立条件反射初期有较大的干扰作用,其表现为训练第一天的条件反应率极低(5%),与各个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是显著的(p<0.001);训练第二天,条件反应率上升为51%,除与刺激皮层组有显著性差异外,与另外两个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消失。可见,随条件联系的建立,刺激海马而引起的干扰作用减弱。因而,维持海马的正常机能是建立条件反射初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自我控制的前额叶-皮质下平衡理论认为,成功的自我控制基于前额叶脑区对皮质下脑区的调节能力;当前额叶脑区与皮质下脑区的平衡打破时,就会引起自我控制失败.以往各类型自我控制的脑机制研究,包括决策行为、欲求行为、情绪调节、态度/偏见调节的研究,均支持平衡理论的观点.未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分别考察不同类型自我控制中,前额叶脑区对皮质下脑区调节的具体路径,以及青少年前额叶-皮质下的平衡关系随年龄增长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将10 H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施加于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r DLPFC),探讨该区域在时间加工模型中的作用。实验一采用时间复制任务,通过比较基线和后测条件下时间估计行为的差异,探究高频r TMS离线施加于r DLPFC之后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实验二采用毫秒和秒两种范围的时距,探究r DLPFC在不同范围的时间知觉中的作用。结果发现r TMS施加于r DLPFC导致对1.5 s高估,对600 ms的估计无显著影响,提示r DLPFC在涉及工作记忆加工过程的秒范围的时间知觉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从文化--社会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采用事件相关电位的方法来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具有进化和社会文化代表性的正性刺激—奖赏刺激的脑电反应特征是否具有差异。本研究采用the Door Task实验范式考察了26名中国人和24名高加索白人对不同反馈反应的脑电特征跨文化差异。结果显示,负性反馈条件下诱发的FRN平均波幅比正性反馈条件诱发的平均脑电波幅更负,这种正负反馈的波幅差异只在中国被试中有体现。在P3成分上,在正性反馈条件下,中国被试诱发的脑电波幅大于西方被试,负性反馈条件下,两组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西方被试,中国被试对奖赏反馈刺激可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这说明中西方文化下的个体对正负性反馈刺激的加工的脑电反应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杨治良  郭晓蓉  万璐璐 《心理科学》2005,28(6):1366-1369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错误记忆中的无意识成分。本研究试图采用边缘刺激这一方法研究错误记忆中的意识-无意识机制。结果发现,边缘刺激会引发错误记忆,但它不受刺激知觉时的意识-无意识水平限制;而且这种错误记忆-经发生便很稳定,不随测量时间间隔的延长而改变。另外。研究还发现材料这一因素往往会和其他因素交融在一起共同作用于错误记忆。  相似文献   

10.
颈髓与脑深部电刺激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的康复包括颈髓电刺激和脑深部电刺激。颈髓电刺激是在高位颈髓节段植入电极,发放持续脉冲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是将刺激电极通过立体定向术植入脑的深部神经核团,直接通过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兴奋大脑皮质,并通过神经体液的液调节的协同作用,增加大脑皮质的血流量和组织氧代谢率,进而促进植物状态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魏保龄  汤浩 《心理学报》1984,17(1):82-87
本文对31名听力正常的健康人作了脑干听觉电反应(BSR)描记。21人在记录过程中让其心算乘法,其中16人还令其注意听刺激短声并概算其触发次数。观察到21名心算者的BSR中16人的BSRⅠ波振幅比安静时的减小,20人的BSR出现了一阳性大波,未观察到Ⅰ波振幅增大的。在听短声的16人中未见出现Ⅰ波振幅减小者,且其中4人反而出现了Ⅰ波振幅相对增大,结果表明,心算乘法对BSR有一定影响,分析认为一种是对感受器的负反馈控制,另一种是正反馈控制,而且前者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的目的为继续探讨皮肤感觉(电感受性、电痛觉)的暗示感受性和针刺镇痛的关系。被试为30例正常人。方法:针刺镇痛的效果是通过观察针刺对痛刺激引起的大脑诱发电位的抑制效应,以第一体感区的P_2次波幅变化为客观指标。暗示实验重复过去方法。主要结果:1)针刺能镇痛,针刺对多数被试(21/3D)能抑制痛刺激引起的大脑诱发电位。2)暗示后电感受性和痛阈均有提高(分别为31.26%和18.37%)3)暗示感受性高低和针刺抑制痛刺激引起的大脑诱发电位没有相关(P>0.50)。还看到被试对针刺能镇痛的信任程度与针效无关,提示暗示在针刺镇痛中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睡眠脑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世熠 《心理学报》1982,15(1):22-31
睡眠和梦被认为是宇宙的奥秘之一。虽然自远古以来,人们一直对占据人类生活1/3左右的睡眠现象发生广泛的兴趣,但直到现在我们对“人(动物)为什么要睡眠?”仍知道得很少(Rechtschaffeffen 1979,Webb 1977等)。我国古代对意识和睡眠的解释常常忽  相似文献   

14.
心理是脑的机能,正象心理是客观現实的主观反映一样,是絕大多数人都接受的。但接受与理解显然不是同义的。事实上“心理是脑的机能”的許多拥护者总觉得心理活动不过是“借助”大脑进行反映而已,心理現象与生理現象間沒有什么規律性的联系,甚而有人断言心理大脑机制的研究可能因导向“生物学化”而对心理学有害无益。我們并不认为研究一切心理現象都必須涉及大脑机制,但我們认为完全离开大脑而企图彻底闡明心理过程的信念是不可思議的。 开展心理的大脑生理机制研究所遇到的第一个疑难便是方法問題。我們当然完全有  相似文献   

15.
李心天 《心理学报》1960,5(1):40-49
从神經衰弱的病因和治疗的研究中表明:患者如何认識作用于自身的外界和內部因素,是神经衰弱发病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关鍵。因此在治疗神經衰弱的时候,除了用药物或物理治疗来調整皮层神經动力障碍外,心理治疗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端  相似文献   

16.
吴永祥  王秉光 《心理学报》1984,17(3):98-103
本文是以大白鼠在三等分迷宫仪中学习防御性条件反应的方法,观察800拉特γ-线对大白鼠学习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白鼠的学习能力是下降的,其表现为每天学习的正确率低,达到学会标准所需学习次数增加;反应运动时延长;主动躲避反应的出现率降低。 根据受照动物的特点,我们认为:作为判断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指标,反应运动时比正确率更好一点。  相似文献   

17.
朱滢 《心理学报》1982,15(1):102-106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加工层次(方式)对自由回忆和再认的影响,实验条件同时包含适合于原来加工方式的提取内容以及不适合于原来加工方式的提取内容。结果表明,深层的意义水平的加工方式产生了最好的保持。从提取内容与加工方式的一致性对结果进行了讨论,最后强调了加工方式对提取是极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距离、观察姿势对大小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問題 大小知觉是視知觉心理学中重要問題之一,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經常接触的問題。前人研究表明,大小知觉总是与知觉对象的距离成一定的关系,并提出所謂大小-距离不变假設(Size-Distance Invariace Hypothesis)来說明这种現象。在一般情况下,对象离开观察者愈远,网膜视象随距离按比例縮小,而观察者所知觉的大小却仍接近对象的原来实际大小(物理大小),也就是說大小知觉保持着一定的恆常性。这是大小知觉与距离关  相似文献   

19.
从大脑损伤引起的阅读障碍探讨阅读认知的心理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超群 《心理学报》1986,19(1):60-64
本文通过对两例由大脑损伤引起不同阅读障碍的个案分析研究,作出两点推论:第一、阅读理解过程经历着两个不同层级的信息加工处理阶段:(1)字词层级的认知—掌握字词的形、音、义及其连系,(2)语句层级的阅读理解——语句的句法分析,掌握语句的意义;第二、语句层级的理解是一个更起作用、更积极的能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注意对人体大脑听觉诱发电位晚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景汉  汤慈美 《心理学报》1982,15(2):122-128
本工作在尽量减少其它对注意过程可能发生影响的心理因素的实验条件下,于同一组被试同时研究了选择性注意与实验次序对人体大脑听觉诱发电位晚成份的影响。观察到:选择性注意使N_1波与P_2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增高;P_3波波幅增高。先试组N_1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增高;P_2、N_2、P_3波波幅增高。实验中观察到一些不符合刺激强度规律的现象。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